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奇特的汉代釭灯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词作《鹧鸪天》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对于其中的“”字,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著名的《康熙字典》解释说,“”不是灯,是诗人的误用。但事实上,灯是汉代创制的一种有中空导烟管的新灯型。它以精美的铸造工艺,科学的构造设计,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展现了汉代灯具发展的杰出成就。最初的“”指的是车辆的构件和建筑上的饰件。到了汉代,工匠结合“”的实用和装饰功能,在以往灯具的基础上,给灯装上了弯形的中空导烟管,如同车,这样造型的灯就被定名为灯。下面,笔者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我国现已出土的釭灯进行浅显的概述,以期对其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灯形制
  迄今已发现的11件灯皆为汉代墓葬出土,笔者根据造型的不同,将它们分为:类物型、人俑型、动物型三类灯。
  类物型灯有两件,分别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收藏的1件双管鼎行灯和满城汉墓一号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1件炉型灯(图1)。人俑型灯有1件,即满城汉墓二号刘胜妻窦绾墓出土蜚声中外的长信宫灯。动物型灯为数最多,共8件,又可分为雁鱼型、牛型、凤型三种。雁鱼型灯3件,分别为山西朔县西汉墓出土1件,山西襄汾西汉墓及陕西神木汉墓各出土1件。牛型灯也有3件,分别是长沙北门桂花园西汉墓出土1件(图2),江苏雎宁刘楼东汉墓和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二号墓东汉墓各出土1件(图3)。凤灯2件皆出土于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中。
  这些灯虽然在外形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使用功能上有着一致的共同点。它们的灯体上安有圆形灯盘座,带手柄的圆形灯盘置于灯盘座上并可转动改变照明方向。将膏脂溶入可转动的灯盘里并设置灯芯,便可点燃照明。灯罩屏板为两片弧形翳板嵌插在灯盘凹槽上,可以随意开合,改变开口大小,用以调节照明亮度。灯罩上部为覆钵状,顶部中央有导烟管并与灯体相通。灯体为带空腔的容器,有的内部可盛清水,导烟管将灯罩里烟气中的灰炱导入灯体或溶于水中,从而净化空气。
  
  二、灯特点
  晋代的夏侯湛在《灯赋》中称灯,“取光藏烟,致巧金铜”,“融素膏于回(盘),发辉于绮窗”,简明地概括了灯的特点和功能。下面,笔者从燃料、造型、审美特征三方面,简要分析灯具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
  1. 科学性
  从考古资料和出土实物看,汉代之前的灯具燃料多为油脂燃料,动物油以牛油居多。植物油则多用麻籽油、白苏籽油、乌桕籽油等。例如满城汉墓一号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卮灯中的残留物,经检验属动物油脂,应为点灯用的灯油。动植物油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灰,并伴有腥臭气味。再加上汉代之前的灯具多为整体铸造,不设灯罩,油脂和灯心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油脂沿着灯心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流挥发,从而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
  灯是一种设有烟道的灯具,灯火燃烧时的烟气和烟灰,可沿着烟道排出或存储到体内,避免了点灯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防止环境污染是汉代灯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我国是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2. 合理性
  首先,灯的高度适宜。我国至两汉时期,人们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屏风、灯具等都比较低矮。1973年战国中山国王陵中出土的屏风只有1.1米高,四龙四凤方案高仅36.2厘米。另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也只有12~18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照明功能,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适合人的视觉空间。目前已出土的灯高度一般都在20~60厘米,精致的灯座上设有灯罩,灯光从一侧照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
  其次,在挡风调光方面,灯设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与照射角度,可见,当时人们就已注意到控制照度的问题。灯的烟道,还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此外,灯的灯体还采用了分铸套合组装的构造,便于拆洗和携带。
  3. 艺术性
  这些灯器形写实生动,装饰富丽,纹饰繁多。纵观灯外形:长信宫灯,朴素典雅的宫女,安详雍雅、朴实无华,蕴含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雁、鱼、牛、凤等形象的灯,则被人们寄予了太平盛世、繁荣昌盛、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灯纹饰有卷云纹、流云纹、三角云纹、鳞纹、夔龙纹等,灵巧优美,生动活泼。装饰手法则采用了当时铜器上比较普遍运用的错银、鎏金、漆彩绘、透雕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青铜技艺。艺术的构思不仅使灯的造型充满亲切感,而且使灯与人们视觉空间的统一,达到了与居住环境的和谐。
