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材料对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支持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小班幼儿究竟是怎么玩的?很多老师会基于感性经验很快做出自己的回答,或描述案例,或概括行为特点。中福会托儿所的老师们通过定期观察、及时记录、不断讨论和分析,逐步发现其中规律,解读出游戏亮点背后的儿童心理特点。尽管她们的研究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成果还需进一步推敲,但已经走出的这一小步向我们展示,在日常带班中,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可以用科学精神来面对儿童发展,更专业地解读儿童心理,更有智慧地开展保教实践。
  游戏中的材料是保证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投放游戏材料的质与量、时与度,如果拿捏得当,都能为幼儿游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小班幼儿喜欢逼真熟悉的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通常老师会提供比较充足的仿真玩具,支持幼儿游戏中各类情节的发展。
  但基于之前在中班年龄段对自选式低结构游戏材料架——百宝箱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对幼儿的游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们决定在小班,通过投放特定的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进行定时的游戏观察,探究材料和游戏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设计
  概念界定:1.“仿真玩具”是指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所设计的各种物体的微缩型玩具,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结构性;2.“低结构材料”是指无形象特征、无特定功能、无规则玩法的游戏材料,常见的如积木玩具、插塑、废旧物品、自然材料等,是在游戏中为满足幼儿产生“以物代物”行为而投放的低真实性材料。
  研究方法:每周对小班游戏进行一次定期观察,记录幼儿游戏中使用某种材料的频次和用法,重点记录一些幼儿在使用某种材料的相关热点事件,收集案例,并作相关的行为分析。同时,我们一边尝试投放特定的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一边反思投放材料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游戏中的回应方式,边实践边调整,提炼有效策略。
  涉及材料:研究中,我们同时投放了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仿真玩具包括娃娃、锅、碗、勺、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手机、照相机、包、帽子、花、方向盘等,低结构材料包括建构材料(雪花片、串联、积木、乐高)、纸盒、小球、小棒、绳带、纸张、布棉、瓶罐等。
  经过为期一年的观察研究,我们总结出,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使用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的主要特点,有些和我们的经验判断一致:小班上学期,仿真玩具的使用频次高,低结构材料的使用频次低;下学期,部分仿真玩具的使用频次开始减少,部分低结构材料的使用频次开始增加。但是,一年来观察和研究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也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启示1:小班幼儿对不同类型仿真玩具的喜好程度不同
  仿真玩具是小班幼儿游戏的常见材料。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直观具象,在游戏中通常会根据眼前看到的玩具,生成相应的游戏情节。
  此次研究中,我们共投放了14种仿真玩具。在统计频次时发现,娃娃的频次最高,每次游戏中会出现4~6次,并同时出现在各个游戏区内。而排在娃娃之后的是“手机”“花”“照相机”这几种材料。相对来说,“锅、碗、勺”等玩具基本在娃娃家使用,“听诊器、注射器、温度计”等玩具基本在医院使用。
  分析:小班幼儿虽都喜欢玩仿真玩具,但还是有一定喜好之分的。
  “娃娃”是幼儿最为熟悉和十分依恋的玩具,孩子将它化为自己在游戏中的一个缩影。娃娃没有喜怒哀乐,所以也是游戏中最好的陪伴者,可以治愈情感,也可以满足遐想。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恋家的孩子在娃娃家里抱着娃娃,陪她睡觉,喂她吃饭;在医院里,那些当医生的孩子们反复地给娃娃打针吃药开刀,却不太愿意作一次病人;在小舞台前让娃娃坐着看表演,小吃店里给娃娃买冰淇淋,理发店里反复地给娃娃剪发、烫发……孩子们乐此不疲和娃娃一起玩各种游戏,“娃娃”开启了幼儿游戏中初步交往的一扇窗。
  “花”在游戏中的使用频次多,让我们比较意外。从情节上深度分析,“花”分别用在了小舞台、宠物店、小吃店、娃娃家,情节有表演、送花、种花、浇水、卖花等。这样看来,“花”虽然是仿真玩具,但其功能指向性并不明确,反而促进了幼儿在游戏中多重使用。
  “手机”使用的频次大,和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相关。如今社会,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便捷多样的功能也引得幼儿跟随大人的潮流,将这些事件反映在了游戏中。游戏中,孩子们经常用手机来打电话、拍照片,而发微信、看朋友圈也成为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游戏。另外,手机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到哪个地方都可以使用。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为了争抢一部翻盖手机,闹得不可开交。
  相比之下,另外一些仿真玩具的形象特征明显、结构层次高,在使用时会比较局限在特定区域引发特定的游戏行为。如“听诊器”“注射器”基本用在医院看病使用,“锅、碗、勺”基本在娃娃家里使用。
  建议:小班游戏在投放仿真玩具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分类。一些高结构、用途特定的仿真玩具,是保证各主题区开展的基础。而另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满足心理情感、功能指向不那么确定的仿真玩具则是满足幼儿游戏构想、推进幼儿交往的重要推进器。
  启示2:在小班游戏中投放低结构材料是有价值的
  如果要在小班游戏中投放低结构材料,一般经验丰富、熟知幼儿年龄特点的老师会不置可否。这些材料无特定功能,孩子会玩吗?这些材料无形象特征,孩子会当什么来玩呢?孩子不认识这些材料,会不会搞得一团糟呢?
