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不同质文化互释语境下,存有一种凸显的悖论和义理: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符号,其形态、结构全然不一,却反映着同质性精神。此精神折射的正是人类生存伦理之道抑或对美好生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质文化互释语境下,存有一种凸显的悖论和义理: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符号,其形态、结构全然不一,却反映着同质性精神。此精神折射的正是人类生存伦理之道抑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归是人性根源性的良善动机。墨子的"兼爱、非攻、尚同"和耶稣的"博爱、公义、超越"等伦理思想当属此类现象。前者以人为核心,后者以神为本源。尽管其核心点不同,但社会伦理功能的实践指向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互释绝非单向攀援和比附,也非各说自话,各弹自调,而是籍此寻找人性伦理道德的真谛。
其他文献
在浙江绍兴越城区鲁迅路姜家园小区一公寓房内,住着一位102岁的老人。老人一生痴爱武术,用86年的武术生涯,见证了绍兴近一个世纪的武术沿革。这位老人独居的“陋室”只有几十
顾福棠以文人身份注解《孙子》,专注于旧注是否契合孙子"经旨"的评判标准,基本上秉持前代"我注六经"的孙子研究理路,使《孙子集解》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代《孙子》研究传统。顾
我在火车上哭到睡着。回想起小时候,每次生病,爷爷都会叮嘱爸爸去给我买一碗热馄饨。 我小时候家里并没有外出吃饭的习惯,绝大部分食物都自己做,只有几样从外面买的,我至今印象深刻:其一是万年青饼干,不像现在,饼干的花样繁多,那时候只有万年青,是专门为爷爷准备的,但我早餐时喝热牛奶,他总会递过来两块儿给我。其二是酒酿,那时候卖酒酿的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我们买的时候拿搪瓷杯盛,主要用来做酒酿圆子羹,但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