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岐社区森林资源调查分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法国Pleiades_1B卫星影像数据和ENVI 5.2、ArcGIS 10.2等软件,根据二类调查标准对新岐社区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岐社区总面积5 360 hm2,其中林地面积5 202.3 hm2,占97.06%,林地面积中有林地5 109.7 hm2、灌木林地32.8 hm2、人工造林未成林地49.9 hm2、宜林荒山荒地9.9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333 053 m3,森林覆盖率95.33%,林木绿化率为95.37%。在Excel中对新岐社区森林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新岐社区森林资源存在以下特点: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可用于扩大林地面积的后备资源少;③林种结构不合理;④龄组结构不合理;⑤树种结构单一;⑥人工林多、天然林少;⑦经济林后备资源多、发展潜力大。针对森林资源状况和特点,结合新岐社区群众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对新岐林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①调整森林树种结构,走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道路;②控制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调整龄组结构;③增加经济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巩固发展经济林;④适度发展林下经济。
  关键词 森林资源;调查;特点;发展建议;新岐社区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60-02
  腾冲县林业局于2014年选择新岐社区启动了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试点工作,由于腾冲县上一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时间为2006年,没有符合编案要求的资源数据,为了查清家底,满足新岐社区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需要,腾冲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标准开展了森林资源调查,以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
  1 调查区域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调查区域为云南省腾冲县中和镇新岐社区,位于腾冲县西南部,地处东经98°15′25″~98°19′57″、北纬25°01′36″~25°06′51″,海拔区间1 420~2 571 m,境内高差达1 151 m,具有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村委会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3 ℃,降雨量1 560 mm。2013年末总户数1 168户,总人口4 46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4 185.2万元,其中林业收入965.8万元,占23.1%,农民人均纯收入7 763元,林业是新岐社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1.2 调查方法
  1.2.1 小班区划。采用法国Pleiades_1B卫星影像制作工作底图,该影像全色波段分辨率为0.5 m,彩色波段分辨率为2 m,在ENVI 5.2中融合成分辨率为0.5 m的多光谱影像,内业采用ArcGIS 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视判读初步区划小班,制成1∶5 000的工作底图,外业调查时根据现地情况修正小班界线[1]。
  1.2.2 小班调查。小班面积采用ArcGIS 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最小小班面积为0.1 hm2,地类、优势树种、郁闭度、龄组等因子采用内业目视判读加外业现地核实的方法调查,小班株数、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采用角规辅助目测的方法进行调查,纯林和混交林小班角规点数不少于3个/小班。权属、土壤、天然更新等级等其他小班因子采用现地调查方法调查。调查精度采用C级精度,小班面积允许误差5%,每公顷蓄积量允许误差25%,树种组成和平均年龄允许误差20%,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每公顷断面积、每公顷株数允许误差15%[2-3]。
  1.2.3 总体蓄积量控制。经计算,新岐社区总面积5 360 hm2,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2013年修订)》的规定需要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为避免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人为调整调查数据,总体蓄积量控制抽样调查和小班调查分别进行。即先完成小班调查,待小班调查结束后,根据小班调查资料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计算总体蓄积量控制的样地数,然后计算样地间隔,机械布设样地,分层计算蓄积量。按抽样精度90%、可靠性95%、安全系数20%计算,应设置角规控制检尺样地79个。
