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波兰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其中也包括轻武器行业,波兰的轻武器之路是从仿制开始的,从大名鼎鼎的AK47/AKS47开始。再到后来的AKM/AKMS。而本文介绍的钽式系列步枪与以往武器不同的是在仿苏武器中,融入了最多的原创设计——
钽式前身——具有3发点射控制机构的Wz.80
当年,美军装备的M16 5.56mm突击步枪通过越南战争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重视,与此同时,苏联于197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另一种小口径武器——5.45mm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和RPK-74轻机枪。受此影响,波兰及其他华约国家也纷纷趋向于小口径单兵武器系统。当波兰当局得知要获得AK74突击步枪的生产许可证需支付高额费用时,便下定决心在苏联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波兰的轻武器设计师们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花同样的时间,研制出与AK74相似但实质却不相同的突击步枪。
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完全从头开始,早在1973年,华沙军事科技大学(Warsaw’s Military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设计小组便研究出一种提高弹道性能的新型中间威力枪弹——7×41mm步枪弹。这种枪弹弹道低伸,在300m距离上的弹道高约240mm,枪口初速达到770m/s,当使用7.68g钢心弹射击时,其枪口动能可达2 200焦耳。1976年,位于波兰中部城市拉多姆市第11工厂的OBR研发中心受命为该弹研制一种模块化武器系统,该项目代号为“Lantan”。在设想中,这种模块化武器系统以一个通用机匣为中心,通过安装不同的枪管、弹匣供弹模块、弹链供弹模块和枪托,可分别变换成伞兵型卡宾枪、突击步枪、精确射击步枪(狙击步枪)、轻机枪、坦克机枪和班用机枪(后两者采用弹链供弹)。但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遭受失败,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在于,苏联反对华约成员国使用7mm枪弹。结果波兰仅仅造出2支原型枪和12 000发枪弹就停止了这个项目。
当“Lantan”项目宣告失败后,1970年底,波兰人厄尔利在AKM步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带有3发点射功能的同口径步枪,经试验后发现其射击精度比原来的AKM步枪还有提高,这款步枪被命名为Wz.80。AK系步枪的典型特征是机匣右侧的保险/快慢机柄有3个位置;保险、单发、连发。而Wz.80将保险柄和快慢机柄分开设置,保险柄位于机匣右侧,有2个位置:上为保险,下为发射,快慢机柄位于机匣左侧、靠近握把的位置处,有3个位置:3发点射、连发、单发。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波兰军队并没有装备此枪,但该枪的一些设计为后来武器的研发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后来,波兰看到其他华约国家如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被迫支付昂贵的AK74生产许可费用时,依然决定自行设计新型步枪[代号为“Tantal(钽)”]和弹药[代号“Cez(铯)”]。需要说明的是,在1970年代,波兰轻武器项目都采用化学元素名称,主要是金属,如Wanad(钒)、Cez(铯)、Beryl(铍),而Onyks则是矿石“缟玛瑙”的意思。
钽式的第一个型号——wz.81
1980年春,OBR研发中心开展钽式步枪的初步研发。研制中,波兰没有在5.45mm口径的AK74上做文章,而希望这款新步枪与波兰军队装备的AKM7.62mm步枪有更大的零件通用性,同时也希望能沿用Wz.80的3发点射控制机构。他们在AKM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新枪,其延长了抛壳窗长度,重新设计了机械瞄具、导气管和上护手;通过加装枪口适配器,使该枪能发射枪榴弹,在导气箍前面可安装两脚架。此外,将枪托改为杆状,抵肩处向下折弯并呈三角形,同时把原本向下翻折的枪托改为向右侧折叠。
1981年,该枪被定型为“kbk Wz.81”,意思是“M1981卡宾枪”,虽然在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像这种长度的突击步枪通常属于标准型步枪,但按照波兰军队的叫法,所有发射中间型威力步枪弹或小口径步枪弹的步枪,不管用多长的枪管都叫“卡宾枪”。
