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家庭的重视,特别随着近几年“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几档电视节目的热播,再度掀起广大家庭让孩子从小读书、读经典的热情。0-6岁婴幼儿,是人生成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一旦有了爱阅读的兴趣,在幼小心灵埋下一颗爱阅读的种子,可为孩子后续长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在选择亲子读本、亲子共读方面缺乏科学性,或急功近利,希望马上看到成效,反而导致孩子厌倦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负担。本文旨在通过对早期阅读特点的分析及剖析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亲子早期阅读的策略,从而做到更好地认识孩子,掌握亲子阅读的技巧,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让阅读成就精彩人生。
【关键词】家庭教育;早期亲子共读;策略
一、早期阅读特点及分析
0-6岁的早期阅读是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内容的过程。用图片来叙述的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讲道理,从读图开始读故事,能够直抵孩子的心灵。该阶段幼儿的阅读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是增进亲子情感、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的活动。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以读书为主。阅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是人类获取知识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打造一个发动机!亲子陪伴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丰富孩子想象力、促进亲子交流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陶森博士在《怎样做父母》一书中指出,爱书和爱读书的基础是在生命的头五年内奠定的。由此可见,在人生的开端,开展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亲子共读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家长可借助生动的画面、温暖的语言向孩子传递有关亲情与爱的概念。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享受画面与文学语言带来的双重熏陶,而且能无负担、游戏化的整体认读反复出现的汉字,从而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孩子与家长是共同受益、共同成长的。
三、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存在的问题
家长认识到亲子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读本选择、亲子共读方面缺乏科学知识。家长普遍对早期阅读中的“想象力”“幽默感”“美感”三种重要的价值取向重视不够;家长对幼儿阅读的文本缺乏认同感,不能理解一些读本,难于挖掘读本的价值;家长选择绘本时会主观意识更多地偏向于从智力开发的需要出发,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四、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的策略
分析了早期亲子共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广大家长也清楚早期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家庭缺乏正确且科学的指导,亲子早期共读或留于形式、或急功近利,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下面笔者基于早期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结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总结,梳理出以下策略。
(一)家長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
爱阅读的孩子,必定有一位爱读书的爸爸或者妈妈,家长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你自己读书吗?”“阅读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吗?”“能常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吗?”。《朗读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可见在早期亲子阅读中,家长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建议家里有相对固定的阅读场所、有书架、有丰富高品质的藏书,言传不如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起榜样是早期亲子共读开始与持久的关键。
(二)亲子共读氛围营造,激发亲子共读兴趣
营造温馨、有趣的亲子共读氛围,可大大激发亲子共读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家庭阅读区域时,让孩子参与创设的全过程,如参与选择书架、地毯、抱枕、帐篷和绘本,采取绘本封面向外摆放的直观形式让孩子产生更加强烈的阅读愿望,家庭除了有相对固定的共读区域,建议在卧室、客厅、儿童房、游戏区等各个区域放置图书,这样有利于随时随地发起愉悦的亲子共读,便于与日常生活中的小发现及时联系起来,如宝贝刚从动物园回来,对庞然大物-大象产生了兴趣,回到家就可拿起《你看到大象了吗?》《花格子大象艾玛》,让孩子的兴趣点得到及时满足,通过亲子阅读获得更多有关大象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大象的探究兴趣,让阅读真正含义地开启认识世界的通道。
(三)如何选择亲子共读绘本
亲子读物的选择首先强调趣味性大于一切,如绘本《大跳龙》《上床睡觉》,直观形象的画面、重复简短的对话、出其不意的结果,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具体也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知识经验层面:符合幼儿认知经验水平,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主题涉及面扩展《植物的叶子》;故事情节层面:故事长度加长,开始阅读单元式故事(西游记,同一主人公的故事),人物关系稍复杂,人物性格较简单;图文关系层面:画面信息丰富,基本等于文字信息,语言幽默,生动《荡秋千》;图书题材方面:故事类图书和非故事类图书都要涉及《这就是我》。其次选择以图为主的绘本,配简单、重复率高的语言。
(四)如何掌握亲子共读的技巧,做到高质量伴读
我们将目前在亲子共读中存在阅读方式进行梳理,具体常见的有水平单向式、偏离主题式、分享互动式三种亲子共读方式。
