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批评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而又潜藏风险的方法。批评能帮人认清问题,自我完善。批评也极可能造成被批评者的防御、对立和逆反,或者自卑、“破罐子破摔”。教育中,批评的泛滥或缺位,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批评被过度使用的时候,便出现了“赏识教育”的倡导:在“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严重存在”的今天,就有了教育部对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规定。
一、批评是班主任的一项专业技能
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中,批评是一项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高级专业技能。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既是班主任享有的专业权利,也是班主任应尽的专业义务。批评权利的行使和批评义务的履行必须以班主任对批评技能的掌握为支撑,否则就会滥用批评,产生不良后果,从而对批评心存顾忌。敢不敢批评只是问题的表面,会不会批评、批评的效果好不好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俗语所言,“艺高”才会“胆大”。批评是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但并非被赋予班主任角色后就自然获得,它只能通过专业训练、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在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中,批评因其可能存在的伤害性,被称为“高难度的技能”“最难掌握的技能”。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专门技术叫面质,也称对质、对峙或对立,是指咨询者当面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批评。面质被称为心理咨询的核心技术,咨询心理学认为,没有面质就没有来访者的成长。面质又被视为高难度的专业技术,相对于倾听、理解、接纳、尊重、鼓励等技术而言,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当的面质会导致前期的咨询功亏一篑,甚至咨询关系的终结。在严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培训中,有专门的面质训练,不过这一关,是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样的道理,不能熟练运用批评技能的班主任,不是合格的班主任。
批评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时“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说,其效果不一样。有一位校长曾说:“引发学生反感、引发安全事端的多是那些‘蛮干’的班主任。”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关于批评学生的方法,不少班主任总结亲身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许多很好的建议,如“因人而异…‘讲究场合…‘指出错误而不伤害自尊”“针对行为而不贬损人格”“批评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期望”等,值得广大班主任切实践行。有班主任提出,“理直”不必“气壮”,“忠言”尽量“顺耳”,可见时下一些班主任对批评方法的重视和对批评技巧的追求。
二、良好的教育关系是批评的实践基础
批评需要良好的教育关系来承载。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说什么”“怎么说”固然重要,而“谁来说”更重要,同样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人去说,其效果大不一样。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感到有些不中听的话不好跟某人讲时,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人跟他讲,这个合适的人一定跟被讲者的关系很好,你不能直接跟他讲,那是因为你跟他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可以讲这种话的程度。所以,方式方法只是批评的表层技巧,批评能否开展、批评效果好坏是对深层次的教育关系的拷问。就“批评方式”与“教育关系”之间而言,教育关系是“本”,批评方式是“末”。教育关系不良,再讲究策略的批评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有时批评甚至会成为师生冲突和教育事故的导火索。有了良好的教育关系的承载,即使不刻意追求批评的技巧,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批评的尴尬现状源于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应该说,这些年由于赏识教育、尊重教育、服务意识的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班主任自身对班主任专业化问题的重视,使得广大班主任对批评的使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谨慎,都讲究方法。但为什么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还要“烦劳”教育部发文“授权”并被称为“亮点”呢?一个容易忽视却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众所周知,即使在“批评难”的今天,广大班主任并没有完全放弃批评教育,只是他们对某些学生的批评有所顾忌。所谓“某些学生”,大多是那些可能产生极端不良反应或家长“难缠”的学生。批评这些学生,班主任害怕给自己惹麻烦,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看来,这不是批评方式的问题,而是教育关系的障碍。
1、破坏性的师生关系阻碍了批评的开展。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笼统的点对面的关系,而是具体的点对点的关系。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的老师与他个人的独特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建设性,它是一种相互关爱、尊重、理解、信任、支持的人际关系。建设性的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方法发挥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它对批评有较强的承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不良的师生关系具有破坏性,它是一种充满对立、漠视、偏见的人际关系。一旦陷入破坏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都有可能被学生误解为虚情假意甚至嘲讽,更何况是直面问题的批评,难免会引发事端而令教师心有余悸。客观地讲,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青少年发展状况下,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在与大多数学生形成建设性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破坏性的师生关系,这些学生就是班主任开展批评教育的“雷区”。