  1.2.4 样地的布设与调查。利用ArcGIS 10.2的渔网工具,按500 m×1 000 m的间距布点,实际布设样地106个,外业采用角规控制检尺的原理进行调查,角规系数为1。调查时根据样地坐标,采用GPS定位样地中心,实测林木胸径及林木到样地中心的距离,采用公式D=200Lcosαsin(β/2)判断是否计数。平均树高采用测高仪测量,优势树种3株以上,其他树种和散生木、四旁树1株以上,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树高,样地每公顷蓄积采用形高法计算[4]。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蓄积量控制情况
  总体平均数估计值为63 m3/hm2,总体平均数的标准误为2.60,可靠性为95%时,绝对误差限为4.32,相对误差限为6.86%,总体蓄积量的估计值为337 680 m3,估计区间为(337 680±23 160)m3,估计精度为93.14%。小班调查活立木总蓄积为333 053 m3,不超过总体蓄积量控制结果的1倍标准误,利用小班调查结果累加作为此次调查的总体蓄积量,即新岐社区活立木总蓄积为333 053 m3。
  2.2 森林资源状况
  新岐社区总面积5 360 hm2,其中林地5 202.3 hm2,占97.06%;非林地157.7 hm2,占2.94%。
  2.2.1 林地资源状况。林地面积5 202.3 hm2,其中有林地5 109.7 hm2,占98.22%;灌木林地32.8 hm2,占0.63%;人工造林未成林地49.9 hm2,占0.96%;宜林荒山荒地9.9 hm2,占0.19%。按林地使用权分,集体林1 901.7 hm2,占36.55%;个人林地3 300.6 hm2,占63.45%。   2.2.2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由于新岐社区没有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即有林地覆盖率,为95.33%。林木绿化率为95.37%,其中有林地覆盖率95.33%,四旁树占地面积覆盖率0.04%。
  2.2.3 活立木蓄积量。新岐社区活立木总蓄积量333 053 m3,其中:有林地蓄积329 119 m3,占98.82%;散生木蓄积3 200 m3,占0.96%;四旁树蓄积734 m3,占0.22%。
  2.2.4 林种结构状况。新岐社区乔木林、灌木林地面积5 142.5 hm2,其中防护林224 hm2,占4.36%;用材林4 101.9 hm2,占79.76%;经济林816.6 hm2,占15.88%。
  2.2.5 乔木林资源状况。新岐社区乔木林面积4 293.1 hm2,按起源分:天然林317.1 hm2,占7.39%;人工林3 928.7 hm2,占91.5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7.3 hm2,占1.10%。按地类分:纯林2 444.8 hm2,占56.95%;混交林1 848.3 hm2,占43.05%。按龄组分:幼龄林599.4 hm2,占13.96%;中龄林2 810.6 hm2,占65.47%;近熟林513.4 hm2,占11.96%;成熟林293.1 hm2,占6.83%;过熟林76.6 hm2,占1.78%。乔木林蓄积329 119 m3,按起源分:天然林13 981 m3,占4.25%;人工林313 086 m3,占95.13%;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 052 m3,占0.62%。按地类分:纯林206 175 m3,占62.64%;混交林122 944 m3,占37.36%。按龄组分:幼龄林16 273 m3,占4.94%;中龄林229 889 m3,占69.85%;近熟林48 833 m3,占14.84%;成熟林25 719 m3,占7.81%;过熟林8 405 m3,占2.55%。乔木林面积按树种从大到小依次为秃杉、华山松、桤木、杉木、栎类、云南松、其他软阔、其他硬阔、其他阔叶、桦木,按蓄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秃杉、华山松、杉木、桤木、栎类、云南松、其他软阔、其他硬阔、桦木、其他阔叶(表1)。
  2.2.6 用材林资源状况。用材林面积4 074.1 hm2,占国土面积的76.01%。按起源分:天然林301.6 hm2,占7.40%;人工林3 742.9 hm2,占91.87%,人工促进更新29.6 hm2,占0.73%。按龄组分:幼龄林590.2 hm2,占14.49%;中龄林2 706.0 hm2,占66.42%;近熟林434.7 hm2,占10.67%;成熟林283.1 hm2,占6.95%;过熟林60.1 hm2,占1.48%。用材林蓄积310 508 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3.23%,占乔木林蓄积的94.35%。按起源分:天然林13 471 m3,占4.34%;人工林295 556 m3,占95.18%;人工促进更新1 481 m3,占0.48%。按龄组分:幼龄林15 946 m3,占5.14%;中龄林222 498 m3,占71.66%;近熟林40 660 m3,占13.09%;成熟林25 441 m3,占8.19%;过熟林5 963 m3,占1.92%。各树种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秃杉、华山松、桤木、杉木、栎类、其他软阔、云南松、其他硬阔、其他阔叶、桦木;按蓄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秃杉、华山松、杉木、桤木、栎类、云南松、其他软阔、其他硬阔、桦木、其他阔叶(表2)。
  2.2.7 经济林资源状况。经济林面积816.6 hm2,按亚林种分:果树林587.9 hm2,占71.99%;食用原料林228.7 hm2,占28.01%。按树种分:板栗36.8 hm2,占4.51%;核桃551.1 hm2,占67.49%;腾冲红花油茶228.7 hm2,占28.01%。按产期分:产前期120.5 hm2,占14.76%;初产期649.2 hm2,占79.50%,盛产期46.9 hm2,占5.74%。
