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其中叠音词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更丰富形象,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键词:《论语》 叠音词 词义关系 修辞
汉语音节一般由一声一韵一调组成。叠音是指完全相同的音节叠用的一种语音组合形式,在字面上一般表现为两个相同的汉字连用。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利用叠音有意识地构建声韵的和谐,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汉语词形具有二重性,即汉语的词义同时与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汉字)发生联系。”[1]叠音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形音义的联系,有时为了追求修辞效果,使韵律节奏和谐,又有重音不重义的现象。汉语多以单音词使用为主,但在《诗经》《论语》这样的古代典籍中也常常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丰富多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节是声韵的节奏。本文拟从叠音词词义关系及修辞效果两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叠音词进行分析。据统计,《论语》里的叠音词共有三十个,它们分别是:
栖栖 彬彬 郁郁 行行 硁硁 切切 偲偲 皇皇 堂堂 滔滔
蹜蹜 穆穆 战战 兢兢 便便 怡怡 愉愉 訚訚 侃侃 与与
恂恂 循循 空空 悾悾 荡荡 戚戚 巍巍 洋洋 申申 夭夭
一、叠音词的词义关系
按照叠音词的基式与相应叠音词意义的关系。叠音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叠音词,即两个音节,一个语素,整个词的意义同构成它的两个重叠使用的汉字所记录的意义毫无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一种是由单音词叠用而形成的叠音词。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是词的重叠。
(一)无意义联系的音节重叠
这类叠音词,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没有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重叠后形成的是单纯词。这类词在《论语》中有3个。如:
1.栖栖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
“栖栖”依杨伯峻译注本为“忙碌的样子。”“西”是“栖”的本字。《说文解字》:“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棲,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可见,“栖”的本义是“鸟在巢上”,与“栖栖”意义无关。
2.偲偲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
“切切偲偲”杨伯峻译注本解释为“互相责善的样子”。《说文解字》:“偲,强力也。从人思声。诗曰:‘其人美且偲。’”可见,“偲”的本义与叠音形式意义不同。
3.与与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
“与与”杨伯峻注:“行步安详的样子。”《说文解字》:“与,党与也。”其基式义与叠音词义没有联系。
(二)有意义联系的词的重叠
除了上述3个单纯词,其余23个词的词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是词重叠后形成的是合成词。如:
1.硁硁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宪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磬声硁硁的,可鄙呀!”段玉裁注:“盖硁本古文磬字,后以为坚确之义,是所谓古今字。”“硁”与“硁硁”义同。
2.郁郁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说文解字》:“郁,右扶风。郁,夷也。”段玉裁注:“按古假借为戫字。如《论语》:‘郁郁乎’。文哉也。”杨伯峻译注:“郁郁”,丰富多彩的意思。可见“郁”与“郁郁”意义有一定联系。
二、叠音词的修辞效果
《论语》里的叠音词多用于描绘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性情等。使语言简洁精炼,展示的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如:
1.侃侃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乡党》)
“侃侃”描写孔子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侃侃如也”这四个字,刻画出了孔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品德。
2.恂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
意思是孔子在家乡,处事待人接物非常的谦恭,看起来好像不大会说话的样子。“恂恂”表现了孔子待人接物时谦虚谨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了孔子教育的高明和智慧。
3.行行
子路,行行如也。(《先进》)
意思是子路很刚强的样子。“行行”这是孔子对子路性格的评价,非常符合子路说话办事的风格。说明孔子在平时善于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
叠音词以其特殊的声韵、形义关系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成为人们调整节奏、和谐音节、描声摹状的重要手段。除了上述绘人的叠音词外,《论语》中也有一些状物的叠音词。如:
4.洋洋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洋洋”形容演奏的音乐充满了耳朵。说明演奏出来的乐声很是美妙动听。
5.滔滔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
“滔滔者”比喻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说明数量很多。
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叠音词经常连用。在表达效果上使所描写的事物特点更鲜明,神态更突出。这也是叠音词描声状物最突出的特点。如: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
总之,叠音词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和修辞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遣词造句、摹音状物时,叠音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感。
注释:
[1]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傅力.《论语》叠字艺术浅析[J].修辞学习,1996,(6).
