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3月在前往武汉大学参加“特级教师素质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中,我们通过专家讲授、实地学习、分组讨论、学习分享,从他国、他域、他校、他人的不同角度的比较中,思考适应国情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考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措施;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自动学习的能力。中国教育改革选择正确的方向,实施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比较鉴别;课程创新;自动学习
春雨潇潇的三月,武汉的樱花满天满地,烟雨氤氲让樱花更平添几分朦胧之美。南寧市特级教师一行如约前往武汉大学参加为期八天的“特级教师素质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我们通过专家讲授、实地学习、分组讨论、学习分享,从不同的角度的比较中,思考教育的改革。其中对武汉市育才小学(简称育才)、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简称实小)、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简称华一)三所学校的实地比较学习,深深感到: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思考,有思考能选择,有选择才能行动,有行动才能发展。
一、比较“他域”:经济发展是前进的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是根基,区域教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区域教育由一定的区域经济、区域政治所决定的。武汉市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区域经济优势给武汉教育以强大的经济支撑,武汉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与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密不可分。一定的区域教育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并给予区域经济重大的影响。武汉市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资源,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位居全国前位,是我国的教育强市之一。“育才”、“实小”、“华一”,这三所优秀的学校的创新发展,突出的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扬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校长们在教育创新发展上勇于先行先试,通过校本课程的改革,引领基础教育,实现教育理想。
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广西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南线”省,广西的教育发展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学校教育,不断改革以适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寻求特色点,找准突破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可贵的探索与实践,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培育、造就和输送优秀人才做出贡献,办出推进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而且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二、比较“他校”:课程创新是发展的契机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方向,学校要从课程这个载体来落实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课程,办成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学校,培养出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学生。
“育才”学校以独有的“编钟”为载体开设 “编钟课程”,将古老的楚文化与现代校园生活相结合;“实小”学校在“乐创教育”理念下,建设创客坊让孩子们 “玩”出精彩;“华一”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下,按照学生个人的选课模式实施走班制度;开设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开设微课平台、大学先修类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发展在改革,改革的载体是学校,学校的改革在课程。学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敢于改革、大胆改革、智慧改革,把课程建设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正如《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的发展依靠课程改革,特色学校有特色课程,学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学校要做教育创新的践行者,教育要思考未来,这是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比较“他人”:自动学习是进步的路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吴伦敦教授在上课一开始就使用了手机“微助教”公众平台点击注册点名,课堂导入是用手机回答他在“微助教”公众平台的问题,吴教师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手机“微助教”公众平台上的互动学习,有对问题的思考,有对问题调查,有上线答题的情况等,课堂上“特级”们互相学习、互当“先生”,从手机下载、点击 “微助教”公众平台开始,到快速回答吴老师在手机“微助教”公眾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经过几次手机互动和比赛活动,完成吴老师授课内容,并得到吴老师的赞扬。
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直播自己讲授的微积分课,吸引了两万人旁听,一时间成了“网红”。有人问苏教授:为什么授课要直播?苏教授回答得好:学生喜欢玩手机,大学老师要占领网络阵地,不然孩子们都去打游戏聊微信了。数学需要思考,课堂内容直播录成视频,学生们能够想一想再看一看视频,消化和理解更深刻。而且那些没能来上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上课了!
习近平主席说: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新知识,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应如澎渤涌动的江水,才能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力量,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发展,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要自动求学、自动进修、自动追求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思想在提升。手机强大的功能已经不言而喻,手机做为交流工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老教师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移民”,要留有一块空间去接受和容纳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当讨论“手机进校园的利弊”、“如何禁止学生玩手机”等手机规范使用问题时,我们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使用好手机的独特功能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
春意盎漾最美时节,珞珈樱园花开花谢,在春雨中万千花瓣随风飘洒,这一“樱飘若雪”景观,让我们记住了武汉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改革的春天又来了!改革创新不停,发展进步不停!是的,中国教育改革只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实施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陈兰枝.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师生幸福校园——访武汉市育才小学校长关蓓[J]. 教师教育论坛,2015(08):4-6.