最初,Wz.81使用螺钉来装配,而“不使用专门工具就能进行野战分解”的理念在当时已是很盛行了,Wz.81的这点设计对士兵来说很不“友好”,于是不久之后,Wz.81就把螺钉改为销子。
Wz.81的另一项原创设计,是把AK系步枪的固定式导气管改为活动部件,楔在导气室和表尺座之间,然后用塑料上护手盖固定。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在不拆卸上护手时就能直接拆卸下护手,以便在野战条件下安装下挂式40mm榴弹发射器。但许多人认为,为了一个班只配备一件的配件,就把步枪设计复杂化,不便于步枪整体的野战分解和组装,得不偿失。
1981年因政治和社会动荡,工人罢工,波兰进入全国戒严状态。拉多姆第11厂也受到罢工影响,导致拖延了新式步枪的研制进度。
研制步枪的同时,5.45mm新枪弹的“铯”项目也在进行,位于斯卡日斯科一卡缅纳市的第21弹药厂(又称为ZM梅什科工厂)终于在1983年研制出5.45×39mm枪弹,且第一批试验用弹的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从苏联购买5.45mm步枪弹的生产许可。于是,波兰国防部认为配套的新式步枪应该尽快装备部队了。
1986年,第一批Wz.81被送交军方进行试验,但彻底失败了。有关这次试验的结果目前仍未解密,但有几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例如Wz.81与波军安装AKMS的车载枪架不兼容,若换装Wz.81,就要更换全部枪架;另一个问题是弹匣,Wz.81与AKM的弹匣座尺寸相同,因此很容易装错弹匣,比如把装了7.62mm弹的AKM弹匣插到Wz.81上。
于是,对枪机框、枪机和弹匣作了重新设计。1988年3~6月期间,改进后的两批新样枪被送到部队进行试验,这两批样枪使用了AK74的橙色塑料弹匣和木制护手。新式样枪发射波兰生产的PS普通弹和苏联生产的7N6曳光弹。第一支样枪发射了15 000多发。其他样枪则超过20 000发,这表明该步枪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远远超过原定的10 000发寿命的目标。另外在发射350g训练用枪榴弹时,初速为53m/s,有效射程2 1 0m,比设想的250m有效射程稍近。发射质量为500g的枪榴弹时初速为46m/s,有效射程180m。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射枪榴弹时出现机匣盖跳开等问题。
另外,早期生产的Wz.81还有一种夜战型。由于传统的AK系步枪的机匣盖不能直接安装光学瞄具,所以Wz.81步枪和传统AK系步枪一样在机匣左侧
钽式前身——具有3发点射控制机构的Wz.80
当年,美军装备的M16 5.56mm突击步枪通过越南战争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重视,与此同时,苏联于197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另一种小口径武器——5.45mm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和RPK-74轻机枪。受此影响,波兰及其他华约国家也纷纷趋向于小口径单兵武器系统。当波兰当局得知要获得AK74突击步枪的生产许可证需支付高额费用时,便下定决心在苏联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波兰的轻武器设计师们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花同样的时间,研制出与AK74相似但实质却不相同的突击步枪。
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完全从头开始,早在1973年,华沙军事科技大学(Warsaw’s Military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设计小组便研究出一种提高弹道性能的新型中间威力枪弹——7×41mm步枪弹。这种枪弹弹道低伸,在300m距离上的弹道高约240mm,枪口初速达到770m/s,当使用7.68g钢心弹射击时,其枪口动能可达2 200焦耳。1976年,位于波兰中部城市拉多姆市第11工厂的OBR研发中心受命为该弹研制一种模块化武器系统,该项目代号为“Lantan”。在设想中,这种模块化武器系统以一个通用机匣为中心,通过安装不同的枪管、弹匣供弹模块、弹链供弹模块和枪托,可分别变换成伞兵型卡宾枪、突击步枪、精确射击步枪(狙击步枪)、轻机枪、坦克机枪和班用机枪(后两者采用弹链供弹)。但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遭受失败,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在于,苏联反对华约成员国使用7mm枪弹。结果波兰仅仅造出2支原型枪和12 000发枪弹就停止了这个项目。
