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经贸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主体文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确立校园主体文化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和培养方向。文章从校园主体文化的具体内涵入手,阐述了在孕育和构建具有经贸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主体文化精神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认为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与培养,以此构建实践校园主体文化。
  [关键词]校园主体文化 经贸职业教育特色 企业家精神 原则
  [作者简介]周国耀(1958- ),男,黑龙江肇东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33-02
  校园主体文化的确立与建设,不是一个仅限于丰富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这一“立校之本”的确定,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我们并不会为其目前在海南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位置而忧心忡忡,我们考虑的是我校要以什么样的理念和精神来作为“立校之本”,最终在这一“基础”上创业、创新、建设、发展,由此确立自己的地位。确立具有经贸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主体文化,要解决的正是这个“根本”问题,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校园主体文化的内涵
  “校园主体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以“道德、理想信念重建”为表征的“大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早在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就提出了“校园主体文化”的构建与人才造就的命题,即著名的“大师”与“大楼”论。当今社会正在进入转型期,社会道德与理想信念的缺失以及精神文化被漠视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具有先进道德和文化精神内容的“校园主体文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疗救灵魂”的作用。
  所谓“文化的主体”,第一,所指的应该是特定学校校园文化中各个层面的人员构成,具体包括学生(主体)、教职员工(主导)、领导(倡导)三部分的人员,凡在特定校园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求学者均应是文化的主体,只不过是承担的角色不同而已。第二,是指特定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即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我们现在所倡导确立的“企业家文化精神”应该是经贸学院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具有方向性、指导性、核心性的意义。
  二、建设具有经贸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主体文化的原则
  (一)依据经贸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以经济贸易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传授职业知识、技能与培养职业道德为主要方向的,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
  其次,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的培养目标可以简化为培养三个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商人—儒商—企业家。之所以要将培养目标进行如上划定,是因为涉及受教育者对知识技能的接受感悟。第一层面的人才,在学校学习阶段便于可以基本达到,因为职业商人只是要求对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毕业后以经商为主要职业。后面两个层面的人才,是商界的精英,达到这两个层面或境界的人才也许不会很多。但是在求学期间,学校赋予了商界中的成功人士不单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创业、坚忍不拔、勇于冒险、精于计算、诚信务实等特定的文化精神。当这种特定文化精神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态深入其思维意识并成为其为人处事的原则时,他才是一个具备了特定的文化素质与独立品格的“儒商”或“企业家”。我们今天所要做的正是将特定的优秀的企业家文化精神作为学校的主体文化的核心,并在这一导向下,逐步形成一种氛围与土壤,从而以浸润、教育、感化等形式,使得各位学子得到从专业知识技能到特定文化精神的孕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高尚健全的人。
  (二)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就文化而言,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大学校园中,网络文化与纸质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大学生们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中或盲从、或拒绝、或沉迷、或疑惑,其选择出现了一种不确定的态势。因此,以什么样的思想及文化精神引导大学生,是建设先进的校园主体文化的关键。就我校目前的学生、教师思想状态而言,并着眼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建设,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确立以创业、创新、责任、诚信为主要内核的先进主流文化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完成他们的“精神成人”教育与感悟实践。对学生要了解其思想与兴趣,分析其价值、情感取向的原因,给予明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帮助、引导、教育,进而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
  第二,在“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指导下,鼓励大学生广识博闻、开拓视野,以一个“世界公民”的眼光和胸怀关注天下兴亡,进而完善人格,脱离“卑微子民”的精神桎梏,进入到一种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有大智慧、高品德的人文精神的境界。儒道文化认为,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真正释放,取决于他从“知识人”向“品德人”和“宇宙人”的轉变,也就是一个人的自身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关键是看他是否真正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精神境界。我们要求学生不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进入这种企业家主体文化精神境界。这是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定位之后,急需解决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问题。
  第三,要在“发展、和谐”的主题下,提倡兼容并蓄,自由开放,实现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东南大学副校长刘京南认为“大学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的载体和主体决定了大学文化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书卷气和大众习俗的统一”。我们的校园主体文化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因为单一意味着停滞与窒息,所以我们提倡以“笃学励能,知行合一”为目标的“精神养成”教育。因此,作为未来企业家摇篮的经贸学院,培养的商界人才应该在校园里接受一种以宽阔胸怀去容纳各种文化精华的教育与熏陶。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的培植与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从具体专业教学及课余文化生活入手,加強教师与学生“品格培养”与“精神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群体环境中生活工作的教职员工也有一个参与和受教育的问题。如上所述,学生、教师、管理者都是特定校园文化的构成主体,只不过是群体的划分范围及功能层次不同而已,概括来说,教师、管理者的主导角色表现为首先要具备特定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其次是具备以“师德”为凝聚点的高尚品格和拥有以“学识渊博”为表征的知识技能,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这一主体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所以,课堂上的专业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都应该成为构建先进校园主体文化的主要形式。切不可将文化建设限定在课堂专业教学之外,而不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与学生的“精神养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甚至在特定的对象范围内,解决前者的品格培养可能更为重要。
