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现在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到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效果的影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都标志着我们要着重培养一些建筑人才。
关键词:工作导向;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现行举足轻重的产业,而且建筑类的高职教育担负着我国建筑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数目不断增长,对于仅仅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进步,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大高职学校的规模,招收更多的技能型的人才,从而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就满足了我们国家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样也是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是普遍提升我国公民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教育开设了高职建筑类课程弥补这样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式
根据我国建设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分析,借鉴国外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先进经验,我国就构建高职建筑类课程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方式:
(一)确定构建建筑类课程体系的途径
1.校企合作的模式
所谓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一种学校和企业相互结合的模式,通过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型的模式。根据国家建筑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建筑类课程进行可优化,并且将建筑职业的能力要求成为毕业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在学校的有效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锻炼能力的提高,这种新型的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了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完成。
2.工学结合的模式
工学结合主要是强调的教育方式的创新,通过在教学方式上的改进,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室中可以直接接触到实习的设备,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进课堂的学习效率,这种劳逸结合方式促使了工学模式的合理化,创新化,有效化。
(二)设计开发的课程
采用三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创新“基本技能+项目导向+实践技能+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重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如以下三个步骤:
1.在第一年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2.在第二年进行项目导向工作任务训练和实践技能训练
3.在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能力的培训
(三)配备专业的教师
配备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的教师队伍,形成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有效的培养专业性的建筑类人才。
三、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呈现
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化、企业化和学校一体化的有机的体现,它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的模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高职建筑类的教学充分的落实在实处。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有效的运用了相关方式的优势,同时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职业教育集团,达到高职建筑类的有效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了平台,这样才能培养出深受企业与社会欢迎的优秀学生,并获得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促使了经济体系的完整化、结构化
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有效的促使经济体系逐步走向一体化,是各个区域都能够有利的结合起来,增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国家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化,不会带来片面的增多或者不足等情况。
四、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并已经走向了国际化的轨道,同时对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许多院校在建筑类专业存在许多不足:
1.校企合作表面化,大部分院校没有深入到合作的深层次
2.忽视人才的就业导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受学科教育的束缚,偏重理论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
4.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工学结合不到位
5.难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
五、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当今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适合我国目前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注重于对教育改革模式的创新,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重点突出建筑类职业的实用性,加强实际的操作技能,从而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这种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国家建筑类行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建筑类行业的再生能力。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筑类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增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走向职业化道路。
六、小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我们国家现在对各个行业都进行全面的考虑,针对需要的人才进行相关实用性的方向的培养。对于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是顺应了国家对建筑行业需求的趋势,进行模式的创新,从而有利于提高我们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的机率,促使了我们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的提高,使我们更加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给我们自身和国家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程一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4]石伟平.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李秀凤(1977.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关键词:工作导向;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现行举足轻重的产业,而且建筑类的高职教育担负着我国建筑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数目不断增长,对于仅仅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进步,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大高职学校的规模,招收更多的技能型的人才,从而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就满足了我们国家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样也是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是普遍提升我国公民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教育开设了高职建筑类课程弥补这样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式
根据我国建设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分析,借鉴国外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先进经验,我国就构建高职建筑类课程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方式:
(一)确定构建建筑类课程体系的途径
1.校企合作的模式
所谓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一种学校和企业相互结合的模式,通过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型的模式。根据国家建筑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建筑类课程进行可优化,并且将建筑职业的能力要求成为毕业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在学校的有效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锻炼能力的提高,这种新型的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了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完成。
2.工学结合的模式
工学结合主要是强调的教育方式的创新,通过在教学方式上的改进,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室中可以直接接触到实习的设备,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进课堂的学习效率,这种劳逸结合方式促使了工学模式的合理化,创新化,有效化。
(二)设计开发的课程
采用三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创新“基本技能+项目导向+实践技能+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重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如以下三个步骤:
1.在第一年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2.在第二年进行项目导向工作任务训练和实践技能训练
3.在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能力的培训
(三)配备专业的教师
配备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的教师队伍,形成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有效的培养专业性的建筑类人才。
三、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呈现
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化、企业化和学校一体化的有机的体现,它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的模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高职建筑类的教学充分的落实在实处。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有效的运用了相关方式的优势,同时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职业教育集团,达到高职建筑类的有效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了平台,这样才能培养出深受企业与社会欢迎的优秀学生,并获得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促使了经济体系的完整化、结构化
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有效的促使经济体系逐步走向一体化,是各个区域都能够有利的结合起来,增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国家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化,不会带来片面的增多或者不足等情况。
四、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并已经走向了国际化的轨道,同时对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许多院校在建筑类专业存在许多不足:
1.校企合作表面化,大部分院校没有深入到合作的深层次
2.忽视人才的就业导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受学科教育的束缚,偏重理论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
4.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工学结合不到位
5.难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
五、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当今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适合我国目前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注重于对教育改革模式的创新,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重点突出建筑类职业的实用性,加强实际的操作技能,从而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这种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国家建筑类行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建筑类行业的再生能力。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筑类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对高职建筑类课程的构建,增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走向职业化道路。
六、小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我们国家现在对各个行业都进行全面的考虑,针对需要的人才进行相关实用性的方向的培养。对于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是顺应了国家对建筑行业需求的趋势,进行模式的创新,从而有利于提高我们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的机率,促使了我们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的提高,使我们更加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给我们自身和国家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程一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4]石伟平.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李秀凤(1977.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