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一片生命的林子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_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编辑部:庄校长您好,有人称星河实验小学是一所“移民学校”,因为学校的教师来自各个学校,如今又组建了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布局大幅调整,您是如何让来自四面八方和不同校区的教师汇聚在星河,又如何让教师们产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
  庄惠芬:一是重塑价值,建教师的精神共同体。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因此每一批教师来到星河,都会参与一种特殊的加盟者仪式——为期五天的星河加盟者培训,内容有学校文化的解剖、先导者的文化传递、团队游戏的体验。我们试图在一系列参与式研训中让老师们知道这所学校提倡什么,期待什么,反对什么,制止什么。学校文化之根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学校文化成了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星河实验小学努力建立一个雁阵,让每一个人在雁阵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都能有机会成为头雁,而每个人都要为这个雁阵贡献自己的智慧,每个人也接收来自雁阵的共振力量,协同发展让雁阵成为连接所有星河人的精神共同体。二是重构关系,让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能寻找到自己。星河实验小学的教师文化是“从游”——期待每个人都能在这个集体中自如地从游。“从游论”由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提出。他以鱼游喻教育:“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的“从游论”教师观至少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使命不仅要教学生技能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二是科学地定位了师生关系,教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学校、教师与学生是一种鱼水之亲;三是明确了教师的使命,就是以自己的“身教”来引导学生,要做学生的“榜样”;四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从游”中“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的“从游”文化让教师能寻找到自己,站在学生的前面引领、站在学生的身旁合作、站在学生的身后推动与鼓励。于是学校的价值定位、教师的自我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融为一体,成了星河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
  本刊编辑部:目前很多学校的不少教师的发展是“被”的状态:“被读书”“被写作”“被规划”“被研究”“被展示”“被汇报”“被沙龙”等,星河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担当意识都非常强烈,而且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一种持续不断的成长动力。您是如何激发教师的主动性、进取心和可持续发展力的?
  庄惠芬:很多人喜欢锻炼,可是练了一两次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多人很想阅读,可是看了几十页就束之高阁了;很多教师也想好好锤炼基本功,可是一个人练了几天就放弃了。为什么?那是因为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于是星河实验小学的各种方式的朋辈共同体就产生了:学生朋辈共同体、教师朋辈共同体、师生朋辈共同体等等。出现集群式的主动发展,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融入,让管理共同体结伴先行。首先,星河开启了一段时光——管理者课堂。教育集团将每月25日定为管理者学习日,开启“管理者课堂”,从《管理者的素养》《改造我们的团队》《立德树人的星河样本》《管理者的情商》等等开始学习,每一次都采用五道茶的方式进行参与式体验、互动性对话、转型性建构,用这样的柔性和深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次,星河形成一个群落——集团管理者学习群。我们单独组建了一个集团管理者学习微信群,每周二晚上七点至八点半是网上集体学习时间;每一次都有领导者在CCTALK或者喜马拉雅等平台提前录制导读或者直播导读,图文并茂;引领大家一章一章啃读《学校轉型》《未来简史》《人工智能》等书籍,在群里进行对话思辨和交流,这样的对话交流总能对照教育集团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无论对管理团队的理念提升还是集团发展都很有建设性价值。二是星河善于建构场域,让教师朋辈共同体结伴同行。通过建立志同道合的联盟、把握最佳效应的时期、形成循环往复的生态三条线养护教师的发展意识。我们在整个集团组建了“有光书院”,传承“周有光”先生的精神。在“有光书院”,有振翅组,主要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有展翅组,面向走在发展快车道上的骨干教师;有飞翔组,吸纳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还成立了集团首届名师工作室。每一位星河的老师总能在不同的阵营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个性帮助。我们还体系建构“有光书院”主题系列课程、阵营特置课程,自上而下规划教师梯队成长格局,自下而上践行教师自成长模式,形成学校教师群体奋进向上的成长生态。期许“有光”团队成员间光的接力,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更期待师生间光的传递,以一束光接着一束光照亮学生成长的旅程。
  本刊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但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教师都缺少这样的职业幸福感,缺少对教育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么,您所期待的教师具有怎样的特质?您又期待教师们能过上怎样的一种教育生活?
