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30年代现代派小说三位主要作家的共同之处是关注人类精神的非理性领域,其作品在表层的主观色彩下潜藏着客观精神。同中之异表现在:刘呐鸥多以“性开放”的有夫之妇为主人公,表现肉的游戏中古典美与诗意的消失,并基本认同于这种“肉的沉醉”。穆时英往往以“被生活压扁了的人”为主人公,对之表现出伤感与同情,同时又不放弃对浪漫诗意的追求。施蛰存侧重写历史与现实中欲与理或利的冲突,展示这种冲突在人物心理上引起的波澜或痛苦;他肯定日常生活的温情,却既不赞美肉的沉醉,也不幻想浪漫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