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农村社会婚礼习俗的仪式过程及阐释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婚礼是人类社会中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文章介绍了中国淮北农村社会中的婚礼仪式的过程,包括“阈限前”阶段、“阈限”阶段和“阈限后”阶段,婚礼具有着沟通感情、互助和新的身份的确定等功能,通过婚礼仪式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农村社会; 婚礼; 仪式; 功能; 阈限
  一、前言
  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要经历很多重要转折点,人们通常以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些转折点。亚历山大认为仪式是“就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层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的一种展演,通过这种展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改变了。” 人们结婚时举行的婚礼仪式等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婚礼仪式以何种形式举行与当地的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婚礼仪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仪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为汉人社会覆盖的范围很大,其各地的婚礼习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选择淮北地区的农村社会的婚礼仪式展开相关了研究。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基本模式
  婚礼仪式是生命仪式的一种,生命仪式也称为通过仪式,是指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关于生命仪式,范·盖内普在1909年出版的《通过仪式》一书认为:所有这些通过仪式都体现了分离(separation)、边缘或阈限(margin or limit or liminality)、融合(aggregation)三阶段的基本模式。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方式象征性的与先前的状态或位置相分离;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受礼的人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既非此也非彼,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第三阶段是重新回到社会中,但状态已经发生了改变。 范·盖内普把“婚礼”、“葬礼”等类似的仪式统称为“过渡仪式”,并把“过渡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过渡或者通过阶段”、“统合或组合阶段”。特纳将这几个阶段称为“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三个阶段,他重点研究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仪式的核心所在。
  淮北农村的婚礼仪式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婚礼仪式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有的几个月的时间、半年、一年甚至是跨几年的时间。本文对淮北农村社会的婚礼仪式的研究基本沿着特纳和范·盖内普的三阶段思路进行的。
  (一)“阈限前”阶段——脱离
  “红人”的出现。“红人”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人”,在当地被称为“红人”,即为合适的男女牵线搭桥的人,“红人”一般是已婚的女性居多,未婚在当地是不适合做“红人”的。如果双方都对对方基本条件还算满意的话,那就定个日子相亲。庄孔韶在《银翅》中提出了福建农村社会的婚礼很多是从自由恋爱开始的,而后在结婚前的订婚程序中,再找周围的熟人做“媒人”。 淮北农村汉人社会中也有相似情况,但并不占多数,通常还是“红人”介绍的形式为主。
  “相亲”。“相亲”一般是由“红人”、女方当事人、女方家的其他亲属(一般为女性)一同来到男方家里,随同的女方的亲属一般是两、三个。相亲的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了解男方的家庭情况以及男女双方的见面,这个时候男女双方尽管会见面,但是第一次见面基本没有机会说话,只能远远的看一眼,以便决定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如果双方对这门亲事没有反对意见的话,亲事便很快会定下来。
  “过小礼”。定亲通常是以“过小礼”的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订婚。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过小礼”通常是男方家会给女方家一定数额的礼金,同时还会买上几套衣服什么的。礼金的数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的二百六……六百六涨到了一千六……六千六,甚至是到了现在的一万六……六万六。当地的礼金并不是固定的,根据女方要的多少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这中间多多少少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讨价还价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红人”来完成的。礼金的数额一般都要带有六字,六在汉人社会中有“六六大顺”之意,婚姻大事人们自然也想图个好彩头。过完“小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没有特殊的理由,一般不能反悔。