  在开展研究之初,一些老师对此也持有疑惑。但我一直坚信,很多说法光凭经验臆断是不够的,只有真正实践了才知道行不行、能不能。
  在上学期的游戏中,幼儿大都选择仿真玩具开展游戏,所以使用低结构材料进行游戏的观察案例非常少。到了下学期,低结构材料的使用频次陆续增加,选择仿真玩具的频次相应减少。其中,建构类的材料(如积木、插塑)使用比例大,其次是小球类(如毛绒球、泡沫球),之后是纸张类和瓶罐类。
  分析:这样看来,被我们所质疑的低结构材料在小班游戏中起初是悄无声息,但是随着幼儿的游戏经验日益丰富,对仿真材料的玩法日渐得心应手,他们就会开始寻找一些新花样。而低结构材料无限制的组合和玩法,正是让小班幼儿在各种探索中体会到游戏的丰富乐趣。   建议:在观察幼儿使用低结构材料的游戏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会管住自己的嘴,放开自己的手,重新审视自己的游戏观、玩具材料观。
  反思1:没有真实物就不能玩烧烤了吗
  一天,娃娃家里,妈妈和姐姐在小碗里装满小毛球,用一根吸管串着许多雪花片,来回转动。我上前问她们:“你们在做什么呀?”妈妈回答说:“我们在吃烧烤。”
  过了几天,妹妹用一根筷子串进一团团揉起来的毛根,然后放在小水桶里。我问妹妹:“这是做什么呀?”妹妹说:“我在做串串烧呢。”我又问妹妹:“你在哪里吃串串烧的啊?”妹妹说:“我在全家超市吃过的。”
  分析:“烧烤”是角色游戏中家喻户晓的一个主题。上半学期,我们在小吃店投放了烧烤的架子和烤物,孩子玩得十分带劲。后来随着主题的更换,烧烤被撤去替换成了其他内容。但游戏中,幼儿自起炉灶,重新将烧烤变到了游戏中。而这其中最可贵的就是幼儿的创意,支持孩子完成创意的媒介就是这些低结构材料。老师在投放吸管、花片、毛根的时候,未曾想过可以进行这样组合,变成烧烤和串烧,但是小班的孩子们做到了。
  建议:在小班,老师时常会花许多精力去制作真实物,害怕没有真实材料,孩子就不会玩。哪怕孩子重复玩得索然无味,都不愿意撤去有些游戏材料。其实,只要孩子想玩,他们自然会去找来他们需要的材料。而提供适当的、多样的、低结构的材料能赋予孩子更多游戏玩法的自由,让他们更快地梦想成真。
  反思2:孩子只会在预设的情景中玩吗
  这天,娃娃家的几个孩子突然都聚集在了门口。我上前一看,只见妈妈和妹妹拿了许多小毛球和花片,用花片垫着毛球一堆堆地放在门柱上,一旁还有一个用积木搭出的房子造型。我上前问个究竟:“你们在这里放的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我在给小鸟喂吃的。”我又问:“那么小鸟在哪里呀?”妹妹指着房子说:“小鸟在家里休息呀。”
  整个游戏时间,几位孩子都在全神贯注地放着鸟食,直到用完了所有的材料,还在门前守着这些鸟食,生怕别人弄倒了。
  分析: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为创设环境伤脑筋。在小吃店里做些薯条吧,孩子应该会喜欢。在娃娃家里放个小马桶吧,孩子应该会来玩上厕所的。但事实证明,我们并不用想得太多,安排得太满。游戏中,正是“毛球”“花片”这些低结构材料,满足了幼儿构想新场景、新角色的愿望。
  建议:我们不如多留一些空白,驻足观看他们的游戏,守护他们的童真吧。
  反思3:建构材料为什么受欢迎
  在下学期低结构材料使用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建构材料的使用频次相当高,如4月份的记录汇总中:小毛球出现11次,套环出现了20次,花片出现6次,纸出现8次,小棒出现4次,盒子出现3次,瓶子出现3次,积木出现8次,白色保力球出现3次。仔细分析案例也是有据可循的。
  案例1:在理发店里有一个烫发机,顾客可以坐在椅子上在烫发机下烫发。一天,我发现理发师在理发店里搭积木,只见她在烫发机下将一块块软积木叠高。叠到快接近时,将娃娃放上去,比一比高度,后来又拿掉一块,然后让娃娃坐在上面。我指着这堆积木问理发师:“这是什么呀?”她说:“这是给娃娃坐的椅子呀!”
