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uoqiangs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4(23~81)岁。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12例。17例主要表现高颅压症状,1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60%以上患者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联合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评价CR率63.3%,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2年生存率为46.7%,5年生存率为13.3%,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60.0%,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3%。其中11例患者接受全脑放疗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期为48个月,7例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期与前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年龄与生存期相关(P=0.030)。

结论

PCNSL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或局部神经系统损害。年龄是生存期的重要相关因素。手术治疗适用于幕上、位置表浅肿瘤及急性高颅压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神经毒性小,是可行的局部治疗手段。多模式治疗的结合更能使患者获益。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SIRT1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SIRT1基因敲除对小鼠肾脏发育的影响,探讨SIRT1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型分型方法观察SIRT1敲除后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龄14 d小鼠肾脏中SIRT1蛋白的表达部位;应用实时定量PCR对胚龄15 d、16 d、17 d、18 d和出生后日龄0 d、5 d、9 d、23 d小鼠肾脏组织中SIRT
期刊
目的证实去甲斑蝥素(NCTD)具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与靶向抑制蛋白磷酸酶2Ac(PP2Ac)对Smad3中间连接区(Smad3-L)的去磷酸化修饰有关。方法常规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染PP2Ac shRNA质粒后,细胞分为5组:(1)空白组;(2)TGF-β1(5 μg/L)组;(3)TGF-β1+NCTD(2.5 mg/L)组;(4)TGF-β1+PP2Ac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阴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ALL)的系统序贯治疗方案(同济96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5例初治Ph-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结果95例Ph- aALL患者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92.6%,7年总体生存(OS)率为(39.3±5.9)%,7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31.5±5.3) %,中位生存期28个月;
期刊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RTX)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7例ITTP患者中9例采用RTX+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治疗(RTX组),8例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照组)。RTX用法为375 mg/m2每周1次连续4次。监测患者血常规、LDH、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外周血B淋巴细胞百分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置换次数/总量、缓解时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期刊
目的优化二代CD19嵌合抗原受体(CD19-CAR)逆转录病毒载体对人原代T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将CD19-CAR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plat-A包装细胞收集病毒上清并转染人原代T细胞及K562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条件下的转染效率,用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IFN-γ、TNF-α表达水平。结果①MigR1- CD19-CAR逆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