水平单向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自顾自讲述、不向孩子提出任何问题,也不在乎孩子的反应,没有互动交流,有时也能变换声调或略带表情,但很难得到孩子的共鸣,提出低水平封闭式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仅指向画面中事物的名称、表面特征,不能顾及到孩子反应,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机会。偏离主题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不顾情节和绘本特点,偏离故事主题,打断故事情节,牵强联系生活,力图将每个故事都变成思想教育和认知训练的工具;一般不问幼儿有关图画书概念的问题,比如书名叫什么、故事里有谁等问题。分享互动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能根据图画书的题材、写作风格、阅读程度等不同,提出针对故事情节、画面细节、经验联想等发散性问题;鼓励孩子参与朗读,给孩子朗读的机会;有效引导孩子猜测或者预测故事的发展走向;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鼓励孩子体验故事角色情感体验;通过提问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假设。 以上三种亲子共读方式中,前两种都不是笔者提倡的共读方式,但能够发起前两者相对低质量的亲子共读,也能在改善进亲子关系、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分享互动式亲子共读是笔者提倡的共读方式,但也需要家长在共读之前、共读的过程中及共读之后抓住要点进行引导,达到亲子共读效果的最大化。
1.亲子共读之前要注意什么,对于家长发起的亲子阅读,通过谈论图画书的主题、人物、场景等,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有急切阅读图书的渴望;通过观察图画书的封面图画、故事题目,让孩子预测书中会讲述什么故事。对于孩子发起的亲子阅读(新书和旧书),通过谈话,唤起幼儿对图书主题、情节等已有的相关经验,作为阅读的准备;通过提问,让孩子对图书内容产生新的问题,带着问题来阅读。对于偶发事件引发的阅读主题(新书和旧书)和孩子讨论偶发事件,联想到相关图书,引发孩子阅读或再次阅读的兴趣;将书中内容与孩子遇到的事情相关联,让孩子带着体验开始阅读。
2.亲子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依照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出声思考,为孩子示范成熟阅读者的阅读过程和策略(预测、验证、理解监控、形象化、关联)-分享阅读的特色,通过提问和回答,让孩子逐步练习和掌握以上策略,让孩子逐步参与朗读,从依赖阅读到伴随阅读再到独立阅读。
3.亲子阅讀之后允许孩子重复阅读,满足孩子重复阅读的需求,这是孩子自我认同的需要、认知发展的需要、亲子情感交流的需要;鼓励孩子有对象的朗读,和孩子就故事任务与情节展开讨论,应用关联策略,在其他活动中不时提起故事内容,将故事经验迁移到生活经验中;应用故事内容开展扮演游戏、假想游戏等;鼓励孩子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改编故事,并支持孩子制作自己的图画书,向家庭成员、社区的同龄伙伴进行讲述。
五、结语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早期亲子共读,可以助推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孩子从被动阅读到爱阅读、主动阅读发展,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受益一生。家长与孩子之间以书为纽带,通过高质量的伴读,有利于亲密型、朋友式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庭充满书香气息、家庭氛围温馨有爱,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玉梅.儿园早期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教育,2018(11).
[2]郭起云.“玩具 绘本”的儿童早期阅读推广模式研究及思考——以广州图书馆玩具管的实践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
[3]叶斌.幼儿阅读特点及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
[4]刘爱利.家园协同——助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幼教园地,2019,11(31).
【关键词】家庭教育;早期亲子共读;策略
一、早期阅读特点及分析
0-6岁的早期阅读是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内容的过程。用图片来叙述的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讲道理,从读图开始读故事,能够直抵孩子的心灵。该阶段幼儿的阅读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是增进亲子情感、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的活动。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以读书为主。阅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是人类获取知识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打造一个发动机!亲子陪伴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丰富孩子想象力、促进亲子交流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陶森博士在《怎样做父母》一书中指出,爱书和爱读书的基础是在生命的头五年内奠定的。由此可见,在人生的开端,开展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亲子共读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家长可借助生动的画面、温暖的语言向孩子传递有关亲情与爱的概念。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享受画面与文学语言带来的双重熏陶,而且能无负担、游戏化的整体认读反复出现的汉字,从而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孩子与家长是共同受益、共同成长的。
三、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存在的问题
家长认识到亲子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读本选择、亲子共读方面缺乏科学知识。家长普遍对早期阅读中的“想象力”“幽默感”“美感”三种重要的价值取向重视不够;家长对幼儿阅读的文本缺乏认同感,不能理解一些读本,难于挖掘读本的价值;家长选择绘本时会主观意识更多地偏向于从智力开发的需要出发,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四、家庭教育中亲子早期共读的策略
分析了早期亲子共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广大家长也清楚早期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家庭缺乏正确且科学的指导,亲子早期共读或留于形式、或急功近利,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下面笔者基于早期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结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总结,梳理出以下策略。
