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特点及模式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保障流動人口的权益、维持流入地社会的安定和谐,促进流动人口与所在地居民的融合以及改善村居治理模式一直都是政府及各界关注的重点。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广东省顺德区的村居流动人口社区融合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不同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 村居 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
  作者简介:吕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31
  一、村居流動人口社区融合背景
  到2016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作为人口流入大省的广东,流动人口也已达到3128万。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维持流入地社会的安定和谐,促进流动人口与所在地居民的融合以及改善村居治理模式一直都是政府及各界关注的重点。
  顺德区为珠三角制造业密集、劳动力密集的典型代表地区,本地绝大部分基层村居都拥有产业园区,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人口,其中就包括离开家乡进入顺德务工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到来使得本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本地居民都面临着相互之间的融合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相关的背景知识,笔者研究了近7年来顺德区关于流动人口的媒体报道,通过社会调查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对这些报道进行了量化处理,得到了以下的主要结论:一是流动人口的关注度近年来显著增加;二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遍及全区;三是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四是文化娱乐成为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向。
  可以看出,作为流动人口主要目的地的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融合活动已经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政府及社会各方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应对这种现状,服务于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对顺德村居流动人口融合的具体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二、流动人口村居融合的总体情况
  (一)调查村居的主要特点
  要全面地把握顺德村居流动人口的融合特点,就需要尽量地选取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珠三角地区的社区普遍存在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村居里或周边基本都分布有产业园,村居呈现出产业发达、设施较为完善的特点;第二,普遍而言,珠三角地区村居的传统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节庆活动较多。发达的产业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当前珠三角村居的主要特点,但是不同村居之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珠三角村居的这些特点,笔者选择了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文化资源、人口规模四个维度,对顺德的村居进行了筛选,选中了西华、龙眼、沙边三个特点迥异的村居作为研究对象。
  在所选的三个村居当中,西华村代表着顺德乃至珠三角的一般水平,除经济条件与另外两个村居相当外,其余均不及,故本文称之为一般型村居。龙眼的传统文化较为繁盛,正在走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转型、文化培育的发展道路,不断地盘活已有资源,凸显文化与传统的价值,因此龙眼可以被称为依托传统特色的新型发展村居;沙边由于离城镇较近,其村庄形态与产业发展越来越向现代城市靠拢,传统的居住形态已在悄然改变。沙边可被称为渐趋城市化的村居。这三个村居较好地代表了顺德当前村居的整体形态,而这三个村居中的流动人口及本地居民则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三村居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主要特征
  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交往、认同、行为、心理、文化风俗、价值理念等角度对调查对象的融合状况进行研究,在分析中使用多元视角,即将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置于对等的位置,了解他们在各维度上相互的接纳、包容程度。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的发现:
  1.经济、社会因素融合的程度较高,文化、认同的融合程度较低
  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在经济领域的水平是最高的。因为三个村居自身或周围都有工业园区,企业数量众多,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大都在园区工作,流动人口在月收入上与本地居民几无差别。
  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融合水平也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两类群体的融合场所发生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空间是“开敞式”的,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传统的熟人社会给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从而能够促进融合;最后,在这些村居里,每年都会举办许多社区活动,大多以传统习俗的名义开展。这些活动无疑也给双方提供了交往的平台。
  文化和认同上融合的程度较低是因为流动人口往往来自于外省或是非广府文化区,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文化适应的困难。这些鲜明地体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饮食等各个方面,这些差异导致了两个群体对于对方的许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不认同,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会将双方引向融合的反面——排斥。
  2.客观上的融合比主观的融合水平低
  除了经济外,其余指标在客观上的融合水平都很低,这说明融合意愿与融合现实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本文发现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双方的主观融合意愿都是较高的,在心理上也很能接纳对方,而且对于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是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的;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行动中,双方又表现出了低于其主观意愿的融合行为。例如流动人口相较于本地居民,较少地参与所在地的公共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参与门槛是极低的。而本地居民的外地朋友比重则非常之少等。
  这种客观融合与主观融合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们在行为改变之前往往先需要观念上的改变。在当前珠三角的流动人口社区融合中,融合的双方——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思想观念上对于融合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而如何进一步将这种融合的观念转化为更多的融合行为,则是今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融合水平的高低与村居本身的特点有较大的关系
  毫无疑问,村居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程度不是均等的,不同的村居呈现出不同水平的融合现状。从对三村居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三村居除了在经济上的差异不大外,在行为、认同、交往、本地居民的接纳这几个方面的差距很大。   每个村居在歷史传承、文化特色、先天禀赋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其经济特点、文化活动、居住形态等方面也不相同,近一步来说,这些村居的流动人口融合特点也不相同。本文所选取的三个村居代表了珠三角三种不同的村居类别,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它们的流动人口社区融合也是各具特色。有的村居融合的社区交往、社区参与程度较高,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的村居融合的认同较高,主要得益于社会组织中两个群体之间搭建平台,促进交流等。了解村居流动人口融合特色及其背后的具体原因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更好地抓住融合的基本特征,并能因地制宜地促进融合水平的提升。
  总结起来,三社区的村居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特点如下:
  龙眼村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社区凝聚力强。包括村委会在内的一系列基层自治组织都主动地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推动双方的融合。龙眼村融合的总体情况较好,社区交往与社区参与的水平非常高。
  西华村属于各方面资源比较一般的村居类型,其流动人口在社区融合各方面的表现都属于中等水平,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融合特点。
  沙边村毗邻城市,其村居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比较先进,引入社会组织进驻到村里,协助开展管理服务工作。而社会组织也针对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提供了相关的服务,大大促进了融合的程度,流动人口对于社区的认同度很高。