[4]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比较鉴别;课程创新;自动学习
春雨潇潇的三月,武汉的樱花满天满地,烟雨氤氲让樱花更平添几分朦胧之美。南寧市特级教师一行如约前往武汉大学参加为期八天的“特级教师素质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我们通过专家讲授、实地学习、分组讨论、学习分享,从不同的角度的比较中,思考教育的改革。其中对武汉市育才小学(简称育才)、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简称实小)、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简称华一)三所学校的实地比较学习,深深感到: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思考,有思考能选择,有选择才能行动,有行动才能发展。
一、比较“他域”:经济发展是前进的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是根基,区域教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区域教育由一定的区域经济、区域政治所决定的。武汉市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区域经济优势给武汉教育以强大的经济支撑,武汉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与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密不可分。一定的区域教育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并给予区域经济重大的影响。武汉市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资源,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位居全国前位,是我国的教育强市之一。“育才”、“实小”、“华一”,这三所优秀的学校的创新发展,突出的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扬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校长们在教育创新发展上勇于先行先试,通过校本课程的改革,引领基础教育,实现教育理想。
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广西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南线”省,广西的教育发展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学校教育,不断改革以适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寻求特色点,找准突破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可贵的探索与实践,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培育、造就和输送优秀人才做出贡献,办出推进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而且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二、比较“他校”:课程创新是发展的契机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方向,学校要从课程这个载体来落实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课程,办成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学校,培养出各俱特色,各有所长的学生。
“育才”学校以独有的“编钟”为载体开设 “编钟课程”,将古老的楚文化与现代校园生活相结合;“实小”学校在“乐创教育”理念下,建设创客坊让孩子们 “玩”出精彩;“华一”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下,按照学生个人的选课模式实施走班制度;开设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开设微课平台、大学先修类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发展在改革,改革的载体是学校,学校的改革在课程。学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敢于改革、大胆改革、智慧改革,把课程建设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正如《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的发展依靠课程改革,特色学校有特色课程,学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学校要做教育创新的践行者,教育要思考未来,这是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比较“他人”:自动学习是进步的路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吴伦敦教授在上课一开始就使用了手机“微助教”公众平台点击注册点名,课堂导入是用手机回答他在“微助教”公众平台的问题,吴教师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手机“微助教”公众平台上的互动学习,有对问题的思考,有对问题调查,有上线答题的情况等,课堂上“特级”们互相学习、互当“先生”,从手机下载、点击 “微助教”公众平台开始,到快速回答吴老师在手机“微助教”公眾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经过几次手机互动和比赛活动,完成吴老师授课内容,并得到吴老师的赞扬。
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直播自己讲授的微积分课,吸引了两万人旁听,一时间成了“网红”。有人问苏教授:为什么授课要直播?苏教授回答得好:学生喜欢玩手机,大学老师要占领网络阵地,不然孩子们都去打游戏聊微信了。数学需要思考,课堂内容直播录成视频,学生们能够想一想再看一看视频,消化和理解更深刻。而且那些没能来上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上课了!
习近平主席说: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新知识,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应如澎渤涌动的江水,才能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力量,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发展,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要自动求学、自动进修、自动追求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思想在提升。手机强大的功能已经不言而喻,手机做为交流工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老教师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移民”,要留有一块空间去接受和容纳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当讨论“手机进校园的利弊”、“如何禁止学生玩手机”等手机规范使用问题时,我们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使用好手机的独特功能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
春意盎漾最美时节,珞珈樱园花开花谢,在春雨中万千花瓣随风飘洒,这一“樱飘若雪”景观,让我们记住了武汉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改革的春天又来了!改革创新不停,发展进步不停!是的,中国教育改革只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实施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陈兰枝.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师生幸福校园——访武汉市育才小学校长关蓓[J]. 教师教育论坛,2015(08):4-6.
[4]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