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绕道而行”,迫不得已时,只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去“扫雷”。何况教育实践中的优秀班主任并不多见,更多的可能是自身就有某些缺陷的班主任,“雷区”自然就多,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敢拿起批评的武器?那岂不是自我“引爆”?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把由班主任批评引发的极端事件,归因为受批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缺乏。这种说法貌似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极端事件本身就是重大挫折,选择极端行为的学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承受力的。实际上,除了个别长期受宠的学生外,这些学生大多是班级的边缘人,没有进入班主任的视野中心。他们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究竟累积了多少挫折,班主任缺乏了解,一次普通的批评究竟会使他们产生多么强烈的挫折感,班主任不能预知。从教育关系的角度看,班主任与他们之间,虽然有师生关系之名,却缺乏师生关系应有的实质内涵。
2、有效的批评离不开家长和班主任间的信任支持。一些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缺少应有的信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教育需要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而配合、支持的基础是彼此信任。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从整体上看,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在降低,给班主任送礼、干涉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是信任度降低的表现。送礼并不都是表示感谢,它传达的往往是对班主任的不信任,家长认为送与不送会导致班主任对孩子的不同对待。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却又对学校的教育多加干涉,说明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正像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病人一方面主动寻求治疗,另一方面却对医生持有戒心,揣测医生在各种治疗措施中的利益企图,甚至干预医生的治疗方案。很多人认为,家长反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因为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爱孩子之心,为人父母者皆有,孩子个个都金贵,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过去不“护短”,甚至还会为班主任的批评叫好?那是出于他们对班主任的信任。其实在今天,家长们独生子女的观念正逐渐淡化,反而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更关心其健康成长,他们自己也不乏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打骂,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又会抵触来自班主任对孩子的批评呢?说到底,是他们信不过班主任批评孩子的动机和结果。信任感的缺失,使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利益都受到极大损害。班主任处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自我保护状态,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家长劳神费力,抱怨指责,痛苦不已。
就批评论批评,难以发现导致当前“批评难”的症结所在。班主任若能透过批评的表层,去分析自身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良好的教育关系,就会感受到,批评其实是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十分自然的行为。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潘海燕
一、批评是班主任的一项专业技能
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中,批评是一项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高级专业技能。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既是班主任享有的专业权利,也是班主任应尽的专业义务。批评权利的行使和批评义务的履行必须以班主任对批评技能的掌握为支撑,否则就会滥用批评,产生不良后果,从而对批评心存顾忌。敢不敢批评只是问题的表面,会不会批评、批评的效果好不好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俗语所言,“艺高”才会“胆大”。批评是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但并非被赋予班主任角色后就自然获得,它只能通过专业训练、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在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中,批评因其可能存在的伤害性,被称为“高难度的技能”“最难掌握的技能”。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专门技术叫面质,也称对质、对峙或对立,是指咨询者当面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批评。面质被称为心理咨询的核心技术,咨询心理学认为,没有面质就没有来访者的成长。面质又被视为高难度的专业技术,相对于倾听、理解、接纳、尊重、鼓励等技术而言,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当的面质会导致前期的咨询功亏一篑,甚至咨询关系的终结。在严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培训中,有专门的面质训练,不过这一关,是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样的道理,不能熟练运用批评技能的班主任,不是合格的班主任。
批评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时“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说,其效果不一样。有一位校长曾说:“引发学生反感、引发安全事端的多是那些‘蛮干’的班主任。”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关于批评学生的方法,不少班主任总结亲身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许多很好的建议,如“因人而异…‘讲究场合…‘指出错误而不伤害自尊”“针对行为而不贬损人格”“批评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期望”等,值得广大班主任切实践行。有班主任提出,“理直”不必“气壮”,“忠言”尽量“顺耳”,可见时下一些班主任对批评方法的重视和对批评技巧的追求。
二、良好的教育关系是批评的实践基础
