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利福昔明联合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效果分析

来源 :国际消化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福昔明联合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效果.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4例IBS-D合并SIBO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 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及益生菌治疗,在此基础上A、B、C组分别应用低剂量(0.8 g/d)、中剂量(1.2 g/d)、高剂量(1.6 g/d)利福昔明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SIBO转阴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呼出气一氧化氮(eNO)体积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C组的总有效率(94.74%比71.05%、78.95%)、SIBO转阴率(92.11%比65.79%、73.68%)均较A组、B组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后3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及eNO体积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的上述指标均较A组、B组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3组的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C组的血清IL-10水平较A组、B组明显升高(P均<0.05).A组、B组、C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15.79%、1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BS-D合并SIBO患者给予高剂量利福昔明联合益生菌治疗的效果优于低、中剂量利福昔明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SIBO转阴率,有效缓解肠道炎性反应,并且用药的安全性较好.
其他文献
斑块侵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针对斑块侵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而非支架治疗是其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临床上斑块侵蚀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斑块侵蚀的诊断进展,本文从人体尸检研究的重要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超声、近红外光谱、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生物标志物几个方面展开,就上述诊断手段进行回顾与总结.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并且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有利于延缓病情进展甚至逆转认知功能破坏,故对于MCI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技术包含多个序列成像,可从不同角度发现MCI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利于早期诊断、预测病情进展情况和揭示病理机制,促进MCI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对于近些年来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动脉自旋标记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MCI的诊断、分类、预测病情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克罗恩病(C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BD),研究发现IL-12和IL-23在CD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乌司奴单抗(UST)是一种拮抗剂,可靶向IL-12与IL-23相同的p40亚基,UST特殊的靶向机制使其在CD的治疗中起着独特作用.该文就UST在CD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胆囊息肉(GBP)是一类胆囊黏膜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病变的总称.GBP分为非肿瘤性GBP和肿瘤性GBP,研究显示胆囊癌(GBC)可由GBP恶变而来, GBP发生恶变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患者年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囊结石,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有关.目前GBP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前明确肿瘤性GBP的危险因素及鉴别GBP的良恶性是指导治疗策略的关键.该文就GBP发生恶变的高危因素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机体的凝血功能紊乱贯穿于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早期胰腺微循环障碍和晚期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VT).胰腺微循环障碍时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细胞活化和损伤标志物,凝血和抗凝指标及SVT可评估AP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预后,目前抗凝在AP治疗中的作用已被初步证实.该文主要就A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胰腺微循环障碍、凝血系统变化、SVT,以及抗凝在AP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脂饮食(HFD)诱发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GCG组、HFD组和HFD+EGCG组,分别以普通饲料、普通饲料+EGCG、HFD和HFD+EGCG喂饲.观察各组的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结果、体质量、肝脏和脾脏的湿重、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肝组织和血清中三酰甘油(TG)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肝组织和结肠组织中游离脂肪酸受体2( F FA R 2)和F FA R 3的mRNA表达水平、肝
目的 探究沉默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基因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对数生长期的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PRMT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SGC-7901细胞分为control组(不做处理)、NC组(转染阴性对照载体)、PRMT5小干扰RNA (siRNA)组(转染PRMT5 siRNA)、PRMT5 si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转染PRMT5 siRNA,加入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本1(NEAT1)和miR-218-5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9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PCR)法检测组织中lncRNA NEAT1和miR-218-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
目的 探讨基于F-box蛋白31(FBXO31)构建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FBXO31的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模型,采用ROC曲线和决策树分析法评价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标准,164例肝纤维化患者中S0期30例,S1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