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陇中民间传统工艺的产生及其特点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鮮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本文将从陇中传统工艺的产生和特点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陇中 传统工艺 特点
  一、民间传统工艺的产生
  民间传统工艺是千百年来群众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的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民间传统工艺根植于群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世代相传并不断改进,具有原创性、传承性、区域性及工艺性等特征。从文化本源的角度看,传统工艺同样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
  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陇中,在传统工艺上同样秉承先民的智慧和技巧。马家窑出土的陶质器皿说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陶器制造工艺。石斧、石凿等的出土同样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安定区出土的战国时期“右邦飡车翌鉥”的铜印,说明当时生活在民间的(也不排除其来自官方)人们已经有了熟练的铜器冶造技术和镌刻技术。汉代卜骨、玉禅的发现,证明人们已经在制造较为精美的工艺品。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陇中连接西域和中原的咽喉位置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中原地区的工艺制造技术传到陇中,而陇中的传统工艺也打上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工艺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烙印。自宋代开始,生活在外族入侵、兵荒马乱的陇中边界地区的人们饱受战火的洗礼,同时,也为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各民族在这里交融,使原本位于内陆封闭的境地受到多种文明的撞击,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条件,也正是从那时起,此地的工艺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征。
  绝大多数传统工艺在宋代时已经出现,后世只不过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丰富着新的内容。因陇中远离都城,所以当地的工艺较少受宫廷(官府)式样的影响,却与绵延不绝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陇中生活的先民从早期的游牧、狩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土地耕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从各个时期出土的工艺品可以得到证明。陇中地区传统工艺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正是由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手法所决定的。人们的手工技艺应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而发展,所有的品类在其最初的状态都与使用有关,实用、朴素、温情,具有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智慧,它的装饰风格是自然的,生活、劳作环境下的山水、动物、植物等是其纹样和装饰的主体,它极少怪诞和狰狞,充满着乐观和向上的精神。
  二、陇中传统工艺的特点
  一是蕴涵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传统工艺在制造过程中重视生命本体,讲求工具为人所造、为人所用,使用中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任何技艺都是以人为主体,在粗放式加工的油坊中,梢担上放石头的位置离梢担要近,以搬取方便。各类工具拿在手中给人一种亲肤之感,也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
  二是体现了实用的特点。任何工艺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定型,都是为实用而制,离开了实用性,工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工艺紧紧围绕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减轻负担、提高生产效率这个中心。但凡能够流传下来的工艺,每一项都要有其用武之地。且每一件工具都看起来做工考究,结实耐用。战国时期墨子也提出“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的观点,即与人有利的就做,与人没利的就不做。这一点今天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却有深刻的意义。为了耕地,人们发明了犁;为了加工面粉,发明了石磨;为了更轻松方便地运输,研制了手推车。农具的发明和产生,既是农耕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科技发展的缩影。
  三是遵循了节俭的美德。一方面是受加工生产能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购买能力的限制,人们大多对破旧的工具不忍丢弃,于是就有了专门修整废旧破损工具的行业,也就凸显了其工艺的精巧与实用。如钉锅、补碗等行当的出现也正是人们勤俭节约品质的体现。“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从制造学角度来看,传统工具的一钉(主要是木钉)、一铆,支支架架,每一件都绝难找出一丁点多余的东西来,这也正是节约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是突出了就地取材的特点。洮砚就是洮河两岸的人们发掘了石头的精美,依据石头的特点,在制作前根据石材的形状进行构图,再付诸雕镂,进而从实用品到工艺品,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价值也在逐步提升。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存在于陇中的传统工艺,每一件实用性强的传统工具,应该说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都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都显示着生活在陇中这块土地上的先民的慧心巧手,也都在见证着陇中大地的盛衰与沧桑。
  (作者简介:王萃,女,本科,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编辑 高升荣)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出现了掌上银行、掌上课堂、掌上超市等许多快捷高效的便民化电子服务。那么,我们的文化馆能不能建在群众的手掌心呢?本文就电脑、手机共用的电子文化馆建设进行初步的研究,为文化自信强国、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一些探索。  关键词:电子 群众 文化馆 建设 初探  一、电子文化馆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就是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本质是强内容、提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
摘要:文化扶贫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从而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综合素质,让其尽快摆脱经济上的贫穷。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本文就文化扶贫策略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扶贫 策略  一、文化扶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文化扶贫符合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时代在不断变化,不同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群众文化建设
摘要:虽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早已纳入国家大政方针,财政投入也进一步得到加强,但在某些基层地区,农村文化工作依旧不被重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 文化工作 资金  一、队伍建设  (一)工作人员缺乏  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人员缺乏,有的县文化科和体育科全部人员有时只有科长,好不容易来个科员,干不了多久又调走了。面对十几个乡镇社区,无“兵”的科长其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