  我又问:“那为什么不让她坐我们的小椅子呢?”她又说:“那个椅子太低了,娃娃的头发够不着呢。”
  案例2:小舞台的换装区内,两个爱美的女生正在镜子前梳妆打扮,她们拿来了百宝箱的串联套环,分别串成项链、皇冠、手链,戴在身上。小女孩还学着妈妈的模样,用套环变成耳环,夹在耳朵上,美美地出门了。
  在娃娃家里,套环变成了面条。爸爸乐此不疲地将它接到最长,然后放在碗里,呼啦呼啦吃起拉面来。出门宠物店里,孩子将套环变出了狗链条,牵着小狗去吃饭,回到家把它拴在门口。
  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游戏中的聪明智慧。老师在投放椅子时通常都是为孩子的身高考虑,但这孩子出其不意,用投放的积木叠高,在几次测量试验后,做成了这把量身定做的娃娃椅。
  装扮、交往、替代的玩法都是幼儿在各个游戏区自发想出来的。建构材料中的串联材料,既有环扣的功能,又可以连接物品,操作十分简便,正适合小班幼儿。
  建议:在小班建构区,不妨投放一些软积木,老师在投放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积木本身的属性,操作方便、可塑性大的都是首选,通常软泡沫积木、串联、大乐高积木都是不错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达到最理想的替代物效果。
  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行动研究,我们认可了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对小班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配合得当,可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那么,如何投放这些材料呢?
  策略1:投放形式兼顾集中和分散
  仿真玩具和低结构材料这两套材料可以通过“百宝箱”的形式来呈现,两种材料分别放在多层式的整理架中。百宝箱放置于教室中央或通道处,一目了然。另外,考虑到小班幼儿相对会选择就近的材料进行游戏,游戏初期流动性小,比较喜欢待在某个固定的游戏区里。我们又增添了若干低结构材料收纳盒,四散放进不同游戏区内。
  同时,增添部分仿真材料的数量,比如“娃娃、帽子、手机、锅、碗、勺”放进娃娃家、“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放入医院、“花、照相机”放在小舞台。虽然仍然按其常用功能放入一些游戏区,但是允许幼儿在不同区域玩耍。
  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情况多多尝试,考虑位置就近、主题相关、使用便利等原则,力求材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策略2:跟随幼儿,顺势而为
  “百宝箱”要给孩子介绍吗?这是我们在投放材料初期的一个困惑。入园初期,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摆弄和操作各个游戏区内的材料,处于了解熟悉阶段。
  有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发现在教室中间的“百宝箱”里有一个挎包,他把包背在了身上,然后到娃娃餐厅买了很多吃的装在包里。
  这正是介绍百宝箱的好时机。在游戏后的分享讨论中,我让这位背包的爸爸站到中间,我请幼儿看看爸爸的装扮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并穿针引线将百宝箱介绍给大家。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百宝箱里还有些什么宝贝?孩子们发现,这个包娃娃家里没有,只有百宝箱里有,而有些东西游戏区里有,百宝箱里也有。
  从此以后,百宝箱渐渐成为幼儿的淘宝天地。有时候,游戏区角里的仿真玩具不够时,他们会去百宝箱里找一找。而一些能力强的孩子也在百宝箱里发现了个别新奇的低结构材料,自己玩起来。
  策略3:稍作保留,自由发挥
  当集体介绍百宝箱材料时,也可以做一些保留。对于那些一看便能明白的材料,如“娃娃、包、照相机”这类仿真玩具,还有“小球、雪花片、纸”等低结构材料,可以不用介绍,留给幼儿自己去观察和使用。而对于一些形象多变或是玩法复杂的材料,老师可以稍加概括,在介绍时可以让幼儿了解这些东西的名称、材质和性能。如毛根可以扭一扭随意改变形状,套环可以一个个接起来……但是,不要告诉幼儿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不要限制幼儿的思维。
  策略4:有序投放,按需调整
  由于小班幼儿认知经验比较粗浅,游戏初期处于材料的摆弄和情节的重复阶段,所以在投放材料上不易太着急,以免拔苗助长。我们可以遵循“熟悉在先,新款随后”的原则,如幼儿经常玩的仿真玩具可以先放入,让幼儿建立起自己的游戏玩法,导演自己喜欢的游戏情节。等幼儿的游戏状态稳定后,可以逐渐投放低结构材料,常见的串联、毛球、纸盒可以先进行尝试,生疏的毛根、小棒、棉布、绳等这类材料可以随后投入。在一个阶段有节奏地增添新材料,一方面给幼儿一点新花样、新挑战,另一方面便于老师记录材料的玩法。
  同时,由于每个孩子使用材料的情况和赋予材料的意义都是与众不同的,老师就要机智地为其量体裁衣,按照幼儿的需要进行微调。如游戏中幼儿对串联材料特别喜欢,小舞台、娃娃家、宠物店都在用。我们就增加了数量,并增加一些不同形状的串联,激发幼儿更多的创意。
  投放充足的仿真玩具的同时,投放适当的低结构材料,给想象丰富的幼儿提供构建游戏玩法的支架、发展游戏情节的媒介、促进游戏交往的机会,绘制出他们心中的游戏蓝图,也未尝不可。
其他文献
明晰课程理念,规划课程愿景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基于幼儿发展与教育规律、切合本园实践与研究实际而提出的课程理念,能够引领组织成员主动参与,并创造性建构、实施课程,同时发展幼儿、成就自己。  从2004年主持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课题研发《红黄蓝幼儿立体教育课程》,至2016年该课程完成第4次全面升级,每一次课程升级都伴随着对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的研读、对红黄蓝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反思、对国内外学前领域最
