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对话式高中物理教学探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课前必须有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对话式教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样的教学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物理知识变成了话题,讨论成了手段,课堂成了育人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共享知识、经验,营造了一种和谐、智慧的教学氛围,还原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值得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关键词]思维课堂;对话教学;静电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2003802
  在《静电场》复习的第一节课,笔者原计划是复习厘清相关概念。按照教材的设计顺序,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开始,逐步推进。在推进到接触起电时,教学完全脱离了笔者的预设,演变成一节很有趣的生成课。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抛出不同的论点,抽丝剥茧,解开物理难题,解开电荷传导的神秘面纱。在课堂教学中,大家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气氛轻松活跃。下面就把这节课复述如下:
  我们知道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含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中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而使原子成电中性,所以一般物体对外都有表现出电中性。使物体失去电子,物体就有多余的正电荷,因而带正电;使物体得到电子,物体就有多余的负电荷,因而带负电,这种使物体带上正电或负电的过程叫作起电。
  【教师】起电的方式有哪几种?
  【学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教师】对。其中摩擦起电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各带什么电吗?
  【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教师】对。这就是说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就带负电;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对应毛皮就带正电。同学们,我们回头看看这四种相互摩擦的物体,会发现它们都不是良好的导电体。请问用金属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能带电吗?
  【学生】不能带电、能带电、没试过不知道。
  学生给出了三种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金属棒(金属直尺等),然后用金属棒在自己的头上反复摩擦,发现不能起电(塑料棒起电效果明显),明确了答案。
  【教师】为什么这些物体间摩擦又不能起电呢?难道是它们之间的摩擦,没法使电子转移?
  【学生】在摩擦过程中可能一方会失去电子,由于有良好的导电体存在,转移到另一方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又回来了,所以不能起电。
  【教师】对的。摩擦起电要在干燥(空气湿度低、不导电)的环境里的两个绝缘性能比较好的物体间进行。摩擦起电,我们就分析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看接触起电。
  【教师】大家都知道,接触起电就是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把一些电荷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绝缘金属球A与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B接触一下,再分开,B球带什么电?
  【學生】正电。
  【教师】一个绝缘带正电金属球A与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塑料球B接触一下,再分开,B球带什么电?
  【学生】不带电。
  【教师】为什么?
  【学生】金属球内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当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与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B接触时,A球会把B球中的部分自由电子吸引到A球上中和一部分正电荷,这样B球就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了,A球因中和了部分正电荷,电荷量减少,等效为A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B球上。如果把B球换成塑料球,因其没有自由电子,所以当带正电的A球与其接触再分开,B球自然就不带电了。
  【教师】很好!那么一个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与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B接触一下,再分开,B球带什么电?
  【学生】负电。
  【教师】那它们又是怎样实现电荷转移的?
  【学生甲】A球把B球中部分正电荷吸引到A球上中和,所以B球带负电,A球的电量也比原来少了。
  【学生乙】不对。带正电的是原子核,不能迁移的。
  【教师】乙同学说得很对,金属导体中的原子核是不能定向迁移参与导电的。那原因又是什么呢?谁能说清楚!
  【学生丙】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A球的负电荷必分布在其外表面。当B球与其接触时,B球就相当于A球的一部分,在库仑力的作用下,A球中的负电荷一部分被排斥到B球的外表面上去了。
  【教师】丙同学说得很对,他抓住了“金属导体中能够迁移的是自由电子”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这两个原理。
  【教师】接触起电的原理我们弄清楚了,那我们再来看看感应起电的原理。如图2所示,取一对带绝缘支柱的不带电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置于带正电的绝缘金属球C附近,A、B导体各带什么电?为什么?
  【学生】A导体的左端带负电、B导体的右端带正电。A、B导体靠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导体,其中含有大量自由电子且处于C球所产生的电场中,在C球电场力作用下,自由电子向C球靠近而在A导体的左端聚集,就出现A导体的左端带负电、B导体的右端带正电的现象了。
  【教师】此时把C球移走,A、B导体各带什么电?
  【学生】C球移走后,外电场消失,原A导体左端的负电荷与B导体右端的正电荷相互吸引而中和了,即C球移走后,A、B导体不带电。
  【教师】如图3,先把A、B导体分开,再移走C球,A、B导体各带什么电?
  【学生】先把A、B导体分开,A导体带负电荷,B导体带正电荷。此后再移开C球,A、B导体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负电荷与正电荷。   【教师】如果把A、B两个绝缘导体换成一个带绝缘支柱的金属导体D,如图4所示,再置于带正电的C球附近,能否让导体D带电?如果能,D导体将带什么电?
