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角度看古文英译策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一、引言
  《周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为《战国策》中的名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为西汉时的史学家刘向所编。本文将从英汉语言与文化以及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角度对比分析,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英译谈几点看法。
  二、英汉语言文化与思维差异
  1.形合与意合
  美国翻译学家E. Nida 认为,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古代汉语多通过语序、排比、对偶、对照等达到意合。因此在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
  例一:
  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My wife considered me more handsome than Mr. Xu because of her favoritism towards me. My concubine considered me more handsome, because she was afraid of me and therefore wanted to please me. My guest considered me more handsome, because he was going to ask me for help.’
  汉语语义与语序密切相关,洪堡特(1895)认为,“汉语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从而使句子跟思想的顺序密切对应。”从句若前置一般有“因为”、“如果”、“虽然”等含义,在这里,从句前置所体现的意义为因果关系。而英语注重形合,因此译文在此使用显性连接手段,还原出关联词“ because of ”, “because”, “therefore”体现了英语中的显性连接,符合英文行文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2.繁复与简短
  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从属结构,相比汉语句子,英语书面语句显得较冗长,多复合句,汉语常用散句,句子结构简化,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语序与助词表达,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多“流水记事”。
  例一:
  原文: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King Wei said,“You are right.“ Then he issued an order as follows:“Among all the high-ranking court officials, officers and ordinary people,those who can point out my errors frankly will be rewarded with top awards. Those who write to me to remonstrate with me will be rewarded with medium awards. Those who can openly discuss my mistakes will be rewarded with third-class awards, ”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形成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连接词,语段结构流散,但语义层次分明。因此,将汉语的流水句译成英语时,要化简为繁,组合成复合句或长句。在这里,原文中的“群臣吏民”是汉语中常用的四字结构,简单却包含丰富的内容,译者将其内容完整译出。而后面的几个排比句,译者采用“Those who”引导的主语从句符合汉译英时化简为繁的原则。
  3.模糊性与精确性
  汉语作为中国人思维的重要工具,经常采用意合法,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形合手段,许多表达方式在西方人看来是非逻辑的,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必须依靠人的悟性和语境,才能正确理解。
  例一:
  原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Now Qi has one thousand li of land and own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ities and towns-All the women and beloved ones in the palace love you. All the court officials are afraid of you. And all the people living within our borders on all four sides are going to seek your help.   古代中国人思维具有模糊性,善于综合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往往比较笼统。原文中的“今齐地方千里”断句为“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方千里”指的是面积方圆千里,然而战国时期度量衡并不统一,齐国国土面积也并非刚好“方千里”,笔者认为此处译作“one thousand li of land”是不太妥的,首先,西方精确性的思维特点容易使目标语读者理解为这是精确的齐国土地面积。其次,鉴于古代中国人思维的模糊性,此处原著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齐国土地辽阔并非具体面积,因此,此处或可译作“now Qi owns vast land”。
  三、翻译策略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使用直译的手法翻译古文,会觉得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发生矛盾,甚至不通顺或误译。因此,译者不宜拘泥于原文形式采取直译的方法,而应该采用意译,即恰如其分地增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词语或句子,以便能更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中文注重意合,很多时候将意义隐含在上下文的语境当中,英语注重严谨的逻辑条理,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当将隐含的语句或意思通过添加词语或句子显现出来。古文的行文与结构与当今白话文有所差异,在翻译古文无法使用直译处理时,便使用意译,具体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增补法
  例一:
  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My wife considered me more handsome than Mr. Xu because of her favoritism towards me……”
  在原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作动词,意思是“认为……美”,汉语常常通过上下文表达逻辑,这里原文隐含了一个比较,即“徐公”与“我”之间美貌的比较。译者增译出“more handsome than Mr. Xu”使用了意译的手段。符合西方更加严谨的思维,也符合英语注重形合的习惯。
  例二:
  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And all the people living within our borders on all four sides are going to seek your help.
  原文中“四境之内”,事实上省略了主语,这源于汉语求简的习惯,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化简为繁。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在汉语中省略的主语“all the people”,符合这一翻译原则。
  2.保留法
  例一:
  原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译文:When the states of Yan, Zhao, Han and Wei heard this story, they all went to say congratulations and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king of Qi.
  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翻译当中出现“文化负载词”,对于此类词通常使用保留法,这里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原文中“燕、赵、韩、魏、齐”均为战国时期的国家名,因此译文直接保留了这些名称,然而为了避免引起目标语读者困惑,译者在此处增译了“the state of”,使译文通顺易懂。
  3.调整法
  古代汉语具有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和习惯来表达,这里便需要使用意译的方法调整语序,在译文中还原汉语的意思。
  例一:
  原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He asked his wife, “Who do you think is more handsome, Mr. Xu liv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apital or I?”