  “过大礼”。过完“小礼”并不意味着“阈限前”阶段的结束,这离真正的走进“阈限”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因为过完“小礼”之后,男方家还需要准备“下嗉子”,也称为“过大礼”,女方家也需要准备一定的陪嫁。“过大礼”一般就是要定下结婚的日子,商量结婚的相关事宜了。婚期会定在一个阴历双数的日期,一般来说选择带“六”的日子比较多,这也符合汉人社会中结婚挑选“吉日”的传统。从过去的传统看,结婚的日子一般都会选在深秋到早春的这段日子。因为男女双方家庭都会准备一些饭菜款待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而饭菜剩余的备料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在寒冷天气中可以多放些日子。“过小礼”和“过大礼”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短则可以几个月,也可以长达几年时间,这取决于双方家长是否着急把儿女的婚事给早日办了。“过大礼”的礼金和礼物相对都要比“过小礼”要更多一些,现在的女方在“过大礼”时,通常会提出要“几金”——金项链、金戒指之类的首饰,有的甚至要求男方家要给准备好新房等等,“过大礼”又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过大礼”之后,结婚的日期基本上不远了,男女双方的家庭就开始了婚礼的各种准备工作。女方家人要准备被褥、脸盆、家具等作为陪嫁,这些东西要在女方出嫁时随身带到男方家去的。一般来说,“过小礼”、“过大礼”时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金、物品都要随女方以实物或者现金形式带回婆家的,娘家克扣太多,会被别人骂“卖女儿”。
  “口袋礼”是婚礼仪式前的另一个重要仪式,这个仪式一般是在结婚前的2.3天举行,“口袋礼”主要包括猪肉、馒头、果子(当地的一种点心)和酒这四种,这些礼物主要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父母和亲戚吃的。如果说“大礼”、“小礼”中的物品和礼金一般要随女方带回男方家的话,那么“口袋礼”则算是专门为女方家庭准备的礼物,礼物的多少一般视男方家的意愿而定,一般来说,双方不会因为“口袋礼”再次进行讨价还价,只是女方家的亲戚和朋友会对男方做出“抠门”或者“舍得”的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在“阈限前”阶段主要是男方家给女方家各种形式的聘礼。聘礼一般被认为是“新郎家为了获得与新娘结婚的权利而支付给新娘家的补偿,含物品、金钱等” 。聘礼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经济交换的一种。因为女方结婚后就要到男方家去,成为男方家的新成员,为男方家生儿育女,这样男方家就需要对女方父母多年的抚养给予一定的补偿。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聘礼的传统却一直没变,而且礼金数额越来越高。
  (二)“阈限”阶段——边缘
  沐浴、更衣。经历了“阈限前”阶段的一系列的准备,婚礼仪式的高潮部分很快到来了。本研究中把真正的“阈限”阶段从婚礼前“新娘”的沐浴更衣开始算起。“新娘”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者婚礼当天都会进行沐浴、更衣,换上喜庆的红色新衣,哪怕是内衣,也一般是红色的。更衣行为象征着即将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这也是婚礼仪式的“阈限”阶段的开始。
  “迎娶新人”。“迎娶新人”是“阈限”阶段的核心环节,婚礼当天的活动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大早男方家准备好迎接“新娘”的队伍,这支队伍中有男有女,女性一般也就两三个,她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把“新娘”从娘家接到婆家。而随同的男性多是年轻力壮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搬女方娘家的嫁妆。他们到“新娘”家,边休息边吃些女方家提前准备好的点心,然后男的就陆续开始把嫁妆捆好以方便抬走。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后,嫁妆主要依靠汽车来运输。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淮北农村社会中多是把买来的家具等大件物品直接放到新人未来的住所中,这确实方便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迎接“新娘”就不需要男性了。男性还肩负着放鞭炮的职责,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要放好几次鞭炮,来催促“新娘”要赶紧做好离开娘家的准备了。在淮北农村社会中,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说,也就是说女孩子从出嫁那天开始,就不再是娘家的人了。所以,在这一天“新娘”及其家人都恋恋不舍,都在尽量拖延“离别”的时间。而且,“新娘”如果很着急出发,也被认为不够矜持。所以,来“接亲”的男性就得一遍一遍的放鞭炮催,俗称“催妆炮”。一般来说“催妆炮”放到第三遍的时候,如果“新娘”对婆家没有特别的要求或者不满的话,就要动身出发了。在鞭炮声中,“新娘”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庭。
  “拜堂”。在淮北农村社会的婚礼上,有部分地区已经不再保留“拜堂”的风俗,但是在有些地方依然保留。“拜堂”是在“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的父母坐在“堂屋”正中间接受这对新人的行礼,“拜堂”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来主持。“拜堂”仪式包括三拜: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送亲”。“送亲”是把“新娘”从娘家送到婆家之意。一般由“新娘”的娘家人在“新娘”先到达婆家之后赶到“新郎”家去,这个人通常是“新娘”家庭或者家族中比较有见识、能说会道之人,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娘”娘家的形象。“送亲”的主要任务是到“新郎”家“交代”一些事情,比如:“某某(指‘新娘’)如果有做得不对地方,你们该批评就批评……”。“新郎”家也会有一个人专门陪“送亲”的人说话,比如:“某某(‘新娘’)来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你们家可以放心,我们一定会对她好的”之类的话。双方说完之后,“送亲”者要在“新郎”家吃完午饭,然后去和“新娘”交代一些事情,大概就是以后是人家的人了,该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事情等等,然后回来和各位陪吃饭者告别。
