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深度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出发,数学深度学习的基本样态包括整体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轻松安全的课堂文化.为此,教师需要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大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大观念关联与统整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和讨论,并辅以高质量的教学反馈;通过更贴近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和任务、更适当的学习方式,打造学习共同体互动的基础.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挑战.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世界公民,芬兰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详细剖析芬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及经验,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反映,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会思考怎样创设一个“有意思”的情境导入课堂.根据他们的描述,“有意思”的情境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趣的,最好是其他教师没有用过的新情境.这样的情境最好还能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往往会对现实素材进行再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生活素材与学生之间的关联,“裁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原材料.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之光照亮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红色教育——要透过故事、画面、人物等把握人民至上、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自我觉醒等革命精神.二是为什么要开展红色教育——要从培养目标、文化传统、学科特征等方面认识必然性、必要性.三是怎么开展红色教育——要把握课文特点,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加强综合学习,有大单元意识,体现当代性.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对如何实现同化、达到顺应、取得平衡等问题,给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依托情境先做后教”“搭好探究坡度,做好逻辑关联”“增加关联引导,促进知识迁移”“设疑追问,巧推平衡”和“抽象拓展,牵引平衡”的应用策略,揭示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连成线、线结成面、面化为体”的知识内化过程.
“双减”之下,作业成了热点话题.面对热点话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rn作业的负担要理性衡量.作业时长,固然是一种衡量的维度,但不是全部.作业负担一定与完成作业的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有关.减轻作业负担,不是单纯地做“减法”,还要在学生正向情感层面做“加法”,也就是让学生愿做、乐做.当学生喜欢的时候,再多的作业、用再多的时间,他们都不觉得是负担.教师要思考并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作业.其实说到底,还是喜欢学习.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预审稿将“数据分析观念”演化为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递进培养的“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数据意识指的是,面对具体问题时,知道数据的价值,形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到数据中固有和新增的信息及规律,从而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习惯性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教师需要设计学生能够理解、想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探究,产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需要,进而生成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各种具体方法.
大单元教学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常态,是由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组合的编排方式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从统整教学的特质出发,从教学点的设置、支架的设计、学习过程关注的角度来重新考量新环境下的大单元统整教学.教学点从概念的变化到实际的确定,带来支架的介入,让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更适合当前教学现场的使用.
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使用任务单,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简化设计任务单的步骤,分别设计预习型任务单、第1课时任务单、第2-3课时任务单、大任务学习单,让任务单走进“寻常百姓家”.
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适合当下的一种教师发展新渠道.它具有资源共享多样化、学习途径丰富化、协同研讨高效化、成果转变迅速化等特征.其运行模式包括自主模式、协作模式、咨询模式、反思模式等.建设策略主要是确立共同目标并提供海量资源,在虚拟社群中建立共同体内部小组,选择适宜虚拟社群的共同体学习内容,设计立足群体成员发展的活动,建立丰富多元的激励体系,以期解决城乡地域差异、资源差异,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还原选文时错解编者意图、理答释疑时曲解学生认知、落实语文要素时误解文本主旨等错误对话.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全面透彻地领悟编者意图;拨云见日,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细腻情思;深入钻研,准确清晰地把握作品创作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