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治及预后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jdhnaliuh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急性胰腺炎分类-2012: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和定义国际共识》,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严重程度分型、局部并发症和局部感染做了重新定义。依据修订版亚特兰大标准,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构成比显著下降,介于3.7%~25.4%,大多数研究报道<10.0%。其病死率介于10.0%~52.9%,多数研究显示>20%。中重症胰腺炎(MSAP)患者构成比介于10.9%~40.1%,病死率介于0~4.8%,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介于4.6%~34.0%。SAP组ICU住院率、外科干预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MSAP组。与1992版亚特兰大标准相比,修订版亚特兰大标准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预后,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未能将"局部感染"纳入分型体系等。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GH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2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类型多为溃疡型、分化程度低、伴有广泛脉管癌栓。12例术前肝转移,15例术后肝转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是胃腺癌的特殊类型。形态
目的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的影响及GSK-3β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TDZD-8(GSK-3β抑制剂)预处理组(T组)。采用Nauta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热缺血后30、60、90 min开放动脉夹,再灌注120 min。各实验组于再灌注末处死大鼠,抽取肝上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
目的比较术中胆总管下段损伤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方法以"胆总管(胆道)下(远、末)段(端)损伤"为检索词,检索中文医学全文数据库。纳入1990年以后发表的所有关于胆道手术术中医源性胆总管下段及周围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及不同处理方式的病死率和再次手术率。结果共34篇文章2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14例单纯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后,余219例患者总体病死率为9.6%,再次手术率为17.4%。
肝癌微环境在肝癌的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和转移的整个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是肝癌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间质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癌细胞能诱导周围HSCs活化。而活化的HSCs又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等功能反作用于肝癌细胞,两者的双向作用形成一个促癌的正反馈环路,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和相关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胺诱导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比较外周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和直接肝内注射MSCs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天抽血检测肝功能;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情况并进行组织学评分;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检测c
期刊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对猪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胆管保存的保护作用。方法12例热缺血40 min的猪DCD供肝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实验组常温机械灌注(NMP) 6 h,并监测灌注期间肝动脉及门脉灌注压力、流量的变化,测量灌注液内ALT、AST等水平,记录每小时胆汁分泌量。对照组UW液冷保存6 h(0~4℃)。保存结束时,取两组胆管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保存期间,动脉及门脉
目的研究α-半乳糖苷酶对人体肝脏血型抗原的清除效果,探讨肝脏血型转换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肝移植手术中B血型病肝建立离体肝脏的灌注模型。用UW液+/-α-半乳糖苷酶灌注离体肝脏,免疫荧光分析酶对肝脏B抗原的清除效果。结果用含α-半乳糖苷酶的UW液灌注离体肝脏,免疫组化显示,低温灌注保存后的肝脏血型抗原的含量明显降低。灌注后1 h B抗原减少至灌注前平均水平的58%、2 h为10%、4 h为4%。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