  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很明显具有自我教育、心理调节、文化品位培养提升等作用,因此,应将此作为“校园主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正因为其重要,所以有将其纳入主体文化的必要。要积极引导他们养成崇尚正义、坚信真理、追求理想、趋向高雅、向善鄙恶的优秀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具体的活动中,不能仅仅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在知识技能上的补充,而应该引导他们注意进行创新思维、坚韧意志、承受挫折等方面的锻炼,而对于那些低级趣味的粗俗文化、落后的风俗习惯和是非颠倒的价值判断,则应予以坚决的拒绝和批判。
  我校近年来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的思路,积极探索实践如何构建具有经贸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主体文化,通过构建“三企进校”文化育人模式,设计一系列承载“企业家精神”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六位一体”文化校园。具体而言,即创建“三企”进校主文化,打造职业校园;巩固爱国主义主阵地,打造红色校园;弘扬雷锋精神主旋律,打造志愿校园;发挥学生社团主作用,打造人文校园;拓宽实践教学主渠道,打造创业校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打造信息校园,形成了以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为内容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把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有机地结合一体,实现了文化育人的目标。这一创新,收入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和谐校园 文化育人 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案例汇编》,论文《“三企”进校园 特色育人才——略论经贸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2012)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
  三、从和谐校园着眼,形成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文化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涉及制度文化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制度是文化和理念的一个载体。不同的大学文化和理念,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对应着不同的制度观念。制度建设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文化上的一种自觉。大学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规范和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共同的行为准则,直接关系到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我校正处于创业初期,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尤其重要。
  环境对人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会内敛为人的文化品位,对人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种感受和一种体验,内化成文化,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校园环境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为了更好地营造一种我们期待的文化土壤与氛围,我校根据上述文化建设原则,在校园内推进教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对学校建筑的布局、校园的绿化与美化、教学环境(教室、楼梯、走廊、洗手间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置,使之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提升其文化品位的作用,教师、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学院的教风、学风、校风也得到极大地改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张新光.新时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2(4).
  [3]夏洁露.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路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王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的反思及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
  [5]周国耀.和而不同与和谐校园[J].科学时代,2007(10).
  [6]李军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主体构建[J].学理论,2009(9).
  [7]黄平,袁媛.大学和谐校园中校园文化主体建设研究[J].世纪桥,2008(10).
其他文献
曾有个学生问哈佛大学教授柯布兰:“如何学习说话的艺术?”教授说:“假如你听,我就说。”如此沉默了片刻,学生说:“教授,我在听。”教授说:“你已经学会了。”从这段对话中,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高职高专教育当中,促使高职院校学生“人人皆可成才”,并具体阐释了“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四种方法,即提供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行奖励学分制度和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个性培养  [作者简介]赵兰畔(1964- ),男,陕西韩城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
[摘要]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2009~2012届11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到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收集到了对本专业发展的建议及意见,主要包括转变专业教育理念、增加教师企业实践机会、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性课程等,这些建议对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高质量应用性、复合型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 就业状况 问卷
目的开发基于CT图像的后装治疗模拟计划系统,并用JR1152-F型热释光剂量计(TLD,1mm×1mm×6mm)和仿真人体盆腔模型(CDP)验证该系统的准确性。方法用VC++开发此后装治疗模拟
在癫痫的手术治疗中,往往需要在患者颅内植入电极,通过记录和分析颅内脑电来精确定位致痫病灶。通常情况下电极植入后,依靠MRI检查来定位这些电极的位置并找到它们和脑组织结构
利用超声散射回波测量生物组织在静态压缩情况下弹性系数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利用国产高速数据采集卡以及商业线阵B型超声诊断仪,建立了一套二维数字化超声
人类生活中每日产生的粪便与污水、其他垃圾等一同排入化粪池中形成粪污,为保证下水道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定期对化粪池中的粪污进行清掏,并对粪污进行妥善的处理处置。本文通
<正>桥式起重机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但是,起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引发了许多工伤事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起重事故伤亡人数占全部工业企
<正> 平面磨床的磁性工作台只能夹紧磁化材料零件, 而由耐蚀钢或 有色金属作的 零件因不具有 磁性,故不能 磨削。如采用 带T型槽的 辅助工作台借 助于弓形夹或压板来固定零件
介绍了在普通车床上加工锥面,曲面及其组合表面的一种新方法,对其成形原理和结构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具有一定实用性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