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课与立德树人实践逻辑机制的构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德树人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所培养的时代新人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实践理念的重构、实践逻辑机制的建构、立德树人与实践思政实践课实践方式的创新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的新探索,是增强思政课实效的新尝试。
   [关键词] 思政;实践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9-0084-02  
  思政实践课主要围绕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展开:行动者在哪里活动、如何活动以及用什么活动。遵循这一研究理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贯通对接为着力点,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重构实践理念
  惯习即“性情倾向”,可以使实践者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并指导行动者的行为。惯习的能动性、生成性也预示着创新性。实践理念的重构为实践共同体的创新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实践观念即惯习的更新,有利于实践场域的完善和发挥作用。“大思政”理念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推进立德树人实践创新。
  第一,挖掘价值意蕴。惯习既有和历史密切相关的“天生”性,又具有同社会结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第二天性”。“建构的结构主义”和“结构的建构主义”强调惯习是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双重过程,是完成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双向共时运动的相互渗透过程,是行动者通过行动而外在化的社会结构的前结构,同时又是行动者的内心深层结构化,并持续影响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动。立德树人中“德”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在理论课堂与实践平台的互动中形成。因此,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引导学生真信、真传播、真践行马克思主义。通过“零距离、零时差”地向全校学生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关注人文情怀。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总原则。深刻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新技能、养成好习惯。惯习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也会重新生成新的惯习,提高理论认识和水平。通过人文关怀推进“树人”。
  第三,提高问题意识。以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以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基础点,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为焦点,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重点,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二、建构实践逻辑机制
  思政实践课的实践机制与立德树人的实践机制之间存在共生性。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与思政实践课的开展之间存在实践制度的契合。
  (一)建构“多平台协作”实践组织机制
  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场域对于实践活动的展开有重要指导意义。场域意味着社会空间的建构、关系网络的完善。探索思政课“多平台协作”的实践机制,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利于思政实践课的创新。“1+N”多平台协作实践组织机制陆续建立。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平台等的构建创新了实践的场域。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实践课堂贯通对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根据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需求,将其与学校思政课实践主题对接,同时统筹安排各学生实践团队与校外实践基地及联盟单位的对接。
  (二)打造“多元协同”实践教师队伍
  构建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教师队伍,提升实践教师的能力。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广度、效度为立足点,协同推进,力争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利用场域中关系位置的主次之分,发挥各自作用。贯彻落实“大思政”教学理念,整合各部门思政工作队伍,发挥其多元协同的优势。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业导师抱团育人,形成合力。三师共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全面挖掘思政元素和多种资源。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中。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实践课的契合点,注重思政实践内容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同频共振,让“价值引领”的功能走向常态化。同时,建立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团委教师和各部门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思政实践课与立德树人实践方式
  思政实践课与立德树人在理念上的统一重构,实践逻辑机制的建构促进了思政实践课与立德树人实践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了思政实践课与立德树人在实践方式上的契合。
  (一)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体验与感悟,有效利用综合教学载体,通过师生项目化、专题式等合作方式,真正实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實践关系网可以被定义为在各个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网络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成员在各自所处的社会空间长时间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则,获取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而这种规则和资源逐渐形成各自的场域,彼此独立的场域之间存在着竞争,矛盾意味着动力,场域充满活力。丰富的文化资本为思政实践课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多种形式场域的存在为思政实践创新提供了可能。
  新的实践方式突出“互联网+”的应用,注重推行“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把课程实践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把课程专项实践同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教学载体,力争使专题教学有效果。
  (二)推进学习方式改革。习惯是历史形成且固定不变的,它的使用是“重复的、机械的”。而惯习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重新建构而成的,具有生成性、创造性。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要打破习惯束缚,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充分高效地利用社会大课堂,突出“实践特色”。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特色,凝练思政实践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实践模式。着力构建“大实践”机制,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育人合力。本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延展网络教育资源,建立网络公共平台,搭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三)探索教学评价改革。采用多元化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思政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形成新的惯习。
  一方面社会实践周期为1年,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实践的效果。另一方面,采取多次考核、多种方式考核、多个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而言,社会调查实行项目专题制和学生自主选题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结合经济社会最新形势,每年制定社会调查选题,在教务处网站和思政部网站同时公布。社会调查选题编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自行拟题,但需经指导教师认定。在开展社会实践前,由任课教师对本课程进行整体说明,布置任务,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说明课程的目的要求、主要内容、成果形式、考核方式等。第五学期,学生上交社会实践手册,其中包括调查方案设计、两篇调查周志、一份5000字以上调查报告和调查证明材料。各实践个人和实践团队要特别注意留存实践成果。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的兴趣点与能力采取多项选择制考核方式。多项选择制考核方式包括手册综合评分制和现场答辩制。手册评分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调查研究成果,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课上讨论的得分,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具体分数分布是社会调查报告占75%、实践手册填写占20%、学生自评占5%。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选取现场答辩制。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创新自己的社会调查结题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成果采取多样式的汇报方式。
  参考文献:
  [1]郎玉林.布迪厄场域理论在全民阅读发展中的引入与思考[J].圖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0):38.
  [2]宫留记.场域、惯习和资本:布迪厄与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不同视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9.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
  [4]崔思凝.惯习、资本与场域:布迪厄实践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7(9):23.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作为英语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着重探讨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与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关系,寻找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及提高英语基本能力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教学革新创造了条件。而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才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的革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英语语言人才奠定基础。分析了混合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优势,并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以期为英语教学革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使混合教学模式得到认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继电保护装置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失效,若不及时进行维修,会导致电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瘫痪,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丰富电力系统维修人员的维修经验提供借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转变课程教学主体与教学模式,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高效率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此,以翻转课堂理念为切入点,解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教学问题,并从课前准备、课堂应用、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对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随着钢铁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对绿色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技术手段及优化运行实现企业节能降耗,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思考和对各单位用电节能工作现状的调查走访,指出钢铁企业要从完善节能管理体系、调整具体节能管理工作量方面入手,在保稳定的基础要求上深挖潜能,广泛调动基层员工积极性,实现群策群力,以确保生产系统的经济运行。
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提高汽轮发电机组的适应性、经济性、灵活性,某厂2×135MW纯凝汽轮发电机组在保证安全经济的前提下实施了供热改造,实现对外蒸汽供应。为提高供热参数稳定性,满足用户用热灵活性的要求,同时保证机组在大抽汽量条件下的运行安全性,该厂选取调节汽轮机中压调整门的方式对机组供热方式进行深度改造。该方式实际应用效果较好,安全性高,经济效益可观。详细阐述调节中调门的机组供热改造方式及应用情况,并通过对该改造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应用的适应性及安全性。
高校日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而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则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日本概况”这门课程为例,结合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范畴进行探究,为今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 要]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其在全球的蔓延,改变了人类生活与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可能会形成具有新冠疫情特色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来解决。因此,重新构建适合新时代尤其适应突发性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
传统第二语言教学由问答策略来引导,学生习惯于这一模式化的学习方式,虽利于课堂管理,但却大大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输出。第二语言教学话步策略的研究鲜有通过课堂观察并量化分析的视角。基于此,对一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同话步策略对英语学习者词汇输出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对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将传统的问答形式和不同话步策略有效结合,优化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提供词汇输出的机会。
大学新生要从单纯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转变.大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到自身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容器”.大学学习的本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重在通过学习知识反思问题,用以提升我们发现和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在飞速发展、不断更迭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大学学习到的知识会因实践领域的变化而存在明显的知识半衰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在理论领域读万卷书,又要懂得并善于在实践中验证、反思,做到行万里路,以躬身实践的姿态将未来专业学习融入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