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沙湾90 ka以来沉积物来源及环境演变研究

来源 :华东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沙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也是中国东部典型的基岩半封闭海湾,其冲淤变化受山溪性河流和潮汐输运泥沙量变化影响,明确物源演变特征对于研究湾内沉积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沙湾NDGK2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90 ka以来的物源演变特征,进一步揭示三沙湾在全球气候海平面波动下的环境演变规律.重矿物分析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以自生矿物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低,ZTR指数较低;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以褐铁矿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高,ZTR指数较高.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Ti、Ba、Ni含量相对较高;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Ni、Ba含量相对较低.重矿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 90 ka以来高海面阶段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潮流输入的海域泥沙,低海面阶段泥沙主要来源于亚热带气候下以霍童溪为代表的当地河流.相比内陆地区,沉积物物源指标及孢粉组合特征均表明宁德地区对全球降温事件的响应并不敏感,冰期河流仍较发育.轨道时间尺度上,相比陆源物质输入,海平面上升才是三沙湾泥沙淤积的关键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滋养下,中国传统建筑异彩纷呈,形成了各具特色、别出心裁的建筑形式.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优秀案例的解析,开展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个角度分别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构件设计、现代建筑色彩、现代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现代建筑屋顶设计、现代建筑立面造型设计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实现现代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开辟新思路.
目的 探讨参芪寿胎丸加减对先兆流产患者性激素水平及胎儿颈项透明层(N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参芪寿胎丸加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孕酮(P)、雌二醇(E2)]、NT异常率.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P、E2水平较治
对空间冲突展开理论分析,探讨空间冲突概念、表现形式和冲突类型.在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应用Arc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实证研究福建省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上的冲突现状.结果表明:空间冲突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生态保护重要性与生态红线、现状耕地、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冲突,农业生产不适宜性与现状耕地的冲突,以及城镇建设不适宜性与现状建设用地的冲突.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禀赋,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精明增长,权利平衡、人地和谐的冲突调控策略.
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文对厦门市平原区地下水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组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根据“地下水标准”和“矿泉水标准”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厦门市地下水质量总体一般,可以直接饮用的水占22.9%,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水占59.8%,不能饮用的占17.3%.有益人体健康的H2SiO3、Sr微量组分在地下水中含量普遍较高.在采集的87组样品中,有17组高H2SiO3或Sr元素地下水优于“地下水标准”Ⅲ类水标准和“矿泉水标准”相关标准,为兼有饮用和医疗价值的优质
为探索地质调查支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省、市、县、流域等不同层级综合地质调查及专题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成果:①揭示了我国典型红壤区地质要素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同岩性控制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带侵蚀与淤积成因要素,提出海陆统筹生态健康评价方法.③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为单元,分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水土流失风险要素,提出水土流失重点
为了解地质低背景区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富集及迁移特征,采集了广西钦北区878 km2酸性火成岩出露区的30套水稻籽实及根系土样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酸性火成岩地质低背景区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分布特征、土壤Cd等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呈酸性,pH值为4.66~5.36;Cd、As、Cr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均低于或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风险筛选值,水稻籽实中As、Cr、Hg和Pb均未超标,但Cd超标率为16.7%.
针对晋江流域的生态地质问题,应用Getis-Ord Gi*统计模型、Calinski-Harabasz指数评价聚类模型等评价方法,从脆弱性分级、主控因素、聚集特征三方面开展脆弱性评价,建立晋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整体来看,晋江流域西溪比东溪脆弱,上游比下游脆弱;晋江流域东南部城市聚集区脆弱性的主控因素为建筑用地、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中西部茶叶种植区的主控因素为茶叶的过度种植;脆弱性高值聚集区域在安溪县感德镇以及永春县湖洋镇一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晋江流域茶园种植分布现状合理性进行评估,给出
通过对南安市废弃矿山的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实地调查,发现南安市废弃矿山损毁的土地多达945处,多数具有破坏强度大、面积广的特点,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合理安排地方资源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配置,根据南安市废弃矿山的特点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原则,从自然恢复能力、地质安全、对流域的环境影响、视觉污染多个维度对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时序评价,为南安市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近年来,在海岸带区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海岸带地质灾害问题,其中海底浅层气影响尤为严重,严重破坏海底沉积层结构的稳定性,已成为影响近岸海域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查明宁德近岸海域浅层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通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侧扫声呐等工作手段,在宁德近岸海域发现了多处呈层状、团块状分布的浅层气,分布深度一般为20 m以浅.在对该区浅层气分布特征、地震剖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前人在邻区海域浅层气的成因分析,结合宁德海域地质演化以及沉积历史,基本确定宁德海域浅层气的成因为生物成因浅层气,同时
以福建晋江流域锰元素为研究对象,将整个流域划分为60个子流域并在各子流域出口处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断面锰浓度进行取样测试,研究锰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流量监测和降水资料,利用水文比拟法计算并总结锰负荷的空间分布,基于锰负荷贡献率进行了锰源区识别.结果表明:丰水期锰浓度普遍高于枯水期,西溪锰浓度总体高于东溪.受矿山开采影响,全年锰浓度最大值位于上游双溪与大畲溪交汇处.锰负荷丰水期远高于枯水期,且具有随径流向下游聚集的趋势,最大值位于晋江流域最下游入海口断面.识别出的锰源区主要位于西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