  融合各种美好物象的灯,灵巧生动,集科学、实用、艺术和历史价值于一体,可谓是“乃珠珍宝器,奇像妙工”,形象地展示着中华古灯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灯经典介绍
  1. 长信宫铜灯(图4),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二号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此灯通高48厘米,外表鎏金。外形是一宫女跪地持灯,宫女左手持灯盘而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灯盘铸有短柄并且转动,中心设有灯钎,边缘有凹槽一周,有两片弧形挡板嵌于凹槽中,可以自由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的体内中空,灯火燃烧时产生的烟灰会沿着宫女的右袖进入到宫女的体内,室内即免受烟灰的污染。这件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盘等六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能拆卸,便于清理宫女体内的烟灰。宫女体内不贮水,但灯体底部有大孔,可以弥补作为单管烟灯空气环流不好的缺陷,对气压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长信宫铜灯造型生动,用极其简单的线条,将朴素典雅的宫女形象,附着在富丽豪华的鎏金铜灯上,显得金光灿灿,和谐而统一。宫女神态悠然,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捷流畅。在灯火的映照下,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此外,长信宫灯还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这件灯的灯座、灯盘、弧形挡板、宫女右臂及衣角等处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等铭文九处,共65字,记载了这盏灯的来历。据考证最初该灯属于阳信夷侯刘揭家,后因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长信宫是当时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地方,窦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汉代盛行姻亲,窦太后可能跟中山王后窦绾有着亲缘关系,因此这盏灯很可能是窦太后送给窦绾的,并在窦绾死后随葬入墓,两千年后我们得以见到这件无价之宝。
  2. 彩绘雁鱼铜灯(图5),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5年山西朔县照十八庄汉墓出土。此灯长34.5厘米,高53厘米,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首颈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背部开口,接一带柄灯盘。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上部插入鱼腹的开口,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这件雁鱼灯的灯盘、灯罩可以随意转动开合,以调节光照和挡风。雁腹内可装水,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用来吸纳烟尘保持室内清洁,各部分也可拆卸清洗。此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绿彩,并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灯体上遍施黑、白、红、绿彩色纹饰,令人观之心动。实用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件公认的艺术珍品。
  3. 错银铜牛灯(图6、图7),现藏于南京博物院。1980年扬州邗江甘泉双山东汉广陵王墓出土。整件灯长36.4厘米,通高46厘米,造型是一头站立着的温顺驯服的黄牛形象,两角上翘,双耳竖起,低首,一嘴微张面部略显憨态,下有四个蹄状矮足。牛背负灯盏,盏上有两片可以转动的瓦状灯罩,罩面有菱形格状镂孔和小环,罩上有穹顶形盖。罩顶有弯管通向牛头顶心,将烟灰收集到牛的腹腔内,且牛通体错银纹饰。造型雄浑厚重。角翘首低、挺胸提臀,使得整个牛的形象呈优美的S形,静中有动,寓动于静,产生和谐的韵律美。牛与灯体体积的对比、虹管的曲直、屏板的开合、三维空间的虚实,产生了具有节奏的变化和统一,动感、韵味十足。
  4. 凤形灯(图8),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1970年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晚期木椁墓出土。有雌雄两件,大小器形完全相同。灯高33厘米,长42厘米,凤鸟背部有一圆孔,放置一带柄的灯盘,与灯罩相对。凤鸟头顶花冠,伸颈回首,嘴衔喇叭型灯罩,上装饰有一只瑞兽。凤尾下垂及地,恰与并立的双足保持了器物的平衡。凤的颈部做两套管衔接,可以拆卸清洗。灯罩与颈部及身腔相通,可容纳灯烟,保持室内清洁。凤通体细刻羽毛,制作精巧,造型庄重美观。
  
  四、消失原因推测
  据记载,直到十五世纪,西方国家才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十八世纪时,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而于公元一、二世纪出现的中国汉代灯,在世界灯具史上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