【摘要】说理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握文体特点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发现说理文的秘妙,指向语文方法的掌握和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文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说理性文章《谈礼貌》的教学为例,立足文体特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再进行迁移运用,将阅读所得进行运用内化,真正实现“语用”的课堂。  【关键词】比较阅读 说理文 秘妙  比较阅读,简单说来就
摘 要: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其建设质量与效益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高度关注。文章主要探讨基于AJAX技术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利用先进的AJAX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搜索提示、数据校验、局部页面刷新等功能,并给出了功能实现的关键代码。  关键词:AJAX 异步交互 教育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51-03    一、问题提出
梅子姐姐:  你好!自从上了初中后,和妈妈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每次想和她谈谈心事,总是聊没多久就产生分歧,忍不住就会大声说话。唉,吵完之后,自己也后悔。是妈妈呀,我不可以这样。可妈妈总是否定我的观点,总是说我这样那样不行、不对,还说我不体谅她不理解她,我就总是忍不住和她吵架。我也知道妈妈的辛苦,可是,我的烦恼痛苦又有谁知?这难道就是人们说的“代沟”吗?每次看到书中那些关于母爱的内容时,总是感触良
摘 要:本文以国内CNKI为来源数据库,以“数字阅读或电子书”和“儿童或小学生”为主题名进行检索,同时以国外Web of Science 为来源数据库,以“e-reading or digital reading or e-book”AND“children or kid or student”为主题名进行检索,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0对检索结果进行高频关键词提取并进行词频分析,分别
亲爱的蓝蓝姐姐:  你好!  我现在初三了,每天作业都很多,对中考很焦虑。每次做完作业,就已经很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系统复习各科。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  LEO  亲爱的LEO:  我特别能体会中考焦虑的感覺,因为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两段时光,一是初三,二就是高三。初三的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紧张是什么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快,老师们也比平时严格得多。作业,特别是理科作业,也经常是密密麻麻的一
以简洁的线条塑造腕表的经典之美,向来是制表界的拿手好戏。寥寥数条直线与曲线就能营造出一款腕表隽永、典雅、创新、精巧或是廓形十足的外观,这些圆熟又合度、线条感十足的腕表,正装休闲两相宜。  Hermès爱马仕  Slim d’ Hermès  腕表上的时标设计出自著名设计师Philippe Apeloig,浅淡通透的数字轮廓为表盘注入生动明快的节奏,赋予时间赏心悦目的韵律。这款腕表以纤巧表壳简约演绎
“倾听花开,可以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流,可以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像一本独一无二的书, 作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我们用心来解读,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走进这个班时,一个又瘦又小、皮肤黝黑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大大的眼睛黑亮亮的,却异常安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周围人和事都和她无关,我走过去蹲下来想摸摸她的头,她一下闪开了。旁边调皮的男
本期话题的焦点在于安全与挑战的矛盾。我认为,教育应当面向未来,课程以培育幼儿具有未来社会生活所需技能为最高宗旨。与其一味地保护、包办,不如授之以渔,依托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挑战中获取自我保护的技能,如此,才能助其搏击风雨。  首先,要不要继续?由幼儿兴趣决定,有备无患。当竹林惊现蛇的身影,孩子们四散逃开,这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本能。接下来,如果孩子们依然兴趣高涨,那么教师应该有准备地放手,和孩子们一
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寐。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悸恐。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呜咽;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曲。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