  2.3 森林资源特点
  2.3.1 森林资源丰富。新岐社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06%,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7.12%,森林覆盖率95.33%,林木绿化率为95.37%,人均有林地面积1.14 hm2,人均活立木蓄积74.6 m3。
  2.3.2 可用于扩大林地面积的后备资源少。新岐社区可用于扩大林地面积的后备资源包括未成林造林地、其他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总面积为77.6 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45%。
  2.3.3 林种结构不合理。生态公益林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30%、林地面积的4.43%和林业用地面积的5.57%,不足于承担新岐社区对生态功能的需求。
  2.3.4 龄组结构不合理。用材林中,幼、中龄林面积3 296.2 hm2,占80.91%,而近、成、过熟林面积777.9 hm2,仅占19.01%,可利用资源偏少。
  2.3.5 树种结构单一。一是纯林面积大,占乔木林面积的56.95%;二是秃杉、华山松为主要优势树种,这2个树种的面积达3 298.4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76.83%,蓄积达263 002 m3,占乔木林蓄积的79.91%;三是阔叶树比例小,针叶树面积3 650.1 hm2、蓄积296 011 m3,分别占85.02%和89.93%,而阔叶树面积、蓄积仅为643 hm2和33 108 m3,占14.98%和10.07%。
  2.3.6 人工林多、天然林少。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317.1 hm2和13 981 m3,仅分别占乔木林的7.39%和4.25%;而人工林面积、蓄积分别为3 928.7 hm2和313 086 m3,比例分别达91.51%和95.13%。   2.3.7 经济林后备资源多、发展潜力大。经济林面积816.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24%和林地面积的15.70%,虽然大多处于产前期,效益还不高,但只要精心培育,一定能成大气候。
  3 林业发展的建议
  3.1 调整森林树种结构,走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道路
  新岐社区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生态公益林少,林种结构不合理,由于新岐社区为集体林区,大部分林地的使用权为个人,虽然有一定的集体林,但也是社区和村民小组的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不可能将过多的森林区划为公益林。因此,新岐社区不太适宜走分类经营的道路,更适宜走多功能森林经营的路子。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现有森林进行调整,培育复层混交林:一是在对其他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改造和造林时,要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树,并选择当地珍贵优良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针叶树的比例不宜超过60%;二是对现有针叶纯林通过择伐、强度抚育等措施进行调整,在林下种植红花木莲、南亚含笑、马蹄荷、南酸枣、滇楸等珍贵乡土阔叶树种,通过几次择伐和抚育,培育复层混交林,把主林层的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建设“永久的森林”。
  3.2 控制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调整龄组结构
  新岐社区中幼龄林多、成过熟林少,可利用资源少,今后一段时期应控制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逐步调整龄组结构:一是减少主伐,以抚育采伐为主,一方面加紧对亟需抚育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另一方面减少主伐,节约可利用资源;二是控制主伐方式,以择伐为主,且择伐应兼顾抚育的功能,主林层中首先采伐病腐木、生长不良木和干形不良木,然后才采伐符合经营目标的大径木,同时对其他林层进行抚育采伐,伐除非主林层中的病腐木、生长不良木、干形不良木和干扰树。
  3.3 增加经济林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巩固发展经济林
  对现有经济林要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水平,确保经济林得以巩固:一是要科学管理,对产前期的幼树要合理施肥、科学修剪,培育树形;对初产期的经济林木要通过施肥、修剪、控制结果等措施,培育树体骨干;对盛产期的经济林木要通过加大施肥力度、品种改良、科学修剪、控花控果等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
  3.4 适度发展林下经济
  在适宜的林地中发展森林蔬菜、中药材、野生菌等林下种植业或养殖业,培育林下经济,提高森林经营收入。发展林下经济应不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不对土壤和森林环境造成污染。
  4 参考文献
  [1] 白降丽,彭道黎,庾晓红.我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发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5(1):4-7.
