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蚱蜢眼睛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玩耍,发现很多蚱蜢在蹦蹦跳跳。我抓起一起蚱蜢仔细观察起来。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蚱蜢究竟有几双眼睛呢?于是我准备了一只鞋盒,里面涂上墨汁,让鞋盒里面全部变黑。然后在鞋盒上剪下一个比蚱蜢稍大的洞。我又剪了两小片黑胶布,我抓来的一只蚱蜢,用黑胶布把蚱蜢突出来的“眼睛” 粘上,放到鞋盒里,把盖子盖上。一会儿,我发现蚱蜢爬了出来,跟没贴胶布一样。再用胶布把这只蚱蜢两眼之间的三个小隆起处也粘上,放进鞋盒里。这次蚱蜢不再像上次一样从洞口爬出来了,过了好久还没有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蚱蜢的两只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复眼能识别物体的形象,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因此,复眼是蚱蜢的主要视觉器官。两只复眼之间隆起的部分是单眼,单眼是辅助视觉器官,它的功能是分辨光的明暗。遮住复眼蚱蜢还是能靠单眼来辨别明暗,把单眼也遮住后蚱蜢的视觉就完全没了。原来,蚱蜢有“两只”眼睛!(指导老师:鲍峰)
其他文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内容、表现方法、意境创设呢?  一、 仿写作内容,景物与情感同在  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人或事,而且安排在《山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之后。这两首古诗也正好写诗人听到的和看到的,学完了古诗再来教习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古诗《枫桥夜泊》,谁来背一背?其他同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