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有”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完成后,江苏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苏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广大农村中小学在校园、校舍和部分教育教学设备等方面能够满足基本教学、生活的需要,但是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艺术教育器材等设施、设备严重不足,部分学校无法开齐开足教育部课程设置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时.无法进行理化生各科教材规定的演示或分组实验,无法按照体育、艺术课程标准或教材规定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极少。2005年初,我们组织专门力量,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对苏北五市共921所农村初中学校的体育和艺术教育场地器材状况、课程开设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发现苏北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缺口巨大,问题严重。有标准田径场的学校只占8.5%,有小运动场的学校为67.6%,而且体育场地的质量、质地差,多以煤渣和泥土场地为主;在体育器材方面,98.7%的学校达不到中小学生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的一半,只有1.3%的学校合格或基本合格。从体育课程开设情况看,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每周能开足3节体育课的学校仅有35所,占全部调研学校的3.8%,表明苏北农村初中体育课的开设情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再从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的调研情况看,苏北五市平均只有80%的学校配备了美术专用教室,常配的6种美术教学设备,只占义务教育艺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配置的15%;仅有55%的学校配备了音乐专用教室,常配的11种音乐教学设备,只占配备目录标准配置的37%。即使是已经配备的设施和器材,离标准配置在数量上仍有很大的缺口。在艺术类课程开设方面,苏北五市农村初中艺术教育均未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课率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初一、初二尚能开设,初三开课的就很少,个别学校甚至基本不开。在苏北某市的169所农村初中调研时,发现“乐器一件也没有的占了相当一部分,音乐课实际上难以开设”。上述调研情况表明,农村初中的体育、艺术器材以及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与全省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省教育厅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实验设备、体育、艺术教育器材、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使全省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达到配备的基本标准。
全文查看链接
俭节约的精神,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教室、体育场地、有关橱柜和实验台等能改造的不要新建,能修缮的不要购新;原有设备、器材等,凡能使用的要继续使用,需配备的器材能自制的尽量自制,力戒贪大求全、不切实际.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五是省、市、县共同承担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对经济薄弱地区省里给予重点帮扶,需要配备的实验室设备仪器、图书和体育艺术教育器材.省里承担四分之三的全责配备任务,各有关市、县承担四分之一的任务。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