  三、村居流动人口社区融合三种模式
  上文提到了三村居融合的差异与村居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差异,也为了近一步将村居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特点分剖清楚,结合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笔者对三个村居在社区融合中的不同模式进行了总结。
  (一)基层自治组织行政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融合特色较少,相对普通。这样的村居在当前的顺德是占多数的,代表了一般村居的形态。在这些村居中,与流动人口发生最经常、直接,或是说最外显的关联的是村委会。村委会是基层流动人口管理或服务的施行主体,而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则是村委会里管理与服务流动人口的直接部门。
  这种流动人口社区融合与治理方式主要是靠村委会的行政力量进行推动,方式较为单一,且只是针对流动人口,对于深层次融合与治理的作用不够显著。
  (二)基层自治组织自觉推动的模式
  这种模式所在的村子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特色较另两个村居浓厚,对于传统及文化因素进行了较好的利用与发掘,使得其流动人口的融合情况相对较好。村务工作者在村民中的亲和力颇高,村务工作人员在进入流动人口租住房进行的例行化安全检查,更像是邻里之间的日常串门走动,在管理人员与流动人员闲话家常中就将日常工作实施了。
  除了日常的行政事务外,村委会通过积极探索,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上采用了很多“自选动作”。要诀在于利用已有资源、引入外部资源,在进行社区特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流动人口的融合。通過这种方式,不仅服务了流动人口,也服务了本村居民,甚至包括村里的社会组织,还推动了流动人口、村民参与到治理之中来。
  (三)社会组织协助推动的模式
  该模式所在的村里常驻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以社区文化为切入点,在社区中开展一个社区共融的项目。项目采用一种“政府——基层村居——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项目模式。各方严守自己的权责界限,社会组织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该组织提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以此推进社区融合。
  除了村委会之外和较为独立的社会组织、本村的民间组织也对流动人口进行了服务。各治理主体之间进行了一定的配合协作,推动了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而各种管理与服务也涉及了村中的所有人,包括流动人口和本村居民。
  四、结语
  本文选取了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珠三角作为研究背景,选取了三个各具特色又很有代表性的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总结出了当前该地区几种不同的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模式。本文认为,当前基层在流动人口治理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本地特色,重点突出地引导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白晓梅.城市化视野的农民工社区融入类型剖析.重庆社会科学.2010.
  [2]段成荣、杨舸、马学阳.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3]顾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5]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社会与文化.2010.
  [6]历年佛山统计年鉴.
  [7]历年顺德区政府工作报告.
  [8]2010年以来顺德媒体关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报道.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1996年《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的颁布,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地位得以正式确立,随着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也日益巩固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律师是落实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因素,在刑事诉讼中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我国的刑事律师援助制度存在着援助质量较低、补贴过少、案多
关键词 监督管理 职责 行政备案  作者简介:张杰,河南天基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47一、引言  2015年12月2日,交通部第23次部务会议通过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4号)(以下简称第24号令),该办法自2016年2月1日
摘 要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背景下,调解的多元建构不断深化。作为一种与调解者个人能力、经验乃至魅力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多元调解的进一步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调解队伍以提供人员保障。本文以武汉市汉阳区为切入点,以小见大,透视多元调解队伍建设的现状。调解队伍应用空间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调解人员管理办法成为调解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基于此必须要建立多重激励机制,引导各方选择参与非
摘 要 城市交通路标作为指引交通、改善交通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過问卷调查,针对乌鲁木齐市交通路标现状及有效性做出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为城市交通路标指路系统建设工作提供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交通路标 现状 有效性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乌鲁木齐市交通路标现状及有效性调查研究——以沙依巴克区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过列举并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得出其政治制度的得与失。汉代作为中国繁荣昌盛的代表时代之一,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拟从政府组织、考试与科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对汉代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中国 历代政治 得失 汉代 政治制度  作者简介:段博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DOI:1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有着越来越丰富的法律法规内容,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经济法发展过程中,规定了针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有利的维护了公共利益,但也仅仅局限于法律保护。随着人们日渐提升的法律意识和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开始日渐凸显了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问题。因此,极有必要实施全方位的法律保护,以不断完善公共利益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突破策略。本文基于经济法视域,分析了公共利益保护的法
关键词 国家赔偿 直接损失 纯粹经济损失  作者简介:马艺萌,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26  1994年8月泗阳县人民检察院对原江苏省泗阳县复合肥厂厂长仇某以挪用公款罪进行逮捕并公开执行。1995年12月,对其作出免予起诉的决定。据此,次年仇
摘 要 当前,温州市20年住宅用地使用年限到期,需缴纳高额土地出让金的问题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由此看来,《物权法》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矛盾日益突显,涉及到了人民的切身利益。《物权法》的出台和实施,仅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并没有解决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的续期次数和地上建筑物的归属等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物权法》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冲突以及对当前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续
摘 要 高校依托软法而治,其内部规则存在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成机制缺乏民主程序、内容规定违背上位法规、相互规定存在矛盾龃龉、实施法律保障机制缺失等。这些危机需要通过生成机制的民主协商、内容保持与上位法的一致、相互间协调与统一、实施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以达到软法之治的建构性重塑,只有这样高校软法之治才能成为“良法之治”。  关键词 高校 内部规则 软法 治理  作者简介:张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摘 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再局限于政府本身,政府購买社会组织服务成为常态,购买服务的范围也拓宽到民生事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创新入手,着重分析了“苏南模式”,首先探析了其特点和运行机制,再重点分析了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及镇江市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经验。又以其功能分析为依据,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