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共产党在东北的抗日武装。共产党为粉碎这一阴谋,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进入东北。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扩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辖合江、龙江、嫩江、松江、牡丹江、吉林、辽吉、辽东、冀察热辽、内蒙军区和12个纵队。在东北解放武装力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军事工业也发展壮大起来——
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在沈阳组建军工部,韩振纪任部长兼政委。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1947年2月,军工部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后勤部划出,改由总部直接领导,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兼任军工部部长。同年5月,韩振纪任军工部部长,其领导的珲春军工生产基地为当时东北地区发展军工生产打下了基础。1947年8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的供应、军工和军需工作。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参谋长伍修权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东北各地军工负责人会议,决定重新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何长工任部长,伍修权兼任政委,韩振纪、江泽民、王逢原任副部长;各军区、各纵队的军工部门统归军工部领导。从此,东北的军工生产告别了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状态,进入大发展时期。
从1947年9月起,军工部统管东北9个军工办事处及军工部直属兵工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东北解放区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1948年下半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挥了巨大威力。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位于沈阳、抚顺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厂总厂及其4个分厂,并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如在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国民党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而华东野战军调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军工部管辖的9个军工办事处分别是位于珲春的第一办事处、位于兴山的第二办事处、位于鸡西的第三办事处、位于北安的第四办事处、位于齐齐哈尔的第五办事处、位于牡丹江的第六办事处、位于吉林的第七办事处、位于哈尔滨的第八办事处以及位于大连的第九办事处。这9个军工办事处及其所属兵工厂的演变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办事处
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军工部珲春办事处,亦称东北军区军工部珲春办事处。
1945年10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军工部在沈阳成立,立即接收原日伪奉天造兵所、日本关东军“九一八”工厂和孤家子火药厂等。接收不久就修复3辆坦克,复装10余万发步枪弹和手枪弹,制造无烟药近10吨,还装配了一批枪支。11月28日,军工部奉命撤离沈阳,由于行动急,时间紧,只运出少量物资器材。12月初,军工部路经抚顺时又收集110余台设备和大约300吨五金材料。12月中旬,转移到通化二道江,接收伪军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修理工厂,在该厂址组建兵工厂,陈亚藩任厂长,马树良任政委。兵工厂下设枪械分厂、枪弹分厂和修理分厂。另外,军工部还设有化学厂和炼钢厂。化学厂由周明任厂长,李延林任副厂长,叶修青任政委;炼钢厂由苏维民任厂长,任克任政委。