  庄惠芬:我所期待的教师是怎样的模样?不做苦行僧,不做蜡烛,不做苦情人。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远看如一颗星辰,明亮、闪耀,近看如一枚果实,充盈、沉稳;他们的内心和周遭充满温暖、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充满幸福。因此,星河实验小学教师的特质是慈爱、博雅、敏锐、善创。慈爱:善良待人、充满爱心、葆有激情、谦虚包容、担当负责、学会感恩。博雅:有宏大辽阔之视野,有精深广博之学问,学科融通,观念融通,思维模式融通;举止有雅行,心胸有雅量,谈吐有雅言,品位高,品质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的所在,善于发现儿童的不同和需求,善于捕捉教育的细节与资源。善创:课堂创生风格,教学创造质量,成长创造速度,生命创造传奇。
  我所期待的教师生活是怎样的?一切外因都要靠内因起作用。要想在教育科学的大道上走得远,走得宽,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引领教师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育己”。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认同,来自是否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可是很多时候,每个人并没有打开自己的幸福完整的那扇门,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期待,在星河,教师们能过一种创想的教育生活,在创想中努力成为他自己,阅尽千帆不变初心,唯有创想,让老师们归来依然是少年。一是让老师们能创新自己的课堂。每一个老师把课堂看作是师生精神生活的空间,培育对智慧的寻溯、对创造的渴望和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场域,于是施璐嘉的“有氧英语”、王素旦的“游戏化学习”、钟桂芳的“创意语文”、孟亦萍的“混合学习”、左文飞的“创想科学的创新与变革”就在课堂中慢慢发生。二是让老师们可以创生自己的课程。姚娜的“十得课程”、姚君丹的“合宿课程”、范君玉的“创造性戏剧”、曾美婷的“耳朵的约会”、姜静波的“七大洲课程”等等,每个老师都会在星河课程博览会上亮出儿童最美的发现旅程。三是让老师们不断创造自己的风格。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成熟的教师拥有风格自觉,风格也是优秀教师成功的重要动因。一个成功的教师用风格来表达自己,用风格来推动自己。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机会和可能去创造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期待星河在教师教学风格的打造中,从一个走向多个,从多个走向每个,让星河这片生命的林子更加生机盎然。   本刊编辑部:我们看到在星河实验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梦想,充满着幸福,在星河实验小学之中,有着强烈的精神感召的力量。您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您是如何构建一种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的?
  庄惠芬:对于我们而言,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自我追求,但是不同的成长背后也会有着相同的规律可循。
  我认为一是清晰的自我认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那里?我真的到那里了吗?每一个教师都要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起点,但每一个教师不一定是同样的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成长,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成长。二是稳健的自我站立,站在巨人的肩膀登高望远,这个“巨人”是能给予高瞻引领的专家,也许有的人一辈子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人人都有教育家的情怀、人格与视野;站在他人的肩膀相互学习,要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从同伴的身上汲取需要的力量,研究、发现;站在自我的肩膀看清来路,学会自我反思,学会在行动中成长,学会在思辨中行走。三是适切的自我成长。比如,培育青年教师以提升素养为主,着力引领青年教师提升五个力:学习力,信息力、研究力、品格力、合作力。这是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厚积薄发的奠基性工作。引导青年教师把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变成自觉的行动,研究儿童、课堂、课程,发扬“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星河文化。再比如,培养卓越教师注重支持个性化。为卓越教师的成长聘请導师、提供平台、创生机制,为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团队培育、专著出版等提供支持。卓越教师培育带领学校核心学科的发展,推动核心课程的研究,并将优质的成果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基因”,使星河的课程文化成为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活体”。
  在教师成长生态系统的构建中,要尊重教师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认同感和价值感。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链中核心的要素,应该是有着较强的专业理解和专业能力,更有着坚定的教育理想和浓厚的教育情怀、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有着教师自己对于儿童教育的坚守与执着的多环相连。一位教师有着前瞻的育人理念和鲜明的教育主张,那么,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就能引领团队在个体智慧与团队创造、个人发展与群体成长的有机互动中形成互生互长的螺旋生长系统。卓越教师是生长系统中的核心动力组成,青年教师发展是生长系统运行的活力源泉。一位教师以个人的学术发展带动群体的同生共长,从建立“教育体”,到构建“教育圈”,到形成“教育场”,在学术研究与课程发展的场域中形成群体性的专业成长。学校通过创生机制,以团队群带的方式实现类化关照,为类人群的差异发展创设不同的支持系统,促进内觉,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
