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进入逍遥境界之门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通常认为《庄子》三十三篇中最重要的是《逍遥游》《齐物论》两篇。陈柱《阐庄》说:“故庄子之书,大旨尽于内篇,而内篇中之最要者,则《逍遥游》《齐物论》者两篇而已。”冯友兰说:“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那么,《逍遥游》与《齐物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学者把《逍遥游》和《齐物论》对立起来,认为逍遥和齐物之间存在不可调解的价值悖论;也有学者以为两篇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逍遥游》指出了一个精神自由境界,《齐物论》则是进入这种自由境界的方法。本文认为前一种说法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读,后一种说法甚有新意,但还需要进一步补充。
  持《逍遥游》和《齐物论》价值悖论说的学者认为:《逍遥游》讲小大之辨,《齐物论》讲万物齐一。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齐大知和小知,为什么《逍遥游》就不可以齐大知和小知、齐大年和小年?“逍遥”是排他的,“齐物”是包容的,这就让逍遥与齐物陷入至卜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当中。表面看来,这种看法言之有理,且具有这种困惑的读者也不在少数。我们认为《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在讨论不同的问题,两篇文章在认识上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
  “逍遥”一词出现甚早,《诗经.郑风.清人》中有“河上乎逍遥”。《楚辞》中有更多的“逍遥”。《离骚》云:“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九歌·湘君》云:“聊逍遥兮容与。”《远游》云:“聊仿佯而逍遥。”《诗经》《楚辞》中的“逍遥”意为优游自得,这是一种文学性描写。而庄子的“逍遥”乃是一种思想境界,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整篇《逍遥游》就是围绕什么是“逍遥”境界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的。《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就是庄子的逍遥之境。它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天地之正”“六气之辩”就是“道”的外化,人只能顺应它,不能逆违它;第二个特点是“无待”,只有“无待”之游才是“逍遥”之游;第三个特点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不是世俗中人,他们不追求世俗的名声和功业,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概括地说,“无待”之境就是“逍遥”之境,“无己”之人就是“逍遥”之人。这里的“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但与我们通常的“自由”不同。与“自由”相比,它更加接近于“自在”一词。当然它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在,它是“无待”又“无己”的自在。如果要说“逍遥”就是“自由”,那这个“自由”必须加上“无待一无己”等限定。与其加这么多限定,不如直接说“逍遥”好了。
  这样一种“无待”的逍遥之境,不是一般的世俗之士能够理解的。为了让世俗之士能听明白逍遥之境,庄子不得不为我们展开了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论述。在生物界有不知晦朔的朝菌,有不知春秋的蟪蛄,有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也有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在动物界,有“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的蜩与学鸠,有“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鹊,也有“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的鲲鹏;在人间世,有“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大小官员,也有“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还有“御风而行”的列子。这其中庄子浓墨重彩反复描写了鲲鹏,但鲲鹏并不是庄子眼里的逍遙游者,因为它必须凭借风才能飞翔。“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庄子借助这么多植物动物人物意在打破世俗之士僵化的思维框架,小鸟不能理解鲲鹏,朝菌不能理解晦朔,俗士不能理解高人,但不能因为前者无法理解就否认后者的存在。庄子为我们展现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的区别,意在引导我们从有待有己的世俗世界走向无待无己的逍遥境界。如果在《逍遥游》中,庄子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就无法向我们说清楚那个玄妙的逍遥之境。
  在《逍遥游》中,庄子让我们看到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齐物论》中也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那么,除了理想中的人物之外,世俗之士能否进入“逍遥”境界呢?答案是肯定的。庄子时常沉浸在逍遥之境,《天下》篇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世俗之士也可以通过“齐物”之法进入逍遥之境。陈柱首先提出《齐物论》是庄子走向“逍遥游”的方法,他说:“《逍遥游》者,庄子之目的;而《齐物论》者,庄子之方法也。”陈静说:“《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展示了一个自由的人生境界,第二篇《齐物论》告诉我们以‘吾丧我’的途径去实现。”此说甚有道理,需要补充的是:《齐物论》是庄子为世俗之士设计的通往逍遥之境的途径;通观《庄子》全书,除了“吾丧我”的途径之外,还有“心斋”“坐忘”等不同途径;这些不同的途径都可以统称为“齐物”。“齐物”也就是“忘物”,陈景元曰:“夫齐也者,忘物而在齐也,而未齐者,即有彼我之论焉。”
