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学生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形成高洁品格。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上,语文学科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内容,以提高语文课程目标完成度为目的,將群文阅读融入阅读教学,提出采用“议题中心”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情感认识;语言技巧;创造差异;高洁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32
群文阅读由来已久,随着其应用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受重视,其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也被更多人认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群文阅读在其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语文引用群文阅读,改变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提升了学习能动性,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促进传统课堂转向现代课堂。因此,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产生了重大作用,值得教师进一步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阅读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群文阅读是一种多篇阅读方式,它以某种议题为中心,提供给学生多篇相关联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课内课文,也有课外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1]。同时,群文阅读强调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对比阅读、独立思考与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第二,开创语文课堂教学新局面,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群文阅读是不同于单篇阅读的阅读方式,它主要按照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递进阅读”“举一反三”式阅读,改变单篇阅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此外,群文阅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既可以自主阅读,也可以讨论阅读、合作阅读等,还可以交流阅读心得。如此一来,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第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与主导者,要自主了解群文阅读的特点、使用方式,并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践,才能熟练应用群文阅读,切实发挥出群文阅读的积极作用。所以,群文阅读能够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发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确定中心议题,借议题聚集群文,实施“以议题为中心”的群文阅读教学。议题是群文阅读的核心,它的选择与确定不能盲目,要贴合教学主题,符合教材内容。所以,教师应基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提炼议题,如人物、主题、作者、文风、语言表达等,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人物议题,使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以人物描写为核心内容,为组建以人物为议题中心的群文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2]。教师以人物为议题组建群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方式,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形成高洁的精神品格。实际教学中,教师把讲述各种人物的课文组成群文,让学生分别讨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人物前后的心理、思想、情感等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等,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丰满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学习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
例如,《三顾茅庐》《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描写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品格,教师以“人物形象塑造”为议题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塑造刘备、诸葛亮、吴用、杨志、晁盖等人物形象,借用这些人物表现了什么思想态度等。学生经过阅读、对比、分析后,了解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主要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
(二)主题议题,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一个单元课文有着相同的主题内容,或山水风景,或人物精神,或爱国情感,或父母亲情,等等。教师以单元主题为议题组建群文,指导学生深度阅读了解主题内容,分析作者在主题表达中蕴藏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进一步丰富。实际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单元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单元的主题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如思考这些文本如何表现主题内容,如何展示主题思想,以及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方式等。通过阅读任务导引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阅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主题内容。
除了以单元主题作为群文议题外,教师还可以整体阅读整本书,把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课文组建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值得注意的是,群文篇幅不宜过多,最好不超过4篇。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可以了解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题材文本中的表现方式,了解作者赋予主题的思想。
(三)作者议题,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的文豪大家,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发展史上都有着崇高地位。初中语文教材编入了很多文豪大家的作品,如老舍的《济南的春天》、朱自清的《春》、曹操的《观沧海》、鲁迅的《风筝》等。教师以作者为议题,把同一作者的文章聚集在一起,组成群文组合,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等。这样的组织安排,可以让学生整合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了解作者的文风,深究作者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等[3]。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文学作品及其中蕴藏的思想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教师以鲁迅为议题组建群文,包括《风筝》《社戏》《故乡》等,让学生讨论“鲁迅精神”。通过群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发现鲁迅作品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风筝》描写了幼时做风筝的故事,表达了鲁迅淡淡的乡愁,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社戏》刻画了鲁迅少年时期朋友的形象,表达了鲁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对朋友的眷恋,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故乡》表达了鲁迅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强烈意愿。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有着真挚、浓烈、火热的情感,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着批判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思想情感,这是鲁迅作品的特点之一。 (四)文风议题,指导学生对比鉴赏
有些文章的主题看似相同,人物形象也有相近之处,但是因为作者不同,呈现出来的整体文风也有所差异。教师以文风为议题组建群文,让学生对比鉴赏不同文章作品的文风,体会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例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刻画了古人文人的迂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两篇课文看似有着相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但是文风上有着一定差异。教师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鉴赏。学生发现他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故事内容,在人物形象描写上也采用了不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群文阅读,学生了解了相似主题内容、相似人物形象的创作方式,为写作奠定基础。
(五)语言表达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为主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完成这一任务。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特点。教师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议题,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组建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方式探究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了解与掌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群阅读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群文阅读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开放空间,同时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单篇阅读中,教师习惯把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很少和学生对话,引动学生参加教学过程,自己俨然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反而成为客体。很显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群文阅读中,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转变自身角色,多和学生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言,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二)强化教师的主导、引导能力
群文阅读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教师主导把控群文阅读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倘若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主导和引导能力,就无法保证群文阅读教学顺利有效。因此,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主导和引导技巧[4]。在教学主导上,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巧妙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合理预设教学环节、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及可能发生的课堂意外情况。一旦课堂发生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教师应积极应对,灵活处理,使群文阅读顺利进行。在学生引导上,教师由浅到深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总结阅读经验,归纳语文知识。教师根據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导读下深度学习,了解文本之间的联系。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人物、主题、作者、文风、语言表达等为议题,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有效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群文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调动学生、启迪学生、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赋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群文阅读,辅助学生阅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使学生高效地吸收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朔,李爽.“群文阅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8):92.
[2]尹浪.群文阅读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初探[J].教学与管理,2021(3):100.
