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中的哲理思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中的选择和取舍。作者在描写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达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
  关键词:爱情;哲理;思索
  作者简介:訾西乐(1991.2-),女,河南永城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无名氏和徐訏在文坛上以描写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和浪漫传奇的异域风情著称,他们的作品大多以奇遇、奇人、奇事为主,爱情凄美,情节紧凑,作品中探讨生与死的界限、对生命与存在的反思,尽力表现“有叹息有低喟有笑有泪的人生”,在动荡与漂泊中,包含着更多的人生沉浮和生活悲欢。
  一、浪漫爱情的悲欢离合
  两部作品都在漂泊中描写出了爱情的凄美和浪漫,在经历了相识相恋相爱却又分离的过程后,有人欢喜,有人悲伤。作品中刻画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带给人想象的空间和对纯真爱情的美好向往。
  1.感伤情绪下的《北极风情画》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描写了随军撤退到西伯利亚的爱国军官林先生与美丽的俄国少女奥蕾莉亚相恋,但军队撤退时,奥蕾莉亚无法跟随,于是留信自杀。
  林军官和奥蕾莉亚的相识颇具喜剧色彩,奥蕾莉亚把林军官错认成她的前男友,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如此尴尬。在相处中,林军官渐渐爱上了奥蕾莉亚,由于种种原因,林军官不得不离开西伯利亚,他幻想着带着奥蕾莉亚一起走。
  当林军官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带走奥蕾莉亚时,他的内心是崩溃的,“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总不能把你的生活绝对简单化。”奥蕾莉亚在焦急中,发现并不能等到林军官的到来。她最后的独白充满凄凉的感伤,“你舍得把爱你的奥蕾莉亚,丢在这白熊乱舞的北极冰雪里,独自走向开遍柠檬花的南国?”
  从浪漫的相遇开始,到爱情之花凄惨地凋零,在沉醉于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爱恋时,却也发现,在林军官的无奈与尴尬中,在奥蕾莉亚的绝望无助中,他们时刻面临着痛苦与酸楚。但正是这种“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才使得作品更让人动容,久久回味,不能忘怀。
  2.难以拒绝的《吉普赛的诱惑》
  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描写了“我”在马赛游玩,认识了潘蕊,并和她相爱、结婚,渐渐融入他们漂泊的生活,享受着自由和愉悦。
  “我”和潘蕊的相识,源于好奇心,“见一见世界上的第一美女”,当“我”发现自认为纯洁、美丽、可爱的潘蕊,竟然是一个卖淫女时,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当“我”不得已也成为一个卖淫男时,深切地体会到潘蕊的无奈,并接受了她。
  通过“我”和潘蕊的相处,两个人爱得不能自拔。潘蕊愿意为了“我”来到中国生活,当“我”发现她在中国生活得并不开心时,愿意为了她回到马赛。这种愿意为彼此牺牲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到温暖,在意外中却又隐藏着惊喜。
  “假如我无力创造热带的环境,我不但要把这束美丽的花朵送到热带,我还要伴她到热带永远来看护她。”这种爱的告白,见证着爱情力量的伟大。“我”跟随吉普赛女郎,过着漂泊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只要相爱的人在一起,无论在哪里流浪,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归宿,在并不富足的日子中,依然过着美好的生活。
  二、异国情调和虚幻色彩
  两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异国他乡,在描写主人公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充满异国情调。也不可否认,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虚幻色彩,不禁让人怀疑爱情是否真如小说中般美好、纯粹。
  1.异国情调中的浪漫抒写
  《北极风情画》的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在托木斯克,男主人公林军官是韩国人,但要随军回到中国;女主人公是波兰人,但从小在俄国长大。两个人的相爱发生在异国,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读者欣赏到远在他乡的风土人情和异域风采。
  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的时节,厚厚的积雪,街角上相遇的咖啡馆,以及具有特色的壁炉和烙饼……这些印有北国色彩痕迹景象,给小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无名氏的写作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几乎感同身受的寒冷冬天。
  而《吉普赛的诱惑》中的故事发生在马赛,一个向往自由和舒适的城市。“我”之所以能够接受吉普赛的生活方式,和马赛这个浪漫的城市文化密切相关。“巴黎是世界艺术的渊源,美的中心;马赛是世界罪恶的渊源,奇的中心。”正是马赛的奇特与个性,让“我”看到异国的魅力所在,从而爱上这个城市,并愿意留下来。
  2.虚幻色彩下的幸福存在
  《北极风情画》中林军官和奥蕾莉亚的相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他们相依相偎,充满着希望和光芒,但不可避免地看到其中的虚幻色彩。他们曾经历过的浪漫美好是虚幻的,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女孩的追求,但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现实的存在而孤独生活,当面对不可解决的矛盾时,奥蕾莉亚陷入深深的绝望,并选择自杀。这让她和林军官一起的经历都蒙上一层虚假的面纱。
  在《吉普赛的诱惑》中,“我”第一次看到潘蕊时,就认为“潘蕊是世界上的第一美女”,这种夸张描写,在小说的一开始就给读者不实之感。从“我”对潘蕊是个卖淫女的吃惊,到“我”和潘蕊角色互换,成为“卖淫男”时,小说的虚幻描写就更加深入。
  小说结尾这样写到:“我们在各大都市的旅馆,饭馆里出入……我们生活在游戏之中。”此时的“我”和吉普赛人是漂泊并幸福着的,但这种不切实际的场景描写,让文本再一次陷入虚幻的漩涡中。
  三、人生哲理的丰富思考
  无论是徐訏或无名氏,都在追求一种有哲学内涵而又诗情浓烈的文体。无名氏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看透人生和人生如梦的哲理性思考。徐訏在小说中所展现出的永恒的理想和信仰,弥漫着苍凉悠远的人生困惑,寄托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哲思。   1.无名氏——生命和超越
  无名氏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哲理性语言,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广度。《北极风情画》中通过对人物气质、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描写,在对生命的超越中,实现中西文化、古今文化以及雅俗共赏的综合。
  无名氏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的探讨,在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和爱恨的交织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样本。这不仅是生命的超越,更是对凄美爱情的难以释怀,虽然林军官和奥蕾莉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距离,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恋与执着,以及对爱情的坚持和忠贞,都使作品在表现生命和超越的主题上,淋漓尽致。
  2.徐訏——理想和信仰
