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井降水技术在微承压水治理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存在微承压含水层的建筑基坑,易发生基坑底突涌危险,为此,应采用减压井降水技术来确保工程安全。
  关键词:建筑基坑 减压井 承压水 突涌 降水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上海寰鑫置业有限公司建造综合用房工程地处上海嘉定马陆镇宝安公路、宝乐路交叉口,设计为一幢五星级大酒店,地下三层,地上24层,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地下室采用顺做施工工艺,开挖深度为13.8m,局部电梯井深坑开挖深度18.1m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深度为26.5m,设三道钢筋砼水平支撑。
  根据地址报告显示,本工程场地范围内存在⑤层微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为6.24×10-4cm/s,水头埋深4.5~6m,层面省都22.5,层底深度30m。
  基坑突涌危险性分析
  为确保基坑开挖及底板施工安全,需对本工程微承压水危险性进行理论计算和判断。基坑突涌稳定性分析见下式
  F=γShS/γWhW≥1.10
  F安全系数
  hS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距离(m)
  hW承压含水层顶面以上的水头高度值(m)
  γS 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面之间土的平均容重(KN/m3)
  γW 水的容重(KN/m3)
  经验算,对主楼大面积开挖至13.8m深度基本满足要求,而局部电梯井深坑位置挖深达18.1m(水头高度需降低至埋深15.0m才确保安全),若不采取措施,极有可能出现基坑突涌现象。为防止在局部超深基坑和底板施工期间坑内地下水发生突涌现象,须采用减压井技术降低水头高度。
  减压井降水方案实施
  3.1深坑部位水文数值计算及减压井布置
  计算时以承压水水头埋深4.5m作为条件,抽水井过滤器位于第⑤层微承压含水层,过滤管长度约7.5m,为完整井,井深30m。共布置6口减压井,并增设一口为备用井兼观察井。
  计算如下:
  ①基坑内总排水量计算
  Q总=2KMS//(lnR/-lnr0)
  (1)
  式中:
  K滲透系数(取0.54m/d)
  M承压含水层厚度(取7.5m)
  S/水位降(取10.5m)
  R 影响半径(本工程取132.27m)
  r0 井群引用半径(本工程取20.05m)
  R/=R+ r0=152.32m
  代入式(1)
  Q总=133.60(t/d)
  ②单井排水量计算
  Q=2KMS/(nlnR/-ln(rnr0n-1))
  式(2)
  式中:
  S地下水位以下井管长度(取18m)
  r井管半径(取0.135m)
  n井管数量(6口)
  代入式(2)
  Q=29.79(t/d)
  ③井管数量计算
  n=1.1Q总/Q=4.99(口)
  由以上计算,布置6口减压井能满足要求。
  3.2现场试验和实施
  通过现场一口减压井抽水试验获知水头降压及停止抽水后水头恢复数度,最终确定6口减压井自局部电梯井深坑开挖前一个月开始抽水。
  本工程持续降水约80天,水量由多逐渐变少。降水初期单井水量约为5吨/小时(水头高度降低速度也较快),逐渐减少约为2吨/小时,平均每天抽水总量由164吨/天减少至144吨/天,经抽水30天后水头降低至埋深15m(设计要求高度);其后1个月时间单井出水量逐渐由2吨/小时减至0.5吨/小时,维持水头高度埋深15m左右,平均每天抽水总量由144吨/天减少至60吨/天。最后20天时间单井出水量约为0.5吨/小时,维持水头高度埋深15m左右,平均每天抽水总量约60吨/天,由于降水措施到位,深坑开挖后未出现冒水、流砂等现象。
  3.3降水效果分析
  ⑤层微承压含水层采用减压井降水有以下特点:渗透系数相对较小(为弱透水层),水头高度降低速度较慢,需经1个月左右时间抽水,才使局部抽水区域水头下降到设计要求高度;该含水层外部水源补给速度慢,在后阶段出水量明显减少,并能以较少抽水量稳定水头安全高度;停止抽水后,水头高度恢复较慢(恢复速度受水头高度有一定影响,平均为400mm/d,基本同水头降低速度,本工程水头恢复至危险高度需2周以上).
  3.4辅助措施
  在降水实施过程中,根据水头高度恢复较慢特点,决定电梯井深坑范围底板留置水平施工缝分2次浇筑,第一次浇1500mm厚,使其与工程桩形成整体,利用工程桩抗拔性能抵抗水压,其余部分与大底板同步施工,从而实现在大底板浇筑前三天全部割除减压降水井,并封井,避免了按常规方法在底板内留孔,待底板砼达到强度后再进行处理所带来的麻烦。
  结束语
  根据上海地区土层情况及目前建筑基础施工深度,一般影响深基坑施工的地下承压水(或微承压水)主要为⑤层微承压水及⑦层承压水含水层。通常受⑤层影响的基坑比较少见,因其埋深普遍在20~30m,厚度5~10m,并且呈缺失去分布,对挖深13m以上深基坑施工,往往由围护结构止水帷幕加以截断,而采用减压井技术应用比较少。
  通过本工程实践,我们认为利用减压井技术降低⑤层微承压水水头,消除在深基坑施工中微承压水的影响是安全和有效的,并且抽水时间总计为80天,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根据该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对较小,水头降低和恢复均较慢特性,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控制抽水开始和结束时间,尽量缩短抽水时间,在降水运行过程中做到随开挖深度逐步降低承压水头,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一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显得很重要。
其他文献
科雷氏骨折即Colles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科疾患,占全身骨折的7%左右,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我院从2001年到2008 年共收治46例,现总结分析上述科雷氏骨折病人的不同临床表现
摘要:近几年来,原油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原油储备站库和民营大型油库等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大型原油站库在消防上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和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大型原油站库的消防安全,本文就尝试着从这些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大型原油站库消防管理。  关键词:原油站库、消防、灭火系统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原油库的等级划分  伴随着原油行业的发展,原油站库的数
伴随着建筑事业的飞速进步,土木工程事故也开始不断的出现,这给我们国家和建筑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危及着人民群众的集体生命及财产安全。对于工程事故的发生,国家有关单位也随之
摘要: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一直以来,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问题是业内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此从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出发,并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并对设计要点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building frame structure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basic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就钢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重点与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的基本结构形式,分析了小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点,提出了小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对住宅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多功能变换的需求。因此,
摘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电力消耗在能源消耗中占比例较大。而我国基本的国策中就包含节约电力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各企业积极相应国家号召,自身开展节能减排降低消耗能源的活动。而在当代的企业电力节能改造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企业节能问题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电力节能的改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电力节能;改造措施;能
摘要: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仍处于将建筑材料运到安装现场,在现场进行各构件加工,然后进行构件安装的传统施工阶段。这种方式能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根本不能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引入模块化施工理念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作业人员工作环境,降低安全事故,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推行模块化施工可以在实际施工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模块化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中的要点,总结出控制要点的具体处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要点;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能型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导方向。建筑的节能设计从理念到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从设计上整体把控,通过一系列的节能设计手段,提高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在施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论述了深基坑支撑的关键性意义。同时针对深基坑支撑设计要求及想法进行简要阐述,同时提出了深基坑支撑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今后相类似的工程提供参鉴。  关键词:岩土工程;深基坑;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高楼大厦的不断兴建,促使深基坑支撑科技获得了一个进步的机会。各个地区都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撑技术上总结了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