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查病理反射的新方法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介绍一种检查病理反射的新方法——压甲反射,同时探讨压甲反射作为一种反映锥体系损伤的病理反射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1年9月1~3日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通外科和神经外科在院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巴宾斯基法、夏道克氏法、戈登氏法及压甲反射法检查患者双下肢,所得结果以巴宾斯基征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汇入四格表中,计算出相关诊断指标. 结果 以巴宾斯基征作为金标准,夏道克氏法的假阳性4例,假阴性0例;戈登氏法的假阳性4例,假阴性24例;压甲反射法的假阳性6例,假阴性6例.后3种检查方法的尤登指数分别是0.946,0.250,0.748. 结论 压甲反射同样是一种病理反射,可作为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的常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明确神经调节蛋白1(NRGl)在Fmrl基因敲除(K0)小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VB近交系雄性2周龄FrarlKO小鼠(K02w)、4周龄FmrlKO小鼠(K04w)和同龄野生型(WT)/J,鼠大脑皮层及海马CAl区、CA3区、齿状回中神经调节蛋白1的阳性神经元的数量;Westemblotting检测上述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NRG
期刊
目的 观察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及疲劳试验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提高RNS诊断阳性率的方法. 方法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45例收治的全身型MG患者45例,首先在休息状态下对每位患者的口轮匝肌、肘肌、三角肌和小指展肌分别用低频(1 Hz、3 Hz、5 Hz)和高频(10 Hz、20 Hz、30 Hz)超强电流进行RNS检查;之后肌肉强直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病情加重的相关因素及脑脊液蛋白含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正规全程青霉素驱梅治疗,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个月和3年后对血清和脑脊液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同时行简易精神状态(MMSE)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根据患者治疗后反应分为病情加重组和未加重组,分析病情加重的相关因素和远期预后相关指标.
目的 探讨移动式床旁CT(PBCT)——CereTom(美国NeuroLogica公司产品)在导航引导下微创手术(锁孔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方法 对自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前使用CereTom行CT导航扫描(19例为床旁CT检查,37例为常规CT检查),在手术后行CT扫描以了解血肿清除效果.
目的 探讨全身抗凝治疗与局部溶栓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4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全身抗凝治疗组及局部溶栓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比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溶栓后造影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全身抗凝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33.4%,明显低于局部溶栓治疗组的61.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51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性登记研究,根据住院期间CT或MRI复查示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16例和非出血组135例.对可能影响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校正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获得最佳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
目的 比较强迫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损害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30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分症组)及同期3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线测验、Stroop色字词测验、韦氏记忆测验、改良版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对其进行神经认知功能评定,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 结果 (1)在连线测
目的 探讨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例(一侧肢体瘫痪且偏瘫侧肢体腕背屈关节活动度大于15。及肌张力为改良AshworthI级及以下的可完成部分主动运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8例、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7例及常
期刊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对BV-2细胞形状变化及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在LPS诱导BV-2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及LPS组,调零组不含细胞,只加培养基;对照组常规培养;LPS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LPS; MTT法检测各组存活率.另取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D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每组各14只.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均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用微型渗透泵分别给予假手术组及缺血组人工脑脊液(aCSF)0.5 μL/h治疗,给予Ang-(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