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新的学术品格——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态度与方法的思考:北师大中文系部分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对话与互补——中国文化建设应走的路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s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渊源有自。基础厚实,发展强劲,特色鲜明。前有粱宗岱、王宗炎,顾绶昌、桂诗春、黄建华,钱冠连、翁显良、谢栋元,罗可群等前辈学者的奠基和建设,继有现任老中青学者的开拓和发展,经过数十年的涵养,培育,交叉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中外语言文化传承、交流.融通和应用为主要内涵与特色的,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为主体。
期刊
生态问题与语言问题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观念对于生态美学文化研究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以结构一后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强调词物分离的话语优先理论,是生态美学文化理论的直接“杀手”,而西方传统的强调“物”的本原地位的自然语言观和词物对应论也不足以为它提供全面支撑。比较而言,海德格尔的后期语言观对于生态美学文化研究来说则具有历史性的建构作用。
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审美者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顺应自然、直观感悟、即境缘发、“由己”“返身”“归朴”,“还原”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超脱自在”、兴到神会,顿悟人生真谛的审美境域,从中体验自我,实现自我。这样,顺应自然、超脱自在、实现自我、境域缘发、即境构成就成为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返朴归真”、复归于朴,从而体道达道的审美构成态。
2009年7月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隆重召开,在闭幕式上,还举行了安徽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文化研究介入中国学术界已有十多个年头,浮浮沉沉,经历了许多纷争。目前看来,虽然观点不同,但作为一种研究思潮的文化研究在中国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文化研究如何走向?哪些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尚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