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与中国的粮食安全(代序)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粮食供应稳定:中国的敏感像诸多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非传统安全课题一样,粮食安全是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及互动的重要课题。2007-2008年间,全球出现了又一轮粮食危机。其显著表征是国际市场的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平均价格翻了两番甚至三番。由于在谷物品种中,玉米、大米和小麦与满足人类的日常营养需求的相关度更高,所以,其价格超常规波动对一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造成了冲击,
其他文献
2013年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原苏东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与会。与会者围绕原苏东国家转型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以及原苏东地区研究中的不足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在过去30年间,西亚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石油繁荣与政治动荡,对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以及穆斯林世界对全球化回应的三个阶段。自1990年代以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所进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成效不明显,威权主义政体迄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复兴力量迅速增长,连同其中激进和极端主义一道,已经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变革或塑造。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国际关系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主义的诸多形态中,康德主义是影响力最大的。哈贝马斯是当代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理论有鲜明的康德主义色彩,但也不乏黑格尔主义的成分。一个好的国际关系伦理学不能只采取康德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立场,而必须同时兼顾黑格尔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立场。
2010年1月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CCEES,PKU)”成立暨“中东欧研究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合作部部长李岩松教授,国际合作部副部长郑如青博士、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霍姆斯基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
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多极化,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却依然是美元一家独大,这种失衡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也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危机之后,许多论争多集中在改革当今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上,而对改革的现实可能性则没有深入探讨。从理论上讲,稳定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国际清偿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和对该体系内的核心货币的信心问题。中短期内美元的中心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但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日益膨胀的赤字和债务意味着风险的蓄积,将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并为其他币种的国际化创造了
1762--1825年的俄国凭借其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大国。尽管俄国很落后,而且对军事行动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传统的社会结构。但是作为大国,俄国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承受着作为大国不得不面对的压力。这些压力使俄国几乎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长远来看,这迫使俄国质疑其传统社会结构的可持续性。
伴随着联合国在1945年的成立,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MUN)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并风靡于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模拟联合国引入中国。在这十余年里,中国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近两三年,模拟联合国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和高中范围内蓬勃开展。
1987年以来,欧洲议会通过了33个关于中国西藏的决议(简称“涉藏决议”)。“涉藏决议”的主要内容是支持达赖集团,关注西藏“人权民主”·状况,呼吁欧盟向中国政府施压。欧洲议会右翼党团和绿党党团是推动“涉藏决议”出台的主要力量,其动机是为了扩大自身的权力和影响,获取选票等实际利益。“以藏反华”是欧洲议会“涉藏决议”的一贯主旨,并在22年中不断强化,该趋势与中欧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2010年7月16—17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