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文化的绿洲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漠揭示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如果沙漠可以抽象化,那它就是死亡的象征:沉默而荒凉。
  但正如苏菲派一首诗歌所写的那样:沙漠是真正的宝藏。
  它為画家、摄影师、文学家、探险家,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
其他文献
有一个男孩,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让我做别的事情?”  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渠道。”  于是,小男孩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他,拿起铁锹来十分吃力,一天下来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又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就怎么也熬不住了。  小男孩重新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个男孩一直记着挖水
母亲老了。  今年八十有五的她,确实老了。  在日复一日的朝朝暮暮中,母亲显得有些心烦意乱。她终日只能在她的世界里感叹岁月。  她的世界,当然就是母亲的老屋,这座年深月久的院子,这院子面对着的小路,还有小路连接着的山山水水。再有呢,就是岁月了,依旧随小溪流淌,与昼夜轮回。  院子里,漠然躺着那把油光锃亮的木椅。那上面,寂然踡缩着一个老态龙钟的生命。  “我梦见父亲了,他一辈子很苦。”一次,母亲对我
“烤烟卖了1.9万元,玄参收入1万余元,加上生猪等其他项目,比2004年增收5000多元。”2005年11月11日上午,正在帮邻居建房的南川市德隆乡茶树村村民吴小华乐呵呵地给笔者算起收入账来。吴小华说,他家的烤烟种了四五年,由于面积小,管理差,一直没有增加收入,2005年,驻村干部周超和李云领着技术人员经常往他家里跑,比他自己还着急。  驻村干部之所以对农民增收着急,是因为农民腰包里的票子,直接牵
世上如果没有蝙蝠的话,吸血鬼会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1897年)是现代吸血鬼文学的经典,书中的描述让蝙蝠和吸血鬼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吸血鬼伯爵德古拉有着“锋利、洁白的牙齿,尖尖的耳朵,高耸的鼻孔”,伯爵身穿的斗篷“像宽大的翅膀一样散布在身体的周围”,简直就是蝙蝠的化身。书中这个吸血鬼也确实可以化身为蝙蝠,在“露西·韦斯滕拉的窗户上扑腾翅膀”,俯瞰伦菲尔德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职学生的合法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现状和中职学生合法权益受侵的原因,提出维护中职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 受教育权利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18  中职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一家注册资金仅有50万元,连固定办公场所都不存在的企业,为何能在一起政府采购医疗器械项目中获得一份500多万元大单?  一家中标1550万元大单的公司,在纪委介入调查后,为何连500万元尾款都顾不上要,就匆匆申请注销?  这两件离奇的案例,均发生在我市的政府采购活动中。这两家神秘公司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政府采购,离阳光有多远?    “阳光交易”凸现阴影    我市早已推行的政府集中采购,在国际上
“合作社是咱们的家呀,走遍山村合作忙,父老乡亲来携手,合作道路多宽广,富裕和谐是目标,乡村充满新希望……”前年6月30日上午,重庆綦江县石角镇丰岩村一农家院坝,传来一阵歌声。虽然调子有些不合,唱得也不整齐,但歌声充满激情。在《合作社是咱们的家》的社歌声中,这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助合作经济组织——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破壳而出。     “歪”种子、高价格……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单打独斗
去年岁末召开的直辖以来首次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市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揭开了我市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十大文化产业的面纱——  广播影视业: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传媒集团  现状: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3%和95.7%,有线电视用户为400.9万户。  目标:以重庆广电集团?穴总台?雪为龙头,整合全市广电资源。力争到2010年,重庆广电集团?穴总台?雪自
重庆经济连续13个季度保持11%以上增速    记者4月18日获悉,我市今年一季度经济继续保持了高位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1.73亿元,增长11.8%,连续13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速。  (《重庆日报》4月19日消息 记者 郭晓静)    北碚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4月19日记者获悉,国家环保总局命名北碚区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北碚继渝北之后成为我市第二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环保模
今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万州长江大桥,一位7旬老人,腰系绳索,手脚并用,缓缓地从拱底爬向拱顶,不时从腰间取出一个黑色小本子,记录着……桥下,一群仰着头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  老人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桥梁专家顾安邦。与往常所不同的是,那天,他攀在高高的桥梁上,极目远眺,心中激荡着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从他去年在北京领回桥梁界最具影响力大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