  原文为古代汉语习惯的语序,译者避免了直译、硬译,使用意译的方法先将原文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再译成英文,除此之外,译者还注意到英语句子习惯开门见山,因此直接抛出问句“Who do you think is more handsome”,这样的调整符合中英表达的差异。
  四、小结
  我国古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属于中国,也应受益世界。但古文的翻译,由于其原文文本中文化成分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目标语读者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如果忽略或者不对其文化成分给予足够重视,在其英译过程中往往造成大量文化底蕴的流失,造成翻译的失败,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特别是古文的英译,应当充分分析和挖掘其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结合汉语和英语的结构等特点,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尽可能将其意义转移至英语中。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
  [2]程永伟.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皖西学院学报. 2012. 28(6): 125-126.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谭载喜. 《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13.科伦寨 天山农牧师部  如今的沈群众已经是师直属队的司务长,身上还挂着那只铜号,仍然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按时吹响军号。后勤科长梁凤阁让他把司号员的任务交出来,他就是不肯。  张中宇说,他愿意吹,就让他吹吧!将来忙得吹不了啦,他自然就不吹了。  近些日子,沈群众添了个新的毛病,只要没事,他就会把阿依古丽送给他的那个花头巾拿出来摆弄。吴景柱嘲笑他没出息。  这一天,阿依古丽又到师部门口找沈群众。
摘 要:在对《聊斋俚曲》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语言学方面,很少有人将《聊斋》与《聊斋俚曲》对比分析。这里将集中分析《聊斋俚曲集》的再创作方面,以《聊斋志异》中的《张鸿渐》到《聊斋俚曲集》中的《富贵神仙》再到进一步改编的俚曲《磨难曲》为例,考证蒲松龄之所以一再改编《张鸿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本改编后故事情节的扩展、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思想内容的深化。  关键词:聊斋俚曲;张鸿渐;济世思想  作者简介:庞越,女,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再创造性叛逆——《浮生六记》英译本比较,项目号:12JK0274。  摘 要: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和人类思维的共性使语际转换成为可能,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在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法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翻译中的可译性只能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本文欲从语言和文化入手,以《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探讨文
摘 要:《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目录中以“情”字为题的有二十五回,占1/5,比例较高。其中宝黛的爱情历来被文人骚客所称颂吟唱,本文拟就从《红楼梦》中宝玉的“情”出发,通过对曹雪芹笔下的“情”及其霍克斯的英译本中的“情”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中国与外国对爱情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水;火;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摘 要: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1]。而张骞也彻底打开了从汉武帝(公元前202年)开始,持续诸多王朝的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上,在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诸多士人留下了身影。作为“开拓者”的张骞,在士人固有的思想品格的影响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一历史重任,被后人所铭记。  关键词:丝绸之路;张骞;人格特征  
之一  沁园春·魏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一靠科学,二靠民主。论科学民主,学生服务,人性个性,互帮互助。计划监督,总结反馈,决策过程要民主。大小事,当元帅士兵,思想躁浮。  管理先定规矩,又时时事事有人负。昔五道防线,自互责检,集体與论,流星大步。一介书生,身体力行,带头锻炼岂寒暑。放眼量,品滋味声色,责任幸福。  之二  沁园春·魏书生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两化三分,六步施教。望教室内外,座无
摘 要:有人曾说:“搞政治的就去北京,搞经济的要去上海,要做学术的就来南京。”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高等学府林立的南京一直令人神往,不仅因为学术,更因为中华民国历经沧桑仍不褪色的风采。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夏旭彦,女,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17.荒原  公路已经修出了沙漠,要最后进入哈拉毛墩,必须在毛墩渠上修一座桥。可没有钢筋水泥,要修一座能够通过载重汽车的桥,谈何容易?时间又非常紧张。此时已经是1950年的3月,农业团必须立即进入垦荒地域,用一个月时间开出一万公顷土地,清明节前落种,这是农时。农时就是战时,绝不能耽误。天山农牧师党委决定:三个农业团提前进入垦荒地域,破土开荒。  天山农牧师召开誓师大会,一直只只砍土墁发到了战士们的
摘 要:女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美国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世纪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小妇人》;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引言:  19世纪
导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文化与学习的关系,或者说文化對学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技术发展使学习越来越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这个因素外,文化差异是学习“全球一体化”——交流与共享的最大障碍。文化视角下的在线(远程)学习是本刊国际论坛关注点之一,从2013年至今,我们已经约请了多位国际同行通过这个论坛跟中国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