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来源 :医学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法构建的正中矢状面(MSP)对成人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差异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2020年间就诊于本院的成人面部不对称患者41例,采用三种不同的头颅定位法分别构建MSP.方法 A为先构建眶耳平面(FH),MSP经过颅底点和鼻根点垂直于眶耳平面;方法 B构建的MSP经过颅底点、前鼻棘点、鼻根点;方法 C构建的MSP经过颅底点、鼻下点、软组织鼻根点.测量这三种方法分别得出的颏下点偏离值(MD),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MD的差异.再选择11位正畸专科医生对三种MSP进行主观评价打分,使用随机区组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法A与方法B及方法A与方法C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位正畸医师的评价中,方法A、B、C之间的分值差异互相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C优于方法A优于方法B.结论:不同定位标志法构建的MSP会导致面部不对称性评价的结果不同,从而影响错畸形的治疗设计,结合了软组织标志点所构建的MSP更具有临床意义,软组织鼻根点及鼻下点用来作为评价面部不对称性的参考标志点可靠性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2周社区实习效果.方法 2016年5月-2016年6月,通过自身对照,在北京市5个城区的6家首都医科大学社区卫生实习基地,对参加社区实习的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的本科生(155名)分别在实习前后采用自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实习内容参与情况、实习前后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和态度等,对于社区实习效果即认知及态度评分在实习前后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实习前问卷发放145份,实习后发放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医学迈入人工智能阶段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基于医工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建立.通过立足医学教育的新特点及要求,以建设医学形态学创新实验课程为例,提出新医科背景下形态学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及综合素质“三维能力”内涵,探讨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以自主学习为向导,以进阶式的项目设计贯穿全过程的“医工融合”实验课程教学方案,并创新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对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形态实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探索.
在药物研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需要对众多“药物成果”的价值进行多维度客观评价.从创新的概念出发,结合相关文献与标准,在科学性和实用性兼顾的原则下,构建适合现代药物研发成果的“四等级技术创新度”标准化评价体系,这对信息使用者了解药物成果的潜在价值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19例STBI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计算PLR值.根据患者伤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0例(GOS:4~5分)和预后不良组139例(GOS:1~3分).分析PLR与STBI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PLR预测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GCS评分、血小板计数、PLR都显著高
目的:为了研究软骨调节素Ⅰ的生物学作用,构建pcDNA3.1(+)/ChM-Ⅰ表达质粒.方法:用Trizol法提取大鼠软骨组织总RNA,根据ChM-Ⅰ基因序列(序列号:AF051425)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获取ChM-Ⅰ目的基因,分别将ChM-Ⅰ目的基因的PCR产物和pcDNA3.1(+)质粒双酶切,并将两者定向连接,构建pcDNA3.1(+)/ChM-Ⅰ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挑取阳性单克隆并扩增,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并对插入的ChM-Ⅰ片段进行测序.结果:结果显示与ChM-Ⅰ基因长度相符,序列无误,且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初诊老年抑郁症患者记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时间段体检的60例健康老年人记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尿酸水平;对比疾病组不同抑郁程度尿酸水平;统计疾病组的躯体化症状,并对比不同躯体化症状患者尿酸水平差异.结果:疾病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抑郁程度疾病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抑郁血尿酸水平高于轻度、中度抑郁(P<0.05),中度抑郁血尿酸水平高于轻度
目的:比较早期肥胖、早期2型糖尿病(T2DM)及早期1型糖尿病(T1DM)大鼠空肠病变的差异.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早期肥胖组、早期T2DM组、早期T1DM组,每组10只.通过喂养高脂饲料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高脂饲料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构建T2DM模型,直接腹腔注射STZ(60mg/kg)构建T1DM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各组大鼠血糖变化,取空肠制成石蜡切片,经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其形态结构与紧密连接蛋白ZO-1、O
目的:通过夹板外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比较,为临床治疗跟骨骨折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正常成年人跟骨CT成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钢板内固定和夹板外固定两种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模型骨骼的应力分布、骨折间的移位程度及自身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中立位同等载荷作用下,两种模型骨折线最大位移均小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标准(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mm);其中夹板外固定最大主应力峰值主要位于夹板中间部位,钢板内固
目的:评估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对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和肝肾功能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我院感染科118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奇偶数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n=59例)和对照组(n=59例),观察组给予TDF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周期为4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两组外周血中HBV DNA病毒载量(VL)、谷丙转氨酶(ALT)、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情况,通过弹性成像评分判断肝脏硬度.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试产条件和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138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产妇,符合规定的阴道试产条件,选择阴道试产45例、再次剖宫产93例.比较两种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产后体温、产褥感染、切口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新生儿Apger评分1min≤7分和5min≤7分、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母儿产后安全及费用指标.结果:选择阴道试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84.4%,中途转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