1946年3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在吉林省梅河口召开会议,研究军工生产基地建设问题,决定军工部从通化向吉东(1946年1月,中共吉辽省委成立,下设吉林、吉东、辽北、通化4个分省委及4个军区)转移;同时部署突击生产军火以供四平保卫战使用。4月,军工部王逢原副部长带领首批人员及设备、物资组成专列离开通化向图们进发,到达图们后,在合水坪木材加工厂和矿山修理厂旧址筹建枪械厂,在东盛涌枪弹所旧址筹建枪弹厂,在石岘造纸厂筹建化学厂(后改为手榴弹厂)。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占新站、拉法,对吉东构成威胁。鉴于日趋严峻的形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手榴弹厂暂留石砚,其余工厂迁往珲春,月末全部迁完。在6月24~30日一周的时间内,300节车皮的设备器材及100节车皮的物资弹药全部运到珲春。珲春位于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山间盆地,不仅隐蔽条件好,而且交通便利。图们江和珲春河在此地汇合,与朝鲜一江之隔,到朝鲜仅5km,到苏联边境仅15km,有水路、公路及铁路通行。军工部在此地设有枪弹厂、机械厂、炼钢厂、装药厂及木工厂,建起东北最早的大型军工生产基地。
枪弹厂设在珲春西北的关门嘴子矿山宿舍,有设备123台,职工268名,仍以复装枪弹为主,兼造雷管壳,孙景斌任厂长,莫文祥任政委。炼钢厂设在珲春英安东站,设备14台,职工73名,苏维民任厂长。机械厂设在珲春原煤矿仓库旧址,有设备222台,职工340名,主要生产81mm、82mm迫击炮弹,并制造火炮及其零部件,并检修、改造、制造短缺设备,陈亚藩任厂长,张修竹任政委。
1946年8月下旬,军工部决定在珲春北大营原日军医院旧址新建装药厂,赵引任厂长,叶青任政委。该厂有设备10台,职工135名,负责装配炮弹、引信及制造火工品。9月,在机械厂附近新建木工厂,专门为各厂制造包装箱及供应木材成品,有圆锯机床2台,职工38名,王凤山任厂长。
1946年底,军工部将枪弹厂、炼钢厂的设备及人员转移至朝鲜阿吾地,后分别转入吉林省通化、延边,这两个工厂以后发展成为军工部第二办事处管辖的企业,在珲春的装药厂、机械厂、木工厂以及在石岘的手榴弹厂以后发展成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管辖的企业。
自1946年7月~1947年9月,军工部所属工厂共生产木柄手榴弹88.3万枚,81mm、82mm迫击炮弹12.2万发,6号雷管103万个,修理和改造机床60台,修配变压器、电机等电器247台,还制造了33台设备和工装、工具、量具3222件以及机器零件1073个,自制铁钉3000kg。
1947年10月召开的军工会议决定,军工部机关改驻哈尔滨,原在珲春的军工部机关改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韩振纪兼任主任,马树良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办事处下辖的4个兵工厂以生产81mm、82mm迫击炮和手榴弹为主,兼造迫击炮、九二式70mm步兵炮、枪炮零部件及修理机床。
第一办事处成立时,有职工1631名,机器设备243台。为满足生产需要,后又修复和自制一部分专用机床和短缺设备,共有机器设备387台,变压器32台,电机184台。第一办事处成立后,一是继续解决手榴弹防潮问题,确保爆炸成功率;二是继续解决弹体铸造质量问题,不断提高良品率;三是不断完善工艺,提高雷管成品率,使原烘干温度由40℃提高到70℃,雷管成品率由原不到80%,改进后达到99%;四是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徒工的熟练操作能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在沈阳组建军工部,韩振纪任部长兼政委。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1947年2月,军工部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后勤部划出,改由总部直接领导,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兼任军工部部长。同年5月,韩振纪任军工部部长,其领导的珲春军工生产基地为当时东北地区发展军工生产打下了基础。1947年8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的供应、军工和军需工作。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参谋长伍修权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东北各地军工负责人会议,决定重新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何长工任部长,伍修权兼任政委,韩振纪、江泽民、王逢原任副部长;各军区、各纵队的军工部门统归军工部领导。从此,东北的军工生产告别了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状态,进入大发展时期。
从1947年9月起,军工部统管东北9个军工办事处及军工部直属兵工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东北解放区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1948年下半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挥了巨大威力。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位于沈阳、抚顺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厂总厂及其4个分厂,并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如在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国民党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而华东野战军调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军工部管辖的9个军工办事处分别是位于珲春的第一办事处、位于兴山的第二办事处、位于鸡西的第三办事处、位于北安的第四办事处、位于齐齐哈尔的第五办事处、位于牡丹江的第六办事处、位于吉林的第七办事处、位于哈尔滨的第八办事处以及位于大连的第九办事处。这9个军工办事处及其所属兵工厂的演变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办事处