  徐訏的创作渗入了充满悲感的人生哲理和飘渺的人性意识,偏爱表现理想的生命存在、人性、人生归宿等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文学命题。
  徐訏是一个哲人,哲学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延续和升华。他基本上是透过‘爱’的描写来折射人性的,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超现实题材都离不开一个‘爱’字。徐訏总是透过男女双方的相爱、交流来展露各自的人性世界,在这里丑与美、善与恶,在‘爱情’的显微镜下得到全面曝光。
  徐訏在作品中所展现的理想和信仰,是对人生困境的艰难思索。《吉普赛的诱惑》对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另类书写,“我”从一个中国式规规矩矩的上班族,转向一个甘愿流浪和漂泊的吉普赛人,这种巨大的变化,让徐訏对生命的存在方式有了重新的体验和求证。
  结语:
  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带给人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感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个体的存在有幸福有失落,在美丽和丑陋、高贵和卑贱的选择中,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终的信仰。无名氏和徐訏在描写爱情中的悲欢离合时,将异域风情和虚幻色彩渗入在作品,从而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丰富思考。在这种澄明的爱的情绪里,人世间最温暖的生命以及这些生命所经历的人生展现在小说中,他们的作品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对理想的信仰,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和求证,为生命最终的归依找到了适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无名氏.北极风情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
  [2]徐訏.吉普赛的诱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6.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
  [4]吴义勤.论徐訏小说的母题[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3.3.
  [5]许海丽.在“繁闹”中求得“雅静”——浅析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钱理群.《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4.
其他文献
创建于1989年,冰酒店是全球冰雪酒店的开创者。每年建造一座全新的酒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工程队需从瑞典北极圈里的托纳河采集5,000吨自然冰进行打造,温度一降到零下,工程便开始。整个建造工程从开始到完全结束需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  难词探意  1. ornament /???n?ment/ v. 装饰  2. alternatively /??l?t??n?t?vli/ adv. 二者择一地;要不
摘 要: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系统性地讲述了疯癫的历史,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本文基于福柯对疯癫与理性和文明所阐发的言论,在进一步详细梳理疯癫的历史,以及疯癫与理性和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来窥探福柯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的话语权利。  关键词:疯癫;理性;文明 ;话语权利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引言:  
【摘 要】    PICETL项目是Open CETL四个开放项目之一,该项目围绕“对方法开放”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最终形成英国开放大学在物理教与学创新方面自我评鉴的系列报告。本文对其中一份子报告《电子辅导与学习支持服务
摘 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黑裔女作家之一,《紫颜色》代表她最高的文学成就。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黑人女性西丽内心孤独苦闷,在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过程中认识到上帝形象的局限性,后来从泛神论的信仰观中获取了自信与力量,勇敢地为造成不幸生活的根源做斗争,成为自爱、独立、自主的女性,拥有了圆满的人生。西丽的故事不仅对黑人女性具有启蒙作用,同样对当下受压迫的女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教
摘 要:翻译中,语篇形式在意义传达和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舍形取义的做法会让译文大失所色。因此,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将源语语篇的形编码到译语语篇,从而使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本文以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为例,揭示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试图探索如何在“保形”的前提下达意、达旨。  关键词:翻译;保形;达意达旨;要领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  作者简介:钟赵二
一个雾蒙蒙的天,在美丽的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遇到了一只鸟儿.它浑身雪白,散发着光芒,体态轻盈,羽毛丰满.风儿吹来,仿佛要为它抖去旅途上的尘埃;云儿飘去,仿佛因魅力自愧不如。鸟儿看着我,眼神间却透漏出凌厉的怒意。  我茫然地放眼望去,湿地中金黄的头穗莎草成片生长着,凤毛菊美艳得像日落的晚霞,娇媚的柳叶旋覆花展开笑颜,粉红的水蓼如少女的裸色双唇。池水中,莲花是那么清新脱俗,圆圆的荷叶给莲花罩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主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哥特小说是一种混合物,由各种文学和“开拓奇异观念,场景和事件,并想象出非自然或超自然的生物以及
摘 要:本文拟对《八月之光》和《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种族僭越现象做以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主人公选择僭越的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结局。尽管两部作品相隔数十年之久,且两位主人公有诸多不同,但他们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因种族的模糊性而经受了身份危机。  关键词:僭越;身份;拉康;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何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主题出现。可见,成长主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是相当重要的。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第一位被认为具有自由和身份意识的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也被当今文学界称之为“顶峰的艺术”。《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蓬迪里埃自我意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自我意识不断成长这一线索,结合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