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云南省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因子探测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hahawoti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基于2000-2015年NPP数据和相应时间序列的气象、DEM、土地利用、NDVI、人口密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0-2015年云南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云南省植被NPP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2.13gC·m-2·a-1;植被NPP年均值空间差异性较大,总体上从东北向西南递增,2000-2015年88.5%的地区NPP保持不变或呈增加趋势;单因子影响力上,以2010年为界,NPP的主导因子由植被覆盖度因子转变为降水因子,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就双因子交互作用而言,两因子的交互作用更能增强对云南省NPP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因此在未来生态环境规划中应重视多因子对植被NPP的协同作用,进而深入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其他文献
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主要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根据其地理环境特征及植被类型选取草地、湿地、农田及沙棘林4种生境类型,于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采用手捡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并将动物标本保存在75%的酒精溶液里备用.共捕获2048只土壤动物,隶属3门5纲25目37科52类,优势类群占总捕获量的60.89%.春季和夏季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和类群数均以湿地最多,草地最少.春夏两季沙棘生境的多样性指数最大;春季优势度指数以草地和沙棘生境最大,夏季湿地生境的优势度最大;春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kin.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1)、棕红色古土壤层(S1).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炭屑等在内的文化遗物均出土于S1中.另外在遗址西侧100 m左右的L1内采集石制品2件.石制品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与此同时,在沙女沟村东黄土台塬的S1地层中发现多个类似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说明在末次间冰期丁
在周期环境下研究依赖尺度结构的三维食物链模型的最优收获问题.首先,运用Banach不动点定理推导出系统非负有界解的存在唯一性,其次运用切锥-法锥概念得出最优控制问题的解为最优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Ekeland变分原理,证明最优控制的存在唯一性.
绿僵菌是重要的害虫生防资源,其防治效果常受到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影响,而其内在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幼虫体内次生内共生菌——吉伯伦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gyllenbergii)对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不动杆菌发酵液与挥发物对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及产孢量均有极显著的抑制效果;发酵液对菌丝生长存在抑制作用,但作用时间较短,至处理后第7天,这种抑制效果即不明显,挥发物
闸坝建设显著提高了河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但筑坝致使河流渠道化,是影响氮磷迁移和水体富营养化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平水期釜溪河流域内威远河、旭水河筑坝渠化河流的4个筑坝河段和1个无闸坝的普通河段为对象,通过河流氮磷通量估算和水体营养状态评估,探讨了筑坝渠化河流的氮磷滞留特征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关系.结果 表明,河流水体存在总磷、铵氮和有机质等污染,特别是支流小流域的污染较为突出.各河段总氮、总磷滞留效率(RL)平均为101.5和4.7 mg·s-1·km-1,其中,旭水河筑坝河段的氮磷滞留效率最高(分别
通过整合陕西省外来植物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外来植物组成、来源和分布等,并分析了入侵植物种数与GDP等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陕西省共有广义外来植物415种,隶属于68科268属,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32种,外来非入侵植物283种;外来植物占据的生境类型以农田和荒地为主(占所有生境类型的70%);从原产地来看,境外外来植物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分别占全部外来植物的29.23%与28.83%;全省外来植物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与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R2=0.42,P
植物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能够反映植物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揭示其背后潜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1 hm2永久固定监测样地内的优势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为对象,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并采用Ripley L函数探究其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联性.结果 表明:(1)长苞冷杉的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幼树(1 cm≤DBH<5 cm)、中树(5 cm≤DBH<15 cm)和成树(DBH≥15 cm)个体数量分别占整个种群数
气候变暖导致温带地区物种的春季物候期提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量的物候事件记录和研究,其气候驱动因素不清楚,阻碍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这些独特生态区植物物候影响的准确预测.为了确定亚热带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设计了气候箱控制试验和野外自然试验,研究2个春季增温处理(T1:白天20℃/晚上15℃;T2:白天25℃/晚上20℃,昼夜长均为12h)对10种亚热带木本植物(4个落叶树种和6个常绿树种)幼苗出芽、展叶时间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春季变暖主要对落叶树种出芽和展叶有显著的提前作用,出
城市化过程对于磷循环的影响及其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人为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相关的文献报道看,磷循环受到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磷矿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城市化地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景观格局特征的空间拓展与演化,是城市化地区影响磷循环的重要因子.城市化地区磷循环的各种影响因素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组合作用,改变地表覆盖特征和局部水土过程
采用生物炭吸附与表面活性剂淋洗联合修复PAHs污染场地土壤,通过外源添加700℃制备的稻壳生物炭,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淋洗PAHs效果的影响;通过老化后的含芘高岭土模拟污染土壤,研究了生物炭吸附与TX-100淋洗联合修复的驱动机制.强化淋洗修复结果显示:TX-100浓度为10 g·L-1,淋洗时间为16h,固液比为1∶10,转速为150 r·min-1,对本研究选取的PAHs浓度为94.97 mg·kg-1的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最好,解吸率达66.2%;添加1%土壤质量的稻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