  星河有着一群“尺码相同”的教育追梦人。教师团队年轻,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追求卓越,更能在团队互助中享受群体性专业成长的幸福。“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已成为全体星河教师的成长共识。集体从游,抱团成长,已成为全体星河人的行动方式和成长姿态。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強。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就教师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初探。  【关键词】教师发展;精神成长;培养路径;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0-0029-04  【作者简介】1.华琴,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源性肿瘤,由相关的遗传学病因导致,可分为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3种亚型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各有异同。该文综述了先天性血管瘤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并提出潜在的靶向治疗方向。回顾文献发现可能的突变位点为GNAQ/GNA11基因体细胞突变和MYH9基因新生种系突变,其中GNAQ/GNA11突变会导致第209位谷氨酰胺被替换,可通过RAS/MAPK/ERK和Hip
掐指一算,我在教育田地里已经耕耘了19个年头。期间,我不断完善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从懵懂期最浅层的“训斥与服从”到教师生涯生长期的“自由與约束”,再到成熟期的“发现与生长”。我想,对师生关系逐步参悟的过程正是我教育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懵懂期——师生关系是驯兽师与动物之间的“训斥与服从”   初为人师的我,底气不足、信心不够。这一切在绝非“等闲之辈”的六年级学生眼里就成了他们可以“欺负”我的信
目的探讨血细胞比容与白蛋白差值(HCT-ALB)评估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中毒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PQ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毒量、中毒时间,以及入院时未输注血液制品、未静脉输液、未行血液净化时测量的HCT和血清ALB,计算HCT-ALB差值。根据入院时尿PQ快速半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
目的总结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病例的经验,提高重症救护质量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广西航空医学救援培训基地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出诊任务记录单,汇总并分析任务受理及实施情况、疾病谱构成、转运前准备、机上医疗干预等情况。结果①一般资料:共登记直升机院间转运请求168例,实际转运36例,成功35例,1例在飞机降落阶段发生心搏骤停,持续复苏至入院数小时后死亡。36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
【摘 要】当前,“线上学习”成为新晋热点,本应是一个“云教学”项目的系统有序改革演变成了一场没有准备的突袭推进。其间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个特殊年段群体,其线上教学素养和效能已成为大家关切的重点话题,其认知素养、课程素养、导学素养、技术素养等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关键词】线上教学;认知素养;课程素养;导学素养;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 要】 曾经,语文课堂重“人文”轻“语文”,充斥着过度的“以文本为依托”的读与说,“写”的能力极度萎缩,呼唤课堂小练笔的回归则成了时下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举。文章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优化教学服务练笔,深入解读文本,准确锁定“练笔的点”,运用丰富的练笔形式活化练笔,并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习作营养”,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趋和谐。  【关 键
【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的精神要求,我们努力挖掘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幼儿晨间锻炼的方式,充分利用我园宽阔的户外场地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户外;体能活动;大循环活动  我园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了7个大循环运动区域,分
目的在3对表型存在差异(眶距增宽/眶距正常)的单卵双胞胎中鉴定面裂相关眶距增宽症的致病基因突变并进行验证和机制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3对单卵双胞胎,男2例,女4例,年龄5~18岁,双胞胎中均为1例眶距增宽症患者,1例眶距正常者,且眶距增宽均为面裂所致。对3对双胞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眶距增宽症的突变基因。纳入该院同期33例面裂相关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