  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展示古代中国人环保意识、科学构造的灯型却渐渐消失了。从文献中记载看,灯在南北朝时还是仍为人们熟知的,经常在诗文中被提到,唐代时可能还曾使用。但到了宋代,灯就不怎么为人所了解了,只是文学作品中偶尔还会用到,被冠以“金”、“兰”的美名。
  关于灯消失的原因,笔者根据考古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源于两点:
  其一,灯具燃料的改变。汉代末年灯具的燃料由油脂燃料转为使用蜡,长沙杨家大山和沙湖桥汉墓均在铜灯内发现残蜡,东汉晚期广州汉墓发现蜡台,说明细长柱状的蜡烛这时已进入到照明用品的行列中了。到了晋代蜡烛普及开来,晋代范坚所作《蜡灯赋》中记载:“尔乃旋闲房,升玉榻。列华盘,铄凝蜡。浮炷其始燃,秘闱于是乃阖。旁映文楹,仰晖丹桷,赫如烛龙吐辉,烂若翳阳复旭。”(《艺文类聚》卷八十)蜡烛燃烧时没有油脂燃料产生的气味和烟灰的弊端,正是由于蜡烛的普及,没有必要再使用带烟道的灯了,灯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二,使用阶层和制造阶层的转变。汉代经济发达,统治阶级安于享乐,生活奢华。上文提到的已出土的灯无一不是出自汉代的诸侯王、达官或地方豪强等社会上层的墓葬中。由此可见,造型精美、工艺卓绝的灯在汉代大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应是比较流行的。但到了汉代末年,连年战乱,史书记载当时又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樊准传》:“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社会经济崩溃,民生凋敝,《顺帝纪》载:“连年灾潦……瞻恤穷匮,而百姓犹有弃业,流亡不绝。”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生活无从顾及,又何谈制作精美绝伦的灯。正是因为灯制造都没了基础,也就不再被社会上层沿袭使用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一代代王侯将相早已灰飞湮灭,而无名劳动者创造的艺术品却得到了永恒。灯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世人所瞩目,不愧为世界灯具中的精品佳作,永远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我听到车子驶过园子栏栅前面。有时我从树叶中轻微晃动的空隙里看看,看看在这炎热的夏天,马车的轮辐和辕杆是怎样嘎嘎作响的。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这可是缺德。
根据企业创新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本文分别探讨了企业创新所需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特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信息服务的体系、提供模式以及信息服务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Accordi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把语文课堂教学上得有滋有味,因此,本文就着重分析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上出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
“不管你现在认不认识莫言,但我相信明年中高考你可能就会记住他。”这是记者最近在武汉部分中学校园里听到的一句话。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
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五月十五日在广州开幕,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城市、重要工业城市、各大型企业的正式代表三百五十人。中央领导
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本文从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教师讲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读的有效性和练的有效性
你知道,持续4年半,葬送了两千万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吗?战争的直接起因,竟然落在了塞尔维亚的3名中学生身上。  查布林诺维奇、格拉贝茨和普林西波,是塞尔维亚的3名中学生。自从奥匈帝国吞并了他们的国土波斯尼亚之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便是如何收复失地。“如果暂时收复不了,那至少也要找一个奥地利官员,杀掉他,解解恨。”他们这样打算。  机会很快就来了。1914年春天,当听说匈奥帝国皇储弗兰兹·
提起数学习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会感到陌生,学生从步入一年级开始,在数学的学习中都一直在和数学习题打交道。这是因为“数学教育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为了响应自己在纽约市的首个住宅建筑项目的流动造型,扎哈·哈迪德在“高线公园”设计的一个名为“allonge”的装置也有着雕塑般的形态。该临时庇护装置位于切尔西西部的曼哈
学生虽已在三年级(苏教版)初步感知到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例如电风扇扇叶、车轮、拧水龙头、旋转门等,但这些旋转现象里,有的旋转点在物体的重心,有的旋转点则不然,要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