  在《逍遥游》中庄子讲小大之辨,在《齐物论》中庄子照样承认有小大之辨。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之言,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轂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最微之思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者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从世俗的视角看,庄子的“齐物”只是一种空存之理;从精神的视角看,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庄子说的万物齐一,不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去消灭万物的不齐。《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据此讨论孟庄思想的不同。其实,对于物之不齐,庄子也同样承认。《秋水》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齐物论》主张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但庄子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庄子的话只是给那些有意求道之士听的,没有“圣人之才”的人听了也白听。彼与是、成与毁、尊与隶、物与我、形与神、生与死是客观存在的不齐,“以道观之”其中的一种角度和方法,此外还有“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其实庄子并不执着于大,也不排除小,在他眼里大小各有其用,《逍遥游》曰:“子独不见狸狂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踉,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从有用的角度看,庄子认为万物各有自己的用处,无用之用乃是大用。   《齐物论》开篇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则比竹是已”是“人籁”的原始意义,把“众窍”比喻为“地籁”是庄子的一种引申。如果我们再做一次引申,“成心”又是与“众窍”对应的“人籁”,也就是人间不齐的万象:“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小恐惴喘,大恐缦缦”“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在成心的作用下人们争论不休,战斗不已,心力交瘁。只有“齐物”并进一步完成丧我、心斋、坐忘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超越,才能够进入逍遥境界。如此,在《齐物论》中,“与接为构,曰以心斗”“成心”“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是非之途,樊然殼乱”等属于人籁范畴,而“吾丧我”“道通为一”“以明”“照之于天”则属于天籁范畴。
  “齐物”是一段从人籁进入天籁的必经之路,是一扇从世俗世界进入逍遥之境的必经之门。就像鲲鹏起飞时必须要“水击三千里”之后才能扶摇而上一样,要进入无待的“逍遥”就需要经过齐物这道门,需要在这里放下“我”的一切,忘记万物的差別。《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这里描写了从古之人开始每下愈况的四种境界,有论者提示读者可以倒过来看,第一层境界乃是世俗之境,这是一个是非之地;第二层境界是一个“有封”之境;第三層境界是“有物”之境;第四层境界是“未始有物”之境,也就是“逍遥”之境。只有忘记了是非,忘记了界限,忘记了万物,才能完成“齐物”。
  《齐物论》并没有告诉我们进入逍遥之境的具体方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一位旁观者对“吾丧我”者的观察。齐物的具体方法出现在《人间世》《大宗师》中。《人间世》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把心斋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听之以耳,第二步听之以心,第三步听之以气。只有进入到第三步才算是完成了“心斋”。《大宗师》说:“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在此,庄子告诉我们,首先要忘掉仁义,其次要忘掉礼乐,然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进入“坐忘”境界。“齐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忘物”和“忘我”的过程,完成了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就有可能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
  《逍遥游》意在说明什么是逍遥之境,《齐物论》意在说明如何才能进入逍遥之境。因为两篇文章的目的相异,后者并不否定前者,并未形成一种价值悖论。“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之境的永久居住者,世俗之士只有通过“齐物”之法才可能短期停留。齐物是从世俗世界进入逍遥之境的必经之门。齐物的具体方法并不是“吾丧我”而是已、斋和坐忘。
其他文献