[2]李索.古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褚立红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80)
关键词:《论语》 叠音词 词义关系 修辞
汉语音节一般由一声一韵一调组成。叠音是指完全相同的音节叠用的一种语音组合形式,在字面上一般表现为两个相同的汉字连用。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利用叠音有意识地构建声韵的和谐,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汉语词形具有二重性,即汉语的词义同时与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汉字)发生联系。”[1]叠音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形音义的联系,有时为了追求修辞效果,使韵律节奏和谐,又有重音不重义的现象。汉语多以单音词使用为主,但在《诗经》《论语》这样的古代典籍中也常常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丰富多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节是声韵的节奏。本文拟从叠音词词义关系及修辞效果两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叠音词进行分析。据统计,《论语》里的叠音词共有三十个,它们分别是:
栖栖 彬彬 郁郁 行行 硁硁 切切 偲偲 皇皇 堂堂 滔滔
蹜蹜 穆穆 战战 兢兢 便便 怡怡 愉愉 訚訚 侃侃 与与
恂恂 循循 空空 悾悾 荡荡 戚戚 巍巍 洋洋 申申 夭夭
一、叠音词的词义关系
按照叠音词的基式与相应叠音词意义的关系。叠音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叠音词,即两个音节,一个语素,整个词的意义同构成它的两个重叠使用的汉字所记录的意义毫无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一种是由单音词叠用而形成的叠音词。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是词的重叠。
(一)无意义联系的音节重叠
这类叠音词,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没有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重叠后形成的是单纯词。这类词在《论语》中有3个。如:
1.栖栖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
“栖栖”依杨伯峻译注本为“忙碌的样子。”“西”是“栖”的本字。《说文解字》:“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棲,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可见,“栖”的本义是“鸟在巢上”,与“栖栖”意义无关。
2.偲偲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
“切切偲偲”杨伯峻译注本解释为“互相责善的样子”。《说文解字》:“偲,强力也。从人思声。诗曰:‘其人美且偲。’”可见,“偲”的本义与叠音形式意义不同。
3.与与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
“与与”杨伯峻注:“行步安详的样子。”《说文解字》:“与,党与也。”其基式义与叠音词义没有联系。
(二)有意义联系的词的重叠
除了上述3个单纯词,其余23个词的词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是词重叠后形成的是合成词。如:
1.硁硁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宪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磬声硁硁的,可鄙呀!”段玉裁注:“盖硁本古文磬字,后以为坚确之义,是所谓古今字。”“硁”与“硁硁”义同。
2.郁郁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说文解字》:“郁,右扶风。郁,夷也。”段玉裁注:“按古假借为戫字。如《论语》:‘郁郁乎’。文哉也。”杨伯峻译注:“郁郁”,丰富多彩的意思。可见“郁”与“郁郁”意义有一定联系。
二、叠音词的修辞效果
《论语》里的叠音词多用于描绘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性情等。使语言简洁精炼,展示的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如:
1.侃侃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乡党》)
“侃侃”描写孔子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侃侃如也”这四个字,刻画出了孔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品德。
2.恂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
意思是孔子在家乡,处事待人接物非常的谦恭,看起来好像不大会说话的样子。“恂恂”表现了孔子待人接物时谦虚谨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了孔子教育的高明和智慧。
3.行行
子路,行行如也。(《先进》)
意思是子路很刚强的样子。“行行”这是孔子对子路性格的评价,非常符合子路说话办事的风格。说明孔子在平时善于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
叠音词以其特殊的声韵、形义关系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成为人们调整节奏、和谐音节、描声摹状的重要手段。除了上述绘人的叠音词外,《论语》中也有一些状物的叠音词。如:
4.洋洋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洋洋”形容演奏的音乐充满了耳朵。说明演奏出来的乐声很是美妙动听。
5.滔滔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
“滔滔者”比喻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说明数量很多。
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叠音词经常连用。在表达效果上使所描写的事物特点更鲜明,神态更突出。这也是叠音词描声状物最突出的特点。如: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
总之,叠音词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和修辞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遣词造句、摹音状物时,叠音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感。
注释:
[1]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傅力.《论语》叠字艺术浅析[J].修辞学习,1996,(6).
[2]李索.古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褚立红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