  【学生】D导体置于带正电的C球附近,其左端感应出负电,右端感应出正电,但C球移走后,D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又将中和。用这个办法无法使D导体带电。
  【教师】同学们可否想出一个办法,在C球移走前,把D导体上的某种电荷导走呢?
  【学生】可以把D导体的右端接一下地,如图5所示。因D导体的右端电势比大地高,在接地导线中电场线沿导线指向大地。虽然D导体右端的正电荷无法迁移,但大地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其中一些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往上迁移与D导体右端的正电荷中和,从而使D导体有富余的负电荷。撤掉接地导线,再移走C球,D导体就带负电了。
  【教师】很好!如果在D导体的左端接一下地,如图6所示,撤掉接地导线,再移走C球,D导体将带什么电?
  【学生】带负电、带正电(两种答案几乎各占一半,还各有理由)。
  【教师】同学们,我们暂且不管谁正确,一起来分析寻找正确答案。首先请大家告诉我,在接地前D導体左右两端电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相等。因为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平衡时是个等势体。
  【教师】对。既然D导体是个等势体,它各处的电势都相等,说明D导体上任意一点与大地的电势差都一样,那从D导体任何一个地方接地,沿导线建立的电场线都由D导体沿导线指向大地。负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场方向相反,所以D导体左端的负电荷不可能迁移到大地,只有大地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由低电势到高电势,与D导体上的正电荷中和,这样撤走接地导线后,再移走C球,D导体自然就带负电了。
  【教师】如图7所示,将绝缘金属导体D置于带负电的E球附近,用导线把D导体接一下地,撤掉接地导线再移走E球,D导体将带什么电?为什么?
  【学生】正电荷。凭感觉(部分学生)。
  【教师】凭感觉可不行,哪位同学能说出具体道理?
  【学生】导体D处在负电荷的电场中,电势比大地低,为负值,现把D导体接地,沿导线建立的电场线由大地沿导线指向D导体。D导体右端的负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由D导体迁移到大地,撤掉接地导线,再移走E球,D导体将带正电。
  【教师】很好!感应起电的原理大家基本掌握了。需要提醒的是:用手摸一下导体跟接地是等效的(以前做过解释)。
  其实,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讨论的细节没有一一录入,本节课进行到这里,40分钟已告罄。
  反思:三种起电方式本想快速过一过,在讲到带负电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起电时,发现学生对接触起电的原理不是十分清楚,主要表现在电荷的迁移上。感应起电的电荷迁移要比接触起电的更复杂,而且还牵涉电场线、电势及其关系等知识。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三种起电方式的原理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心情愉悦,说明教学效果是好的。虽然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好像损失”了一些时间,但笔者认为是值得的。
  注:作者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效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立项号2017B031)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金属材料”的内容为例对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与美国初中主流科学教育教材《科学探索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泰勒原理从内容结构和知识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版教材各具特色,相比人教版,美版教材更强调从概念的应用中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从本质认识物质性质;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关键词]中美化学教材;对比思考;金属材料;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
[摘 要]“讲学稿”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1.0版本。本文以《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运用“讲学稿1.0”模式开展的化学教学设计。[关键词]“讲学稿1.0”模式;教学设计;碳的单质[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6303一、讲学稿及其
[摘 要]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混合式学习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同时,促进化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实验教学;氯气的性质;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6702高中化学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弊端日趋明显,经过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实践研究,发现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实施“动感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关键词]动感课堂;初中化学;意义[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
[摘 要]近年来,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知识走进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目标。[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9
[摘 要]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教室”变为“学室”,才能实现由“知识传授”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这是提升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关键。在高中生物“细胞增殖”的教学中,教师应在精心准备下的“学室”中高效地“教”,而学生则应在教师引导下在“教室”中主动地“学”。[关键词]教室;学室;细胞增殖;高中生物[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摘 要]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数学教材做深入的解读.通过对教材的多维解读,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关键词]初中数学;多维;视角;解读;教材[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2000601教材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课程的解读首先应该是对教材的解读.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
[摘 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教学时机,恰到好处地示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讨论,剖析错误,探索错源,提出纠错方案,能够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积累防错经验,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高中数学;示错;巧妙;促学[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2001201示错教学,即在教
[摘 要]习题教学是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心脏”.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创设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而且更要重视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2001401高中数学新课改倡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摘 要]导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导数解决切线问题、判断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和证明不等式是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常见应用.[关键词]导数;数学问题;切线;单调性;不等式[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017)32002702导数是研究函数性质的重要工具,导数知识的应用为解决函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便捷,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