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画笔下的牛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爱画牛的非李可染莫属。李可染一生谨慎、小心,大胆全用在画画上,一生辛勤的艺术劳动,实在、纯朴、倔强,如同笔下的牛。
  李可染开始画牛,是在抗战中的重庆。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可染追随郭沫若转入文化工作委员会,居住在重庆金刚坡下。他的小屋隔壁就是牛棚,晚上他伏案读书作画,大青牛喘气、吃草、蹭痒、啃蹄的各种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他索性以这位“邻居”做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
  画牛,一方面是田园寄兴,化解时代高压和个人困境所帶来的苦闷。李可染有着童心未泯的一面。在早期代表作《牧牛图》中,李可染就像和画中人物、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大孩子。两个小牧童全神贯注地斗蟋蟀,忘了拴着的老水牛;老水牛扭动身躯,甩动大头,似乎发出“哞哞”叫声。同时,牛的坚韧、强犟又是提振、激扬民族气魄的艺术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任教中央美院。
  李可染在山水画探索中获得的经验,也融入“牧牛图”这一老题材中。在1964年的《归牧图》中,夕阳西下、霞光返照,牧童与牛置身于瑰丽的天空与丛林中,充满诗情画意。
  1979年,李可染为画室起名“师牛堂”。在这一年所作的《渡牛图》上,他写下了那段著名的“牛颂”:“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晚年的李可染,画了很多牛。春雨漾漾、秋风红雨、冰雪时节,他笔下的牧童与牛走过四季,表现出山水画大家纵放自如的高明。1989年,李可染应物理学家李政道之邀,创作了一幅《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以两只牯牛猛烈相抵的画面表现重离子碰撞的科学奇观。那两只牛,以蹄撑地,四角相抵,牛尾扬起,斗得难解难分——这是老画家最后的艺术激情,这一年岁末,李可染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家中,享年82岁。
  2007年,李可染诞辰百年之际,这幅二牛相抵的图像,化为三维的青铜雕塑,矗立在清华大学科技园,以此“彰巨擘之泽润,嘉创新之勋业,励群英之勤恪”——在人们心中,这两只牛已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永恒象征。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若是不加以引导,学生在纷乱复杂的文化信息中容易迷失方向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
期刊
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鼓励语文教育将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到重要地位,鼓励小学生积极了解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国学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 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 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 , 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 运用多种策略 , 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 ,
期刊
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团队协作,由一个团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团队协作中,教师自然地充当了指导者角色,学生学习的 个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习效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看窑口开窑既是一件神圣与虔诚的事,又是一件心情复杂的事。窑门一打开,若是成品率高,窑变瑰丽,则皆大欢喜,反之则皆郁闷不已。因此,一直以来,钧瓷窑口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持续提升。当前,小学语文质量持续提升,教学题材多变,培养小学 生的朗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练就
在新课改不断地推进下,高中语文也体现出了其作用与价值。然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教学。随着逐渐深入的教学改革, 同样也给高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阅读教
“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推广信息化教育时用得比较多的口号。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扩张,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殊不知,在全面以计算机
期刊
读与说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表现形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 生进一步阅读。文章主要从读前练说、读中练说、读后练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