(一)家長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
爱阅读的孩子,必定有一位爱读书的爸爸或者妈妈,家长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你自己读书吗?”“阅读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吗?”“能常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吗?”。《朗读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可见在早期亲子阅读中,家长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建议家里有相对固定的阅读场所、有书架、有丰富高品质的藏书,言传不如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起榜样是早期亲子共读开始与持久的关键。
(二)亲子共读氛围营造,激发亲子共读兴趣
营造温馨、有趣的亲子共读氛围,可大大激发亲子共读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家庭阅读区域时,让孩子参与创设的全过程,如参与选择书架、地毯、抱枕、帐篷和绘本,采取绘本封面向外摆放的直观形式让孩子产生更加强烈的阅读愿望,家庭除了有相对固定的共读区域,建议在卧室、客厅、儿童房、游戏区等各个区域放置图书,这样有利于随时随地发起愉悦的亲子共读,便于与日常生活中的小发现及时联系起来,如宝贝刚从动物园回来,对庞然大物-大象产生了兴趣,回到家就可拿起《你看到大象了吗?》《花格子大象艾玛》,让孩子的兴趣点得到及时满足,通过亲子阅读获得更多有关大象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大象的探究兴趣,让阅读真正含义地开启认识世界的通道。
(三)如何选择亲子共读绘本
亲子读物的选择首先强调趣味性大于一切,如绘本《大跳龙》《上床睡觉》,直观形象的画面、重复简短的对话、出其不意的结果,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具体也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知识经验层面:符合幼儿认知经验水平,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主题涉及面扩展《植物的叶子》;故事情节层面:故事长度加长,开始阅读单元式故事(西游记,同一主人公的故事),人物关系稍复杂,人物性格较简单;图文关系层面:画面信息丰富,基本等于文字信息,语言幽默,生动《荡秋千》;图书题材方面:故事类图书和非故事类图书都要涉及《这就是我》。其次选择以图为主的绘本,配简单、重复率高的语言。
(四)如何掌握亲子共读的技巧,做到高质量伴读
我们将目前在亲子共读中存在阅读方式进行梳理,具体常见的有水平单向式、偏离主题式、分享互动式三种亲子共读方式。
水平单向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自顾自讲述、不向孩子提出任何问题,也不在乎孩子的反应,没有互动交流,有时也能变换声调或略带表情,但很难得到孩子的共鸣,提出低水平封闭式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仅指向画面中事物的名称、表面特征,不能顾及到孩子反应,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机会。偏离主题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不顾情节和绘本特点,偏离故事主题,打断故事情节,牵强联系生活,力图将每个故事都变成思想教育和认知训练的工具;一般不问幼儿有关图画书概念的问题,比如书名叫什么、故事里有谁等问题。分享互动式亲子共读中的家长,能根据图画书的题材、写作风格、阅读程度等不同,提出针对故事情节、画面细节、经验联想等发散性问题;鼓励孩子参与朗读,给孩子朗读的机会;有效引导孩子猜测或者预测故事的发展走向;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鼓励孩子体验故事角色情感体验;通过提问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假设。 以上三种亲子共读方式中,前两种都不是笔者提倡的共读方式,但能够发起前两者相对低质量的亲子共读,也能在改善进亲子关系、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分享互动式亲子共读是笔者提倡的共读方式,但也需要家长在共读之前、共读的过程中及共读之后抓住要点进行引导,达到亲子共读效果的最大化。
1.亲子共读之前要注意什么,对于家长发起的亲子阅读,通过谈论图画书的主题、人物、场景等,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有急切阅读图书的渴望;通过观察图画书的封面图画、故事题目,让孩子预测书中会讲述什么故事。对于孩子发起的亲子阅读(新书和旧书),通过谈话,唤起幼儿对图书主题、情节等已有的相关经验,作为阅读的准备;通过提问,让孩子对图书内容产生新的问题,带着问题来阅读。对于偶发事件引发的阅读主题(新书和旧书)和孩子讨论偶发事件,联想到相关图书,引发孩子阅读或再次阅读的兴趣;将书中内容与孩子遇到的事情相关联,让孩子带着体验开始阅读。
2.亲子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依照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出声思考,为孩子示范成熟阅读者的阅读过程和策略(预测、验证、理解监控、形象化、关联)-分享阅读的特色,通过提问和回答,让孩子逐步练习和掌握以上策略,让孩子逐步参与朗读,从依赖阅读到伴随阅读再到独立阅读。
3.亲子阅讀之后允许孩子重复阅读,满足孩子重复阅读的需求,这是孩子自我认同的需要、认知发展的需要、亲子情感交流的需要;鼓励孩子有对象的朗读,和孩子就故事任务与情节展开讨论,应用关联策略,在其他活动中不时提起故事内容,将故事经验迁移到生活经验中;应用故事内容开展扮演游戏、假想游戏等;鼓励孩子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改编故事,并支持孩子制作自己的图画书,向家庭成员、社区的同龄伙伴进行讲述。
五、结语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早期亲子共读,可以助推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孩子从被动阅读到爱阅读、主动阅读发展,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受益一生。家长与孩子之间以书为纽带,通过高质量的伴读,有利于亲密型、朋友式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庭充满书香气息、家庭氛围温馨有爱,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玉梅.儿园早期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教育,2018(11).
[2]郭起云.“玩具 绘本”的儿童早期阅读推广模式研究及思考——以广州图书馆玩具管的实践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
[3]叶斌.幼儿阅读特点及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
[4]刘爱利.家园协同——助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幼教园地,2019,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