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浅层地下水砷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探究——以阿克苏河流域为例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砷含量受到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地下水体化学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以阿克苏河流域为例,探究农村浅层地下水砷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结果表明,当前阿克苏河流域农村浅层地下水砷含量最高值为98.5 ug/L,其均值为9.5 ug/L、标准差为16.7 ug/L;水平方向看,北侧相对较低,南部沙漠地带水体砷含量相对富集,呈现出水体砷含量“北低南高”的特征;从垂直方向看砷含量呈深水区富集,浅水区次之;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水文环境是水体富集砷元素的重要因素,其次水体酸碱度及地下水阴离子也是影响水体富集砷元素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对SS4B型电力机车LCU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分析图表、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渐成为考查重点。如何运用不同教学策略充分发掘教材插图的育人功效,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考图表题的分析和探究,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插图,旨在提高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视运用插图辅助教学,同时及时关注高考试题的新动向,尤其要分析高考生物图表题与高中生物教材中插图的联系与差别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科学和技术不是从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从技术史的角度厘清技术革命、科学革命及科技革命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革命的机理。当前,科学和技术日趋融合、科学技术走上社会建制化道路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也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抓住发展机遇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要加速战略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技
深度学习的兴起,既是教育应对时代变革所做出的回应,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关于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将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产生的重要意义。文章从深度学习的涵义、开展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秦晋关系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大国关系,不仅对秦晋两国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格局。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晋国国力强大,控制崤函要地,阻扼秦自襄公以降的东进战略,两国之间征伐会盟,时战时和,呈现出复杂的大国关系,从早期的少有联系但不乏合作,到“秦晋之好”时的联姻结盟,到对峙阶段的相互攻伐,到中期的秦联楚抗晋,再到晚期的无力再战,大致体现为五个阶段。秦晋两国的复
四川红层区居民用水主要为就近开采的地下水,水质参差不齐,研究红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宜井区选择,红层水源地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在遂宁船山区采集的70组浅层地下水水样,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分析了红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研究得出:区内地下水中阴离子以HCO3-(164.00~571.91 mg·L-1)为主,其次是SO42-(13.96~1 000.00
<正>“后疫情时代,无人经济的场景需求不断被扩大,无接触配送从‘应急态’趋势逐渐变为‘新常态’。”日前,菜鸟驿站无人车负责人胡常青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采访时表示,“当前,智能无人车凭借‘无接触配送、自动化、全天候’的特点,成为末端配送、抗疫保供的重要支撑力量。” 5月27日,阿里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菜鸟无人车小蛮驴已累计送达快递超过1000万件。
期刊
面向无人车在城市物流配送中更广泛的应用,重点就共同配送下无人车编组配送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将车辆编组与车辆路径问题结合,建立了固定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优化模型,应用带容量约束的K-means聚类及加入2-opt算子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讨论了总成本与编组车辆单元最大数及车辆单元容量的关系,结合标准算例库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较独立非编组配送,共同配送下的无人车编组可以有效降低配送成本。
当前金融机构正在努力应对不良资产的增长问题,在信贷领域借贷逾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决定不良资产的规模.为了更好预测借贷人的还款能力,通常会引入数据模型方法,但对于数据样本较少的新业务,单纯用这类数据容易导致模型结果过拟合.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小样本业务数据进行相似业务数据补充,并采用随机森林、LightGBM、XGBoost、DNN和TrAdaBoost迁移学习方法,旨在为小样本业务在模型建
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中,多个战例特别是亚速钢铁厂“地下堡垒攻坚战”再次有力证明了工程防护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工程防护源起于古代筑城,经数千年发展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章从工程防护的本质属性入手,探讨了其发展动因、条件和目的,剖析了工程防护面临的侦察监视、智能攻击、高强毁伤威胁,提出了工程防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