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陈道德东亚符号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湖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逻辑学符号学专业委员会、日本记号学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内外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有41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世界著名符号学家,国际符号学会会长、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佩尔茨(JerzyPelc)先生和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皮尼扬大学教授德雷达尔(G’erardDeledalle)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对符号学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符号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佩尔茨教授和德雷达尔教授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佩尔茨在题目为《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的报告中指出:“符号”有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对象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另一种是元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它是关于对象语言层次上符号的符号。“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科学。对“符号学”有五种不同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研究符号的语形、语义、语用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语形、语义、请用性质的理论或学说,属于理论符号学。第三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第二种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理
其他文献
<正>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
<正>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学研究的历程,它经历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80年代初波及全国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启蒙色彩和思想解放的性质。就人学研究本身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自发的阶段。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学术界开始站在更高的视界上,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问题,等等,人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构思建立中国的人学理论。学术界在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人
<正> 第10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1995年8月19日至25日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邀请了报告人63位,收到论文600多篇。笔者有幸受到大会的邀请,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 大会共分15个专题组:(1)证明论和范畴逻辑;(2)模型论、集合论和形式系统;(3)递归论和构造主义;(4)逻辑和计算机科学;(5)哲学逻辑;(6)方法论;(7)概率、归纳和判定理论;(8)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的历史;(9)科学和技术伦理学;(10
<正> 1995年8月24日,在金岳霖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和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仪式结束后,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召开获奖者座谈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副会长、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黄楠森教授,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研究员,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刘培育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黄楠森教授首先说,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奖活动,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参评的54项作品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现代西
<正> 原台湾大学校长,现淡江大学教授盛庆峡先生日前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演。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功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他以英文写作的《Unified Utilitarianism》(《统合的效用主义》)一书已于1993年由荷兰出版。盛教授此次讲演即以其书名“统合的效用主义”为题阐述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盛教授指出,古典的效用主义最招致批评之点是它只强调令效用最大化的方面,而忽视对效用的公正分配的方面。古典效用主义,尤其是边沁的理论的这一缺点之难以克服,首先在于
<正>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时隔一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说”栏目发表了署名文章《久违了,“国学”》。此后,由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国学”成了传统文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似乎有一股“国学热”。近年来对于“国学”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概述如下。
<正> 1、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后发展”,即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属于“后发展”范畴。实际上,整个当代社会发展理论都是在“后发展”的层面上展开的。无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主义”,还是“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都是“后发式”的现代化,即“后发展”问题。
<正> 受国家教委的派遣,我曾于1988年10月去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大学(现名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11月学成回国。1994年10月再度赴俄罗斯考察。近些年来俄国哲学界惊人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择要介绍于下。 1、对过去的反思。前苏联改革一开始就使哲学处于不利的地位。哲学界还未来得及“参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便被冷落了。哲学界对此十分茫然,而且,对从事多年哲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面对危机,哲学界作出的最快的反应是对过去进行反思,对几十年来苏联哲学历程
我的几点浅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吴江第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哪些值得提倡和发扬,国内文化界讨论已有时日,大都从传统文化角度,列出一些条目(古训),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确实培育、积累了许多优秀传统和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这些,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助于缔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我认为,还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中国人民从19世纪中叶以后被压迫被欺凌的历史中所培育起来的团结御侮、热爱祖国、热爱国家统一、奋发图强这些十分可贵的精神。从林则徐到孙中
新加坡独立后华人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异化的个案分析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杨瑞文新加坡共和国自1965年独立以来,因3百万人口中有75%是华人,有人戏称为第三中国。因26年来各种族杂处,又继承了英殖民政府官僚体制,英语为唯一共同行政语,华校消失,遂形成“受英文教育者”与“受华文教育者”(包括老一辈华族移民),在华族精神文化上与民族凝聚力上分裂、割绝与对立的文化现象。一小部分受英文教育者要全盘西化,学英语,用刀叉,吃西餐,唾弃华人母族精神传统,反对华人语言文化,提出“新加坡华人非华人”,应成为“世界公民”的论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