艺术性和思想性向来是电影发展中的两难,如果再加上市场性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我觉得,不应该在三者之间制造一种人为的对立,而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比如,一部好的电影,可以从任何一种诉求人手,同时寻求三方面之间的平衡。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是一个相当晚近的现象,但这也使得它能够有更多借鉴,甚至少走弯路。对于电影产业,自己只能提一点相当外行的想法。  首先,思想性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只停留在
期刊
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由是设粉壁,运神情,素屏连隅,山脉溅瀑,首尾相映,项腹相近。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条,便同文字(下原缺8个字),或难合于破墨,体同异于丹青。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荣。裒茂林之幽趣,
期刊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征途上大步前行,类型蓬勃发展,票房春光无限,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获得较高认同度的依然是现实主义电影,原因无他,思想取胜。《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暴裂无声》《过春天》《地久天长》《少年的你》等现实主义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是硬核故事和硬核思想,而非视效、奇观等流行物。现实主义电影对国产电影思想大厦的支撑,并不意味着它战无不胜,相反,它一直面临突破传统的内在危机。那么,中
期刊
头衔一字人  [背景介绍]  永厚先生抄录的这首诗是新加坡国宝级诗人潘受(1911-1999,人称“受翁”)的诗作。受翁也是书法家,还写过不少品画、品书录。与黄永厚结识,有诗集相赠。据林东海说,20世纪90年代,永厚先生“到新加坡举办画展,认识华裔诗人潘受,潘曾赠送自己的《海外庐诗》和为潘伯鹰编印的《玄隐庐诗》”。200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黄永厚的书画杂文集《头衔一字集》,就是以潘受的诗句“但博头衔
期刊
凭借“易以”接受的媒介特性,电影对社会的整合越来越被重视,电影对大众心灵的引领越来越被确认。可以说,当前,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建设新的视觉隐喻体系,在思想上引领大众美好的电影生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单一文化内部和跨文化间的社会沟通、交流与整合。  要达成这种目标,不应停留在经济指数的发展上,还应该加强思想引领的探索。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电影产量、银幕数量、票房收入等重要数据上,均实现了
期刊
从人类诞生以来,讲故事就成为共同的精神活动。讲故事就是用这种虚构、假设、想象的特殊素材,叙述出一种充满个人性思想,一种对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思考。因此,故事,说到底是个体性思想。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资本的介入带来许多硬件方面的解决,但缺乏思想、文化的弊端已经非常尖锐了。没有思想,故事内容当然无聊。于是,小鲜肉、流量明星等消费主义残渣尘嚣日上,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不
期刊
摘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刘半农是鲁迅所说的“革新的破坏者”,他“革新”的理想,就是“希望中国的民族,不要落到人类的水平线下去;希望世界的文化史上,不要把中国除名”。并为此屡建殊勋,成了“文学革命”阵营里一位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闯将。  关键词:刘半农《新青年》“双簧戏”《扬鞭集》《瓦釜集》  我国著名的文学革命家、语言学家刘半
期刊
坦白地讲,我并非一个疯狂的诗歌追求者,也很久没有安静地读诗了。然而,我有幸终于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在陌生人中旅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某种吸引,那种素朴而有力地凝结于诗行中的理性的吸引。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诗人对于自我日常生活的反思与回望中,也表现在他对于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与俗世景观的关注里,还闪烁在他对于异国风物与现代艺术的
期刊
平仄练习  为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规则,还要做些练习,先把格律诗的八种平仄谱式一一写出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各有四种谱式,即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什么叫平起?什么叫仄起?不是第一个字平声叫平起,而是指第一个节拍的节奏点(即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平起,第一个节奏点是仄声的就叫仄起。“空山新雨后”的“山”是平声,就是平起,“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是仄声(古音读入声),就是仄
期刊
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思想导向、对于社会效益、对于文化精神的追求。作为一个被不断强化的对于中国电影的时代律令,它已经超过了我们对于票房业绩、对于经济效益、对于市场规模的诉求,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要务。就女口何实现当前中国电影的历史使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本刊与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一起,共同邀请电影界几位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