  “闹洞房”。“闹洞房”是淮北汉人社会的婚礼仪式中又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淮北的农村社会中,“闹洞房”要避开娘家来“送亲”的人,也就是“送亲”的人在的话,一般是没人“闹洞房”的,以示对“送亲”的人的尊重。“闹洞房”的人主要是“新郎”的姑表亲、朋友等年轻人。“新郎”、“新娘”在晚上睡觉前要好好检查一下自己被子下面和床下面,因为这些地方经常会被恶作剧的放一些东西。当地还有着“新媳妇三天不分大小和辈分”的传统,也就是在“新郎”、“新娘”结婚的三天中,一般的玩笑都是可以和“新郎”、“新娘”开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婚礼仪式的“阈限阶段”是通过各种仪式来完成的,在这些仪式过程中男女双方处于新旧角色转换的“边缘”状态。通过这些仪式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布了婚礼仪式中男女角色的转变。
  (三)“阈限后”阶段——新的融合
  结婚仪式完成入“洞房”后可以被认为是“阈限”阶段的结束。“新娘”也就正式成为“新郎”家的人了。我们也可以认为“新娘”已经通过了“阈限”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她的身份发生变化,她已经从一个家庭中脱离出来,变成了另一个家庭的成员。她也从一个“姑娘”蜕变成了“媳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她脱离了以前的相对较为单纯的社会角色,她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自然随之改变。
  “阈限后”阶段:结婚当天仪式的完成,“新郎”、“新娘”脱离了婚礼仪式的“阈限”阶段,就进入到了“阈限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娘”在结婚后要“三天回门”,也就是在婚礼后的第三天要回娘家。作者认为“三天回门”的习俗实际上是对“新娘”生理上的一种保护。传统上来说,“新娘”在经历新婚之夜后,要经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所以,“三天回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娘”的一种保护和调养。费孝通也认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婚姻是确定两性关系和个人开始性生活的仪式。” “新娘”一般在娘家要待上十二天或者至少六天,而后,“新郎”要到“新娘”家把她接回来。
  “阈限后”阶段的结束要到过一个新年为止,过完年之后未出正月的日子里,“新郎”家的家族亲戚要再次邀请“新娘”去做客。过完年之后,“新郎”还要带上“新娘”回到娘家走亲串友去拜年,这时,轮到“新娘”家的亲戚邀请“新郎”做客,顾名“新女婿”。过完年后,可以说婚礼仪式的全部阶段就结束了。
  “阈限后”阶段主要是新角色的适应阶段,周围的人对新婚的男女也一般比较照顾,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回到和周围其他人一样的行列。   三、对婚礼仪式的阐释
  (一)新的身份地位的确定
  婚礼仪式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向社会和“熟人圈”宣布婚姻关系的建立,以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可。从此,他们的婚姻关系也因此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受到周围人的“监督”。通过了婚礼仪式的男女双方从“单身男女”的未婚状态进入了已婚状态,“男女双方的性的结合上具有了合法性,两性关系产生的子女具有合法性,将来可能派生出来的新的社会单元(新家庭)也具有合法性。 他们从原来的家庭中脱离了出去,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他们的社会角色、身份和个人义务也与之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履行的不仅仅是女儿和儿子的角色,同时多了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因为淮北农村基本上没有“成年礼”这一事实,婚礼同时起到 “成年礼”的功能。在淮北农村社会中,经历了婚礼之后的男女双方,会随着孩子的诞生,逐渐成为农村社区中的正式成员,他们也就成为周围人眼中的“大人”。庄孔韶在通过对福建农村社会的研究也认为:“父母给儿子婚礼补贴(一部分或大部分)一直是中国乡村长久保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家族主义的亲子关系继续和依赖意义的一个人类学的重要观察点。父子关系的延续的人生过程中,喂养和赡养的交接点,正是在儿子的婚礼这一环节上。”
  (二)加强情感沟通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仪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婚礼仪式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也同样有着加强情感沟通,促进团结的功能。
  对男女双方和各自的家庭来说,儿女婚姻自然是大事,仅凭一家人的力量一般是难以完成整个婚礼的过程,这时候自然需要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来说是由家庭、家族中能力较强者出面安排方方面面的事情。如果说在平时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这种亲戚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时候亲戚之间的情感沟通就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相互帮助使得亲戚的情感得到了加强。同时,婚礼仪式的举行也给亲戚、朋友之间的相聚提供了机会,无疑婚礼仪式本身也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婚礼仪式是一个喜庆、愉快的仪式,它本身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亲戚、朋友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相聚,因此,也更有利于亲戚、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闹洞房”和“新媳妇三天无大小”的习俗也给人们戏谑和放松的机会,这使得“新娘”能够尽快和周围人熟悉起来,能够尽快适应她要面对的这个陌生环境。
  (三)互助功能