[3]张海峰.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0(35):50.
[4]许博识.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J].教学与管理,2020(25):60.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情感认识;语言技巧;创造差异;高洁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32
群文阅读由来已久,随着其应用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受重视,其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也被更多人认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群文阅读在其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语文引用群文阅读,改变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提升了学习能动性,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促进传统课堂转向现代课堂。因此,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产生了重大作用,值得教师进一步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阅读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群文阅读是一种多篇阅读方式,它以某种议题为中心,提供给学生多篇相关联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课内课文,也有课外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1]。同时,群文阅读强调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对比阅读、独立思考与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第二,开创语文课堂教学新局面,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群文阅读是不同于单篇阅读的阅读方式,它主要按照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递进阅读”“举一反三”式阅读,改变单篇阅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此外,群文阅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既可以自主阅读,也可以讨论阅读、合作阅读等,还可以交流阅读心得。如此一来,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第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与主导者,要自主了解群文阅读的特点、使用方式,并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践,才能熟练应用群文阅读,切实发挥出群文阅读的积极作用。所以,群文阅读能够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发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确定中心议题,借议题聚集群文,实施“以议题为中心”的群文阅读教学。议题是群文阅读的核心,它的选择与确定不能盲目,要贴合教学主题,符合教材内容。所以,教师应基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提炼议题,如人物、主题、作者、文风、语言表达等,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人物议题,使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以人物描写为核心内容,为组建以人物为议题中心的群文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2]。教师以人物为议题组建群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方式,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形成高洁的精神品格。实际教学中,教师把讲述各种人物的课文组成群文,让学生分别讨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人物前后的心理、思想、情感等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等,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丰满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学习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
例如,《三顾茅庐》《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描写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品格,教师以“人物形象塑造”为议题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塑造刘备、诸葛亮、吴用、杨志、晁盖等人物形象,借用这些人物表现了什么思想态度等。学生经过阅读、对比、分析后,了解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主要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
(二)主题议题,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一个单元课文有着相同的主题内容,或山水风景,或人物精神,或爱国情感,或父母亲情,等等。教师以单元主题为议题组建群文,指导学生深度阅读了解主题内容,分析作者在主题表达中蕴藏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进一步丰富。实际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单元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单元的主题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如思考这些文本如何表现主题内容,如何展示主题思想,以及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方式等。通过阅读任务导引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阅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主题内容。
除了以单元主题作为群文议题外,教师还可以整体阅读整本书,把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课文组建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值得注意的是,群文篇幅不宜过多,最好不超过4篇。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可以了解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题材文本中的表现方式,了解作者赋予主题的思想。
(三)作者议题,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的文豪大家,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发展史上都有着崇高地位。初中语文教材编入了很多文豪大家的作品,如老舍的《济南的春天》、朱自清的《春》、曹操的《观沧海》、鲁迅的《风筝》等。教师以作者为议题,把同一作者的文章聚集在一起,组成群文组合,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等。这样的组织安排,可以让学生整合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了解作者的文风,深究作者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等[3]。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文学作品及其中蕴藏的思想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教师以鲁迅为议题组建群文,包括《风筝》《社戏》《故乡》等,让学生讨论“鲁迅精神”。通过群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发现鲁迅作品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风筝》描写了幼时做风筝的故事,表达了鲁迅淡淡的乡愁,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社戏》刻画了鲁迅少年时期朋友的形象,表达了鲁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对朋友的眷恋,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故乡》表达了鲁迅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强烈意愿。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有着真挚、浓烈、火热的情感,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着批判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思想情感,这是鲁迅作品的特点之一。 (四)文风议题,指导学生对比鉴赏
有些文章的主题看似相同,人物形象也有相近之处,但是因为作者不同,呈现出来的整体文风也有所差异。教师以文风为议题组建群文,让学生对比鉴赏不同文章作品的文风,体会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例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刻画了古人文人的迂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两篇课文看似有着相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但是文风上有着一定差异。教师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鉴赏。学生发现他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故事内容,在人物形象描写上也采用了不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群文阅读,学生了解了相似主题内容、相似人物形象的创作方式,为写作奠定基础。
(五)语言表达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为主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完成这一任务。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特点。教师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议题,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组建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方式探究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了解与掌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群阅读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群文阅读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开放空间,同时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单篇阅读中,教师习惯把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很少和学生对话,引动学生参加教学过程,自己俨然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反而成为客体。很显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群文阅读中,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转变自身角色,多和学生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言,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二)强化教师的主导、引导能力
群文阅读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教师主导把控群文阅读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倘若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主导和引导能力,就无法保证群文阅读教学顺利有效。因此,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主导和引导技巧[4]。在教学主导上,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巧妙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合理预设教学环节、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及可能发生的课堂意外情况。一旦课堂发生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教师应积极应对,灵活处理,使群文阅读顺利进行。在学生引导上,教师由浅到深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总结阅读经验,归纳语文知识。教师根據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导读下深度学习,了解文本之间的联系。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人物、主题、作者、文风、语言表达等为议题,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有效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群文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调动学生、启迪学生、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赋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群文阅读,辅助学生阅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使学生高效地吸收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朔,李爽.“群文阅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8):92.
[2]尹浪.群文阅读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初探[J].教学与管理,2021(3):100.
[3]张海峰.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0(35):50.
[4]许博识.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J].教学与管理,2020(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