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共感觉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日本的《第三凶间》这部电影,实际上这个电影的英文片名是“synesthesia”,应该翻译成“共感觉”,它讲述的是一种罕见的病症一共感觉。
  电影的男主角新介是个饱受共感觉能力之苦的青年,从小就拥有这项特异能力的他,因被视为异类而离群索居。影片中的女主角麻里是个父母双亡的神秘少女,她也具有同样的特异感觉能力,但她的这份天赋,却使她卷入连续杀人事件中。最后,新介通过两人面对命案现场的共感觉,协助警方引诱凶手出现,将麻里抓获。
  什么是共感觉?它为什么能使人陷入困惑境地呢?共感觉是一种罕见的感觉混同心理症状,有共感觉的人,生活在一个与正常人不同的感觉世界里。在他们的世界里,会出现各种各样奇特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是分开呈现的感觉,例如,当你看见一个杯子的时候,不会听到它发出声音或闻到它有气味。但是,具有共感觉的人,在给他们一种感官刺激后,可以引起他同时出现其他类型的感觉。例如,在共感觉人的眼中,黑色的数字和文字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1是红色、2是黄色、3是蓝色、4是灰色、5是四角形、6是三角形等;听到门铃响了,就好像看到一连串的三角形:听到犬吠,好像看到一个四周布满斑点的圆圈;在聆听一曲抽象音乐的时候,共感觉人的眼前同时还能看到一些物体,舌头会感觉到某种甜美的味道;看到银色的杯子就如看见黑夜;看到天空的雨滴就如看见了非洲的菊花;听见的声音都是有味道或有图案的……他们奇妙的感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当然,并不是有共感觉的人都会出现所有奇妙感觉,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两种。
  有这种明显共感觉的人是少数的,芸芸众生中,25000人里才会有一个,而且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共感觉也不尽相同。所以,正常人对他们感知的现象无法理解,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是“异类”,是“不可思议”的人。由于共感觉患者在感觉上无法与正常人交流,他们常有极深的孤独与疏离感。正如“第三凶间”共感觉者所说的:“我看见的东西其他人看不见,我听见的声音其他人听不见,所以我把这个世界当成无人岛。”对于男主角新介,无论是普通人或是挚友,甚至是恋人都无法理解他的感觉,令他一直感到相当孤独和疏离。平日低调的他受雇于黑帮分子开设地下偷窥网站,在互联网直播不同女子的私生活。而女主人公麻里也是共感觉的拥有者,她拒绝和一般人接触,把自己封锁在孤独的世界内。这种奇特的共感觉使她成为连续凶杀案的罪犯,造成这场悲剧。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共感觉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解释。有人认为是由于脑中的边缘系统在“作怪”。边缘系统是在大脑皮层和脑干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包括丘脑、海马和杏仁核3个部分,其中丘脑是脑的中转站,所有来自外界的感觉信息,除了味觉外,都首先要通过丘脑进行初级加工和整合,然后再由此转送到其他脑区进行处理。丘脑中有两种类型的感觉信息通路,一种称之为“特异投射系统”,它好像是各感觉信息的专门“通道”,不同的感觉信息走自己的“专道”,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例如,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通过丘脑的“视觉信息”通道,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通过那里神经细胞的分析,就知道看见的是什么物体。丘脑中还有一种“非特异投射系统”,它好像错综复杂的网状道路,通过这里的感觉信息可以到达大脑不同的感觉区。例如,视觉信息可以到达听觉的感觉区,也可以到达嗅觉感觉区。如果丘脑的特异性系统功能减弱,而非特异性功能增强,一种感觉信息到这里,它不走自己的“专道”,而是走网状道路,因此就可能到达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而引起其他的感觉。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边缘系统与共感觉的关系:有个病人脑边缘系统长了一个肿块,在他听到声音的时候,就说看到了一些像星状、螺旋状、四角形状的物体,当医生动手术将他脑里的肿块除去后,他的这种异常的感觉就立刻消失了。
  最近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发现动物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区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他们利用一群猴子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训练猴子寻找银幕上的光点。当光线强烈时,猴子可以很容易地在银幕上找到亮点;而当光线模糊时,它们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找到。但是如果模糊的光线带有短促的响声,猴子则可以立即指出亮点所在。此时,其反应速度非常之快,根本无法用常理来解释。通过对负责视觉处理最初阶段的4g个神经元进行分析,发现当有声音响起时,这些神经元会做出与看到一束强光时一样的反应,反应速度非常快。