  婚礼对于男女双方个人和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男女双方家庭都会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吃“喜酒”。亲戚、朋友一般都会赶到男女双方的家里送上礼金并表示祝贺,这种行为也称“随礼”,“随礼”的多少一般根据当地的风俗传统以及与当事人关系的远近程度。“随礼”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美国著名学者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一书通过对下岬村的“随礼”现象进行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农村社会“随礼”现象不仅有着情感支持的功能,同时还有有着经济保障的功能。他认为: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之间礼物的交换有助于社会网络的维护,而这种社会网络的维护对当地人们无论是在情感支持、经济支持,还是社会保障方面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淮北农村汉人社会中,“随礼”是亲戚、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随礼”同样具有情感支持的功能。在另一层含义上他们也表达了对“新娘”和“新郎”新组成家庭经济上的支持,尽管这部分钱不一定能到他们手中。一般来说“随礼”是要“还礼”的,否则是要遭到别人不好的评价。所以,一般来说,谁拿了“随礼”的礼金,谁就应该相应的去“还礼”。
  “婚礼”同时也是潜规则容易出现的地方。淮北的一个县里的乡镇领导的儿子结婚,尽管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给亲戚、朋友发出邀请,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不请自到,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是趁机还“人情债”的。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谋取了一定的利益,直接送礼无疑有受贿的嫌疑,但是,搭上这种传统“随礼”习俗的便车,看上去就变得“理所当然”。所以,“婚礼”仪式就成了潜规则的隐藏地之一了。
  人们的生活在继续着,婚礼仪式在继续着。正是通过这些仪式,淮北汉人社会在不断完成“新陈代谢”,淮北农村社会的婚礼仪式文化也因此传承着。
  参考文献:
  [1]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
  [2]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3]庄孔韶. 银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
  [4]邱泽奇. 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5]王丽娟.东北农村婚礼仪式的象征意义[J].南宁: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4):187-188.
  [6]维克多·特纳.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建波,柳博赟.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7]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8]Bobby Alexander.Ritual and Current Studies of Ritual: Overview[M]. In Stephen D.Glazier(ed):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 Handbook,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1997
  作者简介:
  曹媞(1976.06~ ),女,安徽颍上人,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人社会研究、养老问题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改革完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以提高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国有银行;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2-0034-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强弱对支撑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非常重要。在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变革背景下,全面有效地改革、完善金融经营体制,对我国金融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大有不同.在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作为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选取100例患儿来完成本次的研
在中国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劳教制度戛然而止,使得与劳教制度同生的劳教部门也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更好地对原劳教场所和工作人员进行角色与职能的转换,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很多时候英语和语文是相通的,对学生来说,要想真正掌握好这种语言类的学科,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在中考英语的试卷中,阅读理解分数所占比例是所有类型题目中所
[摘要] 文章分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2-0036-02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改制的国有
5月23日上午,重庆中天大酒店会议室,惨烈悲壮的抗日故事、激越高亢的歌声、情真意切的诗朗诵,将渝台两地的感情融汇在一起。当天,由重庆市台办主办的“寻找抗日足迹、共谋和平发
目的: 研究在肛肠科的护理过程中,开展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114例肛肠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采用正常普通
接种疫苗能较好地控制传染病,是利用人工免疫效应器或免疫注射进入人体,使机体通过人工免疫和人工免疫的方法自动获得某些传染病预防的目的.预防接种属于医疗行为,这是为疾病
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