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KE模型的取水可靠性分析

来源 :人民珠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cuiCUI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水可靠性是影响工程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确保取水可靠是工程投入使用的前提。以梧州市千万吨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软件中的MIKE21模块,建立并求解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取水方案的可靠性,同时,针对存在取水风险的方案,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①枯水期,长洲水利枢纽水位较高,水库蓄水能够满足工程设计取水需要;②平水期,长洲水利枢纽需要开闸以保障防洪安全,若浔江支流上小河来流量丰富,取水有保障,若浔江支流上小河来流量较少时,工程存在取水风险;③疏浚河道、下移取水口等对策能够有效增加工程的可
其他文献
定向穿越管道在安装过程中,受施工工艺决定,在穿越过程中存在导致管线外防腐层受损的工艺环节,导致管线防腐外层受到破坏丧失应有的防腐功能,需要使用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管线外防腐层的完整性。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分析环氧玻璃保护层、石夹克保护层、光固化套保护层三种技术的原理以及应用现状,旨在我国管线铺设技术的研究提供必要借鉴。
本文主要针对油田焊接钢质管道在线挤涂防腐工艺以及应用要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根据应用反馈情况,阐明挤涂防腐工艺在油田焊接钢质管道中的应用价值。
对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针对某单位计量交接用质量流量计计量误差较大的情况,分析了流量计的安装使用工作状态和瞬时流量特征,指出了瞬时流量跃变对于流量计计量精度的影响,得到了流量计误差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减小流量计计量误差的措施。
当前管道防腐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粘弹体在油气管道及储运设备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且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提升其使用质量,需要对其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在现如今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然气的使用量同以往相比较,也获得了十分迅速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使得燃气管道的敷设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基于现场条件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施工人员往往更多的采取埋地钢质管道。但是因为管道被长期埋在地下哎,导致管道由于保管不善,出现了各种腐蚀的情形。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埋地钢质管道牺牲阳极保护检测及施工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本文首先分析板式换热器的腐蚀类型,然后提出几点对板式换热器腐蚀控制的策略,旨在通过以此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使板式换热器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
风光水多能互补运行是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流域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步模拟风光水资源,可为互补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以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为例,提出一种考虑时空相关性的流域风、光、水资源多变量随机模拟方法。首先,分析风光水资源的时空相关性,选择径流作为模拟的主变量,风、光电出力作为从变量;其次,采用季节性自回归模型对多个时间截口的径流进行模拟;最后,依据径流与风、光出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Copula联结函数以及条件概率公式对光电出力进行模拟,同时采用
为解决供水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需水量变化、事故停泵等原因引起的水锤问题,结合实际供水工程,基于特征线法建立水泵供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模型,进行瞬变流复核及运行调节安全优化的相关研究。实际工程表明,在无水锤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事故停泵会引起管路当中出现过大的负压,通过布置低位调压塔的水锤防护措施,有效解决了负压问题,保证了供水系统工程的安全运行;通过降低水厂接入点的供水压力,在满足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增大了泵组供水量,提高了节能效益,实现了供水工程的经济运行。
城市湖底隧道的防水直接关系到隧道的运行安全。为对隧道混凝土的防水性能进行分析,基于真实的湖底隧道结构,建立了三维湖底隧道数值模型,在FLAC 3D中模拟了隧道在不同水深和覆土厚度情况下的渗流情况,得到了不同情况下隧道孔隙水压力云图。研究发现孔隙水压力最大处位于隧道顶部及两边外侧,需要重点加强这些区域的防渗措施。采用数值方法对比了不同防渗层厚度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防渗层厚度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效果明显提升。
为了研究施工应急能力对应急管理者响应决策行为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首先对工程施工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处理问卷调查数据来明确施工应急能力影响因素间的路径系数,然后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来动态模拟施工应急能力对响应决策合理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者应在2 h内将险情上报,并联合其他项目部启动协同应急预案,有助于提高现场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应急管理者响应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