当“Lantan”项目宣告失败后,1970年底,波兰人厄尔利在AKM步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带有3发点射功能的同口径步枪,经试验后发现其射击精度比原来的AKM步枪还有提高,这款步枪被命名为Wz.80。AK系步枪的典型特征是机匣右侧的保险/快慢机柄有3个位置;保险、单发、连发。而Wz.80将保险柄和快慢机柄分开设置,保险柄位于机匣右侧,有2个位置:上为保险,下为发射,快慢机柄位于机匣左侧、靠近握把的位置处,有3个位置:3发点射、连发、单发。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波兰军队并没有装备此枪,但该枪的一些设计为后来武器的研发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后来,波兰看到其他华约国家如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被迫支付昂贵的AK74生产许可费用时,依然决定自行设计新型步枪[代号为“Tantal(钽)”]和弹药[代号“Cez(铯)”]。需要说明的是,在1970年代,波兰轻武器项目都采用化学元素名称,主要是金属,如Wanad(钒)、Cez(铯)、Beryl(铍),而Onyks则是矿石“缟玛瑙”的意思。
钽式的第一个型号——wz.81
1980年春,OBR研发中心开展钽式步枪的初步研发。研制中,波兰没有在5.45mm口径的AK74上做文章,而希望这款新步枪与波兰军队装备的AKM7.62mm步枪有更大的零件通用性,同时也希望能沿用Wz.80的3发点射控制机构。他们在AKM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新枪,其延长了抛壳窗长度,重新设计了机械瞄具、导气管和上护手;通过加装枪口适配器,使该枪能发射枪榴弹,在导气箍前面可安装两脚架。此外,将枪托改为杆状,抵肩处向下折弯并呈三角形,同时把原本向下翻折的枪托改为向右侧折叠。
1981年,该枪被定型为“kbk Wz.81”,意思是“M1981卡宾枪”,虽然在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像这种长度的突击步枪通常属于标准型步枪,但按照波兰军队的叫法,所有发射中间型威力步枪弹或小口径步枪弹的步枪,不管用多长的枪管都叫“卡宾枪”。
最初,Wz.81使用螺钉来装配,而“不使用专门工具就能进行野战分解”的理念在当时已是很盛行了,Wz.81的这点设计对士兵来说很不“友好”,于是不久之后,Wz.81就把螺钉改为销子。
Wz.81的另一项原创设计,是把AK系步枪的固定式导气管改为活动部件,楔在导气室和表尺座之间,然后用塑料上护手盖固定。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在不拆卸上护手时就能直接拆卸下护手,以便在野战条件下安装下挂式40mm榴弹发射器。但许多人认为,为了一个班只配备一件的配件,就把步枪设计复杂化,不便于步枪整体的野战分解和组装,得不偿失。
1981年因政治和社会动荡,工人罢工,波兰进入全国戒严状态。拉多姆第11厂也受到罢工影响,导致拖延了新式步枪的研制进度。
研制步枪的同时,5.45mm新枪弹的“铯”项目也在进行,位于斯卡日斯科一卡缅纳市的第21弹药厂(又称为ZM梅什科工厂)终于在1983年研制出5.45×39mm枪弹,且第一批试验用弹的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从苏联购买5.45mm步枪弹的生产许可。于是,波兰国防部认为配套的新式步枪应该尽快装备部队了。
1986年,第一批Wz.81被送交军方进行试验,但彻底失败了。有关这次试验的结果目前仍未解密,但有几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例如Wz.81与波军安装AKMS的车载枪架不兼容,若换装Wz.81,就要更换全部枪架;另一个问题是弹匣,Wz.81与AKM的弹匣座尺寸相同,因此很容易装错弹匣,比如把装了7.62mm弹的AKM弹匣插到Wz.81上。

于是,对枪机框、枪机和弹匣作了重新设计。1988年3~6月期间,改进后的两批新样枪被送到部队进行试验,这两批样枪使用了AK74的橙色塑料弹匣和木制护手。新式样枪发射波兰生产的PS普通弹和苏联生产的7N6曳光弹。第一支样枪发射了15 000多发。其他样枪则超过20 000发,这表明该步枪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远远超过原定的10 000发寿命的目标。另外在发射350g训练用枪榴弹时,初速为53m/s,有效射程2 1 0m,比设想的250m有效射程稍近。发射质量为500g的枪榴弹时初速为46m/s,有效射程180m。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射枪榴弹时出现机匣盖跳开等问题。
另外,早期生产的Wz.81还有一种夜战型。由于传统的AK系步枪的机匣盖不能直接安装光学瞄具,所以Wz.81步枪和传统AK系步枪一样在机匣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