  [2] 梁长秀,冯仲科,郎南军,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稳健估计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6):10-12.
  [3] 方向文,蒋志荣.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动态综述[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3):267-273.
  [4] 黎良财,邹嫦.GPS与GIS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6):17-19.
其他文献
摘要 进行砂土地大田辣椒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随水追施尿素、硫酸钾的追肥方式在砂土地辣椒上的效益最高,产量达40 833.33 kg/hm2,产值达106 166.7元/hm2,相对利润为101 474.7元/hm2,节本增效15 166.7元/hm2。  关键词 辣椒;砂土地;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
摘要 将亚麻种子搭载卫星进行辐射诱导,从而获得较多突变后代,然后根据后代的表型性状进行多年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的突变体。通过增大受辐射种子数量获得较多的变异后代,进而通过田间筛选鉴定获得生产上需求的优异新品种。阐述了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的选育过程,总结了其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简要介绍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摘要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
摘要 河北省小麦节水刻不容缓,要解决粮食安全和节水的矛盾,必须应用节水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介绍了包括节水高产品种选择、配方施肥、精细整地、播后镇压、巧浇冻水、病虫草害防治、干热风预防等一整套冬小麦节水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黑龙港流域麦区及其他缺水麦区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资源紧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港流域  中图分类号 S512.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摘要 综述了烟草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包括烟草病害、虫害和杂草。  关键词 烟草;有害生物;种类;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32-02  Species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Harmful Organisms in Tobacco Growing Period  GUO
摘要 介绍玉米新品种华皖267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制种地块与隔离区设置、整地施肥、抢时播种、种植要求、肥水管理与运筹、严格去杂去劣、母本带叶超前去雄和母本的收获与晾晒等方面内容,以为华皖267制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华皖267;制种技术;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034-01  华皖267是安徽隆平高
摘要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tic silencing,VIGS)是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病毒侵染植物后,诱导植物体内相同序列基因不表达的现象,它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近年来,在烟草基因功能探究和抗病育种的研究中VIGS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阐述了RNA沉默的发现和作用机制,VIG
摘要 马蔺属多年生密丛草本,具有较强的耐瘠薄、抗盐碱、耐湿涝、耐寒能力,在道路绿化和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述了马蔺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及栽培管理要点,并对其生态用途、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马蔺,发挥其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蔺;特征特性;繁殖栽培;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S6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
摘要 将一株高产酸植物乳杆菌,在含有马铃薯秧藤汁液的一组MRS液体培养基中连续转移接种培养,组内5个培养基中的秧藤汁液浓度呈阶梯性递增状态,对完成连续驯化培养后的菌种进行冷冻干燥保存。进一步将该驯化菌和未驯化菌进行同步解冻激活后,分别接入含有马铃薯秧藤固体颗粒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结束后分离出各自培养基中的马铃薯秧藤固体颗粒部分和液体部分,采用比色法分别测定固体和液体部分中糖苷生物碱的含量;
天禾1号由金华市天禾生物技术研究所和金华三才种业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常规早稻新品种,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04005。天禾1号早稻免耕直播翻秋栽培是指:将当年收获的天禾1号早稻种子作晚稻翻秋种,其农田不经翻耕处理,将天禾1号种谷直接播撒于大田的水稻种植方式。近几年来,通过天禾1号免耕直播翻秋栽培实践表明,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宜、生长发育进程快、成熟期提早、产量较高、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