  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可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认为共感觉这种能力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有的。可是。大部分人反映他们一生中很少甚至没有经历过共感觉,像新介那样出现明显共感觉的只是极少数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尽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程度上都曾有过这种不同的感觉交叉重合的体验,但随着人的成长发育,在种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一部分人的共感觉能力逐渐遭到破坏,混合感觉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感觉;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共感觉能力实际上是存在的,但由于这种能力不是很强烈,因而没有感觉到这种共感觉能力。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共感觉带来的是生活的不便和烦恼。有共感觉的人常常感到与别人交流十分困难,喜欢一个人独处,因此容易得自闭症。但是,共感觉患者在某方面却表现出惊人超常的能力。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就有共感觉的超常能力。例如,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都具有“彩色听觉”的能力。在音乐领域中,最知名的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亚宾,他的音乐色彩缤纷就是源于他的共感觉症状。史克里亚宾曾说,对他而言,c调是红色,升c调是紫色,D调是黄色,E调是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这些听觉中的颜色自然流入他的创作之中,所以他的音乐特别富有色彩,他甚至在后期交响乐“火之诗”中,要求舞台能配合音乐的转换而打上不同的光,这在古典乐的演出上是很大的突破。
  在绘画界共感觉症状最出名的是俄罗斯抽象派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他能够看到不同形状的颜色,如三角形是黄色,正方形是红色,圆形是蓝色,这种形状与颜色的对应时常流入他的画布之中。又如,艺术家卡罗尔·斯蒂恩也是有共感觉能力小团体中的一员。她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天赋”,她可以通过音乐和针刺疗法感觉到颜色和形状,激发她的绘画和雕刻激情。
  当这些有共感觉的艺术家丧 失他们的共感觉功能时,他们的艺术灵感也会跟着丧失。国外神经医学家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艾比,是一位抽象派画家。艾比原本是一位天生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共感觉的画家,他在倾听乐曲时,脑子里同时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他将这种色彩如实地描摹下来,便成了一幅幅色彩丰富绮丽、图案变幻莫测的抽象画。可是,在一次意外车祸之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他的色彩分辨能力也因此完全丧失了,从此陷入一个灰暗的世界。在他眼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鲜红的番茄汁也成了黑褐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画面,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然而更加奇怪和令他难过的是,在丧失感受能力的同时,他也同时丧失了由音乐产生共感觉的能力。于是,他的绘画生涯也就此终止。
  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利用这种奇妙的共感觉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例如,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这里面就存在着共感觉的利用问题。在这种共感觉的相互影响中,色彩排在首位。但人们看到色彩搭配十分好的食物时,会赏心悦目,容易增进食欲;而看到色彩单调的食物,尽管它美味也吊不起胃口。在超市,许多出售肉食的厨柜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可以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人们在装修房屋时,也巧妙地运用到了共感觉原理。如果房间顶棚太高,装修设计师就会采用较温暖、深浓的色彩来装饰顶棚,以降低顶棚的视觉高度;顶棚太低时,装修设计师将用白色装修顶棚或用比墙面淡的色彩,这样就能达到“提升”房顶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明快的颜色给人以细腻、丰富、表面光滑的感觉,而浓暗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粗糙、淳朴、坚定。综上所述可知,在使用色彩时,不仅要注意它的色性配置的美感,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应用共感觉的魅力来加强效果。又如,一个好的服饰设计师需要注意采用调动色彩联想所产生的共感觉来增强服饰的个性与温馨感。色彩的共感觉能加强服饰个性和情感作用。如可利用色与味觉的共感觉来增强服饰的甜美意念,也可利用色与嗅觉的共感觉来诱发观者感受芬芳的气息,更可以利用色与触觉的共感觉来衬托肌肤的柔美、滑爽、细腻等美感。总之,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共感觉,将会为我们人类创造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文章代码:1422)
其他文献
奥林匹亚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一个山谷,距雅典300千米,是个只有上千居民的小镇,也可以称之为村。每天,火车和汽车都载来成百上千的游客,一年多达70万,整个村镇都服务于旅游业。一个小地方,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原来,奥林匹亚早在古希腊时期就非常有名。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庙所在地,也是当时体育运动的中心。今天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在这里发源的。    奥运会与奥林匹亚    关于奥林