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军工部珲春办事处,亦称东北军区军工部珲春办事处。
1945年10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军工部在沈阳成立,立即接收原日伪奉天造兵所、日本关东军“九一八”工厂和孤家子火药厂等。接收不久就修复3辆坦克,复装10余万发步枪弹和手枪弹,制造无烟药近10吨,还装配了一批枪支。11月28日,军工部奉命撤离沈阳,由于行动急,时间紧,只运出少量物资器材。12月初,军工部路经抚顺时又收集110余台设备和大约300吨五金材料。12月中旬,转移到通化二道江,接收伪军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修理工厂,在该厂址组建兵工厂,陈亚藩任厂长,马树良任政委。兵工厂下设枪械分厂、枪弹分厂和修理分厂。另外,军工部还设有化学厂和炼钢厂。化学厂由周明任厂长,李延林任副厂长,叶修青任政委;炼钢厂由苏维民任厂长,任克任政委。
1946年3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在吉林省梅河口召开会议,研究军工生产基地建设问题,决定军工部从通化向吉东(1946年1月,中共吉辽省委成立,下设吉林、吉东、辽北、通化4个分省委及4个军区)转移;同时部署突击生产军火以供四平保卫战使用。4月,军工部王逢原副部长带领首批人员及设备、物资组成专列离开通化向图们进发,到达图们后,在合水坪木材加工厂和矿山修理厂旧址筹建枪械厂,在东盛涌枪弹所旧址筹建枪弹厂,在石岘造纸厂筹建化学厂(后改为手榴弹厂)。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占新站、拉法,对吉东构成威胁。鉴于日趋严峻的形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手榴弹厂暂留石砚,其余工厂迁往珲春,月末全部迁完。在6月24~30日一周的时间内,300节车皮的设备器材及100节车皮的物资弹药全部运到珲春。珲春位于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山间盆地,不仅隐蔽条件好,而且交通便利。图们江和珲春河在此地汇合,与朝鲜一江之隔,到朝鲜仅5km,到苏联边境仅15km,有水路、公路及铁路通行。军工部在此地设有枪弹厂、机械厂、炼钢厂、装药厂及木工厂,建起东北最早的大型军工生产基地。
枪弹厂设在珲春西北的关门嘴子矿山宿舍,有设备123台,职工268名,仍以复装枪弹为主,兼造雷管壳,孙景斌任厂长,莫文祥任政委。炼钢厂设在珲春英安东站,设备14台,职工73名,苏维民任厂长。机械厂设在珲春原煤矿仓库旧址,有设备222台,职工340名,主要生产81mm、82mm迫击炮弹,并制造火炮及其零部件,并检修、改造、制造短缺设备,陈亚藩任厂长,张修竹任政委。
1946年8月下旬,军工部决定在珲春北大营原日军医院旧址新建装药厂,赵引任厂长,叶青任政委。该厂有设备10台,职工135名,负责装配炮弹、引信及制造火工品。9月,在机械厂附近新建木工厂,专门为各厂制造包装箱及供应木材成品,有圆锯机床2台,职工38名,王凤山任厂长。
1946年底,军工部将枪弹厂、炼钢厂的设备及人员转移至朝鲜阿吾地,后分别转入吉林省通化、延边,这两个工厂以后发展成为军工部第二办事处管辖的企业,在珲春的装药厂、机械厂、木工厂以及在石岘的手榴弹厂以后发展成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管辖的企业。
自1946年7月~1947年9月,军工部所属工厂共生产木柄手榴弹88.3万枚,81mm、82mm迫击炮弹12.2万发,6号雷管103万个,修理和改造机床60台,修配变压器、电机等电器247台,还制造了33台设备和工装、工具、量具3222件以及机器零件1073个,自制铁钉3000kg。
1947年10月召开的军工会议决定,军工部机关改驻哈尔滨,原在珲春的军工部机关改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韩振纪兼任主任,马树良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办事处下辖的4个兵工厂以生产81mm、82mm迫击炮和手榴弹为主,兼造迫击炮、九二式70mm步兵炮、枪炮零部件及修理机床。
第一办事处成立时,有职工1631名,机器设备243台。为满足生产需要,后又修复和自制一部分专用机床和短缺设备,共有机器设备387台,变压器32台,电机184台。第一办事处成立后,一是继续解决手榴弹防潮问题,确保爆炸成功率;二是继续解决弹体铸造质量问题,不断提高良品率;三是不断完善工艺,提高雷管成品率,使原烘干温度由40℃提高到70℃,雷管成品率由原不到80%,改进后达到99%;四是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徒工的熟练操作能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