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适合解剖型假体。此外,参考任何固定解剖标志放置胫骨假体均不能保证伸膝位胫股假体的旋转一致性,而自我形合技术虽有利于胫股旋转同步,但其临床应用效果不稳定。尽管如此,上述各种主流技术及其改良方法均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髌骨轨迹与临床效果。在“金标准”明确之前,骨科医师可按照自己最习惯的手术方式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位置。随着对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理解的加深,数字化辅助技术或许有望成为TKA胫骨旋转对线领域的突破点。“,”Component malrot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failur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Insall line has excessive external rotation tendency.Although Akagi line is the most recognized anatomical axis at present,it still has a certain tendency of internal rotation.The tibial posterior condylar axis is not suitable for symmetrical component and yet the Curve-on-Curve technique is not suitable for anatomic component.In addition,reference to any fixed anatomical markers cannot ensure the rotation consistency of tibiofemoral component in extension position.Although range of motion technique is beneficial to tibiofemoral rotation synchronization,its clinical effect seems to be the most unstable.Nevertheless,Patients can obtain good postoperative results with all major techniques.Before the recognized “gold standard” is defined,orthopedic surgeons can determine the rotation alignment of tibial component according to their most accustomed surgical method.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knee anatomy,biomechanics and kinematics,digital assistive technology may be expected to becom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ibial rotational alignment.
其他文献
期刊
患者 男性,50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于2018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伴腹胀,呈间断性,性质不剧烈,固定于右上腹,于外院检查,检验结果提示“乙肝小三阳”,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占位”。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2.5 μmol/L,直接胆红素10.8 μmol/L,白蛋白38.3 g/L,凝血酶原时间14.7 s,甲胎蛋白>1 210 μg/L,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11.3%。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图1):肝右叶多发结节及肿块,最大者148 mm×113 mm
期刊
创伤是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饮酒、风湿性疾病等亦可引起距骨坏死。对于距骨骨软骨损伤引起的早期距骨缺血性坏死,骨髓刺激、距骨骨软骨移植均可获良好疗效n [1]。而对于距骨表面广泛缺血性坏死、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多选择踝关节融合或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这两种术式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n [2],但踝关节融合会使患者丧失踝关节功能,而TAR需要大量截骨,对于胫骨远端相对正常的患者,该术式破坏了相对正常的解剖结构,二期翻修时大量的骨
期刊
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9.1%~35.3%n [1],一段时期内部分外科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全胃切除术以避免发生术后反流n [2]。近年来,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上升n [3, 4, 5],功能保留手术的理念渐入人心n [6],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指征呈放宽趋势n [4,7],以管状胃、间置空肠及双通道手术等为代表的旨在改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的改良重建方式不断涌现。20世纪中叶,有学者实施了通过制作胃肌瓣隧道以重建贲门改善反流的动物实验n [8],相关临
期刊
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胰腺中段切除后最常用的吻合方法,其具体操作技术变化多样,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及器械的不断进步,胰瘘发生率有所降低。同时对胰肠吻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亦在逐步深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施该手术操作的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基础条件、胰腺质地和主胰管直径、主要原发病及病程、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影响胰肠吻合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概括了张力适度、保护血运、胰腺断面封闭、胰管和肠黏膜精准对合、个体化、重视
患者 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7 d”于2014年12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7 d前于外院体检,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20余年,肝硬化6年,规律服用拉米夫定(1片/d)和阿德福韦酯(1片/d)行抗病毒治疗,病情控制一般。2014年5月出现呕血、黑便,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出血,在当地医院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入院体检:慢性肝病容,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肿大。实验室检查:HbsAg(+),HbcA
期刊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普及,早期乳腺癌治疗规范程度不断提高,患者无病生存时间亦不断延长。尽管现有指南和共识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依据,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有争议的问题,包括治疗理念、文献解读程度、产品适应证和可及性等,均会影响早期乳腺癌诊疗的规范性。2021年,药品新适应证的获批、靶向药物的普及等,进一步推动着早期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本文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十个热点问题的梳理和探讨,以期阐明观点,促进学界共同讨论。“,”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like ta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科仿生治疗中的“仿生替代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过程,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分析其历史沿革,为未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方向。“,”The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导航技术在三维腹腔镜缩小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42~74岁。术前使用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术前评估,5例患者若行右半肝切除,则余肝体积不足,因而行缩小右半肝切除;术中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腹腔镜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手术导航系统将术前三维模型、三维腹腔镜场景进行多模图像实时融合与交互,同时通过术中超声辅助吲哚菁绿荧光确定手术路径,完成增强现实
脊柱仿生治疗是应用仿生学理念,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材料和投备模仿脊柱的自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脊柱疾病。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修复或保留脊柱解剖结构及功能,脊柱仿生治疗尝试采用可动性脊柱内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脊柱活动功能,减轻邻近节段退变,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其次,借助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制作个性化假体填补形态复杂缺损的脊柱结构,制作打印生物支架及带有抗肿瘤药物的功能性假体,不仅可实现脊柱解剖仿生和功能仿生,而且成为了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倍增器;再次,在脊柱矫形支具的设计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