据了解,每年我国的包装废弃物约200多万吨,其中有近5%为石油塑料制品垃圾。石油塑料制品的成分主要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如果直接焚烧这些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致癌的物质。假如填埋,它们历经百年也不会降解,更会污染海洋环境,导致耕地板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最近,一种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新型材料——植物塑料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局面。  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
生物进化也能逆转吗?    生物进化也能逆转吗?葡萄牙和美国的科研人员用果蝇作为对象研究了这个有趣的问题。实验用的果蝇是1975年从野外捕捉的果蝇的后代,已经经历了500代的进化,许多特性已经随环境变化而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员把它们放回模拟出来的其远祖曾经生活的环境,让它们再经历50代的进化。如果果蝇出现逆向进化,那么它们3号染色体上的DNA一个片断将会有所变化。结果发现,果蝇的确会“返祖”,但到一
不论是顶尖的物理学家,还是普通大众,黑洞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那么,这个名为“黑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抛开大众加于其上的超自然色彩的幻想,即使是最严肃的科学家,也对此持有不同的见解。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黑洞的由来    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这个专有名词。霍金对此的评价是:“这真是一项天才之举。”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
著名的旅行推销商问题    假设您准备去全国10个城市推销您的新产品,从北京出发,途径上海、兰州、大连等城市,每个城市只经过一次,再返回北京,怎么走路途最短、最省事?您也许觉得这事很简单,笔算一下或者拿地图量一下不就得出结果了么?您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尝试一下,将会发现事情不像您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所有可能的路线就有10X9X8XTX6X5X4X3X2X1=3628800条!  这么多路线,即使用计算
▲自1978年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走过了从诞生到兴起的阶段。  ▲截止到2008年,我国共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5539家(包括港、澳、台地区)。在现有的组织中,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1309家;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508家;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1382家;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华机构90家。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80%左右的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50%以上拥
公共场所没有发现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极易出现第二次病毒传染,还存在被不法分子捡拾回收循环利用的可能。若废旧口罩不慎重处置,将会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风险。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检察院在疫情防控中发现辖区部分单位、社区等公共场所未见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存在废弃口罩处置随意现象。废弃口罩极易出现病毒第二次传染,而且存在被不法分子捡拾回收利用的可能。  怎么办?打电
纳米艺术是近几年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非主流纳米学科分支。纳米艺术是使用纳米科技手段、方法创作的纳米尺度的或反映纳米科技题材的艺术。  作为纳米科技的研究热点之一,基因工程近些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基因工程中,DNA是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双螺旋结构是如此神奇,诱发了科学家们无限的艺术遐想。    DNA折纸术    2006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保罗·罗斯蒙德的杰作:一幅
新疆大头鱼又叫大头鱼、扁吻鱼、虎鱼等,体长一般约为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身体肥大,呈长梭形,稍微侧扁。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吻部扁平,口宽大,下颌略微突出于上颌之前。身体表面有细细的鳞片,但胸部裸露无鳞,腹部的鳞片则埋藏于皮的下面。背鳍有很强的硬刺,其后侧具有细细的锯齿。尾鳍呈分叉形。体背的颜色为青灰色,腹部为银白色,每个鳍均呈浅橙红色,体表有很多不规
水立方的钢结构被英国《卫报》称为“理论物理学的杰作”,而它的图案其实也大有来头。图1所示是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的照片。你再看如下(图2、图3)两张照片,有没有相识的感觉?    没错,水立方的装饰图案就是上面图中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其实是数学界赫赫有名的“泡沫”理论。那两幅图是显微镜下泡沫的平面结构。上面的一张泡沫比较大,含水量要高一些,类似于鸡蛋清打出的泡沫。下面一张是刮胡须时产生的泡沫,体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