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等生活文化生成于日常实践,因此要反思生活文化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嬗变,就有必要对日常实践的环境、内容和方式进行历时性考察,并探究如何借助倡导新的日常实践去创造新的生活文化.传统日常实践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若绕开日常实践去恢复传统文化无异于空中造阁,只会把传统文化封存在博物馆和舞台中而无法回归日常生活.因此介入日常实践是复兴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最终路径,而这样做需要有跨越理论与行动之间、不同专业之间鸿沟的决心和能力.广东湛江X美术社等社会组织的社区营造行动,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实现这种跨越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为了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8周年暨民主改革5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灵感高原——中国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新的世纪里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应采取 :1.扩展贸易空间 ,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2 .积极发展产业内
为迎接 2 1世纪我国的大发展 ,我们必须掌握求实思维、系统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创造思维、价值思维、前瞻思维等新思维方式的内涵和特征 ,并作为迎接新世纪的先奏曲
如果对西方的现代人权理论作一番历史考察 ,就可以发现现代人权论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哲学的人性伦理或德性伦理.由儒家的德性伦理转化成普遍化的人权伦理经历了八个步骤.以此为
城市人口规模直接决定城市级差经济效益.山东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现况现已制约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目前中国中东部晋、冀、鲁、豫、皖接壤几省空缺二
国际学术界的研讨动向表明,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象征理论”的影响推动下,“仪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日渐成为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特别是宗教人类学的研讨热点与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