批评需要良好的教育关系来承载。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说什么”“怎么说”固然重要,而“谁来说”更重要,同样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人去说,其效果大不一样。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感到有些不中听的话不好跟某人讲时,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人跟他讲,这个合适的人一定跟被讲者的关系很好,你不能直接跟他讲,那是因为你跟他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可以讲这种话的程度。所以,方式方法只是批评的表层技巧,批评能否开展、批评效果好坏是对深层次的教育关系的拷问。就“批评方式”与“教育关系”之间而言,教育关系是“本”,批评方式是“末”。教育关系不良,再讲究策略的批评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有时批评甚至会成为师生冲突和教育事故的导火索。有了良好的教育关系的承载,即使不刻意追求批评的技巧,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批评的尴尬现状源于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应该说,这些年由于赏识教育、尊重教育、服务意识的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班主任自身对班主任专业化问题的重视,使得广大班主任对批评的使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谨慎,都讲究方法。但为什么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还要“烦劳”教育部发文“授权”并被称为“亮点”呢?一个容易忽视却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众所周知,即使在“批评难”的今天,广大班主任并没有完全放弃批评教育,只是他们对某些学生的批评有所顾忌。所谓“某些学生”,大多是那些可能产生极端不良反应或家长“难缠”的学生。批评这些学生,班主任害怕给自己惹麻烦,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看来,这不是批评方式的问题,而是教育关系的障碍。
1、破坏性的师生关系阻碍了批评的开展。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笼统的点对面的关系,而是具体的点对点的关系。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的老师与他个人的独特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建设性,它是一种相互关爱、尊重、理解、信任、支持的人际关系。建设性的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方法发挥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它对批评有较强的承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不良的师生关系具有破坏性,它是一种充满对立、漠视、偏见的人际关系。一旦陷入破坏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都有可能被学生误解为虚情假意甚至嘲讽,更何况是直面问题的批评,难免会引发事端而令教师心有余悸。客观地讲,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青少年发展状况下,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在与大多数学生形成建设性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破坏性的师生关系,这些学生就是班主任开展批评教育的“雷区”。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绕道而行”,迫不得已时,只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去“扫雷”。何况教育实践中的优秀班主任并不多见,更多的可能是自身就有某些缺陷的班主任,“雷区”自然就多,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敢拿起批评的武器?那岂不是自我“引爆”?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把由班主任批评引发的极端事件,归因为受批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缺乏。这种说法貌似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极端事件本身就是重大挫折,选择极端行为的学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承受力的。实际上,除了个别长期受宠的学生外,这些学生大多是班级的边缘人,没有进入班主任的视野中心。他们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究竟累积了多少挫折,班主任缺乏了解,一次普通的批评究竟会使他们产生多么强烈的挫折感,班主任不能预知。从教育关系的角度看,班主任与他们之间,虽然有师生关系之名,却缺乏师生关系应有的实质内涵。
2、有效的批评离不开家长和班主任间的信任支持。一些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缺少应有的信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教育需要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而配合、支持的基础是彼此信任。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从整体上看,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在降低,给班主任送礼、干涉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是信任度降低的表现。送礼并不都是表示感谢,它传达的往往是对班主任的不信任,家长认为送与不送会导致班主任对孩子的不同对待。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却又对学校的教育多加干涉,说明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正像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病人一方面主动寻求治疗,另一方面却对医生持有戒心,揣测医生在各种治疗措施中的利益企图,甚至干预医生的治疗方案。很多人认为,家长反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因为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爱孩子之心,为人父母者皆有,孩子个个都金贵,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过去不“护短”,甚至还会为班主任的批评叫好?那是出于他们对班主任的信任。其实在今天,家长们独生子女的观念正逐渐淡化,反而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更关心其健康成长,他们自己也不乏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打骂,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又会抵触来自班主任对孩子的批评呢?说到底,是他们信不过班主任批评孩子的动机和结果。信任感的缺失,使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利益都受到极大损害。班主任处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自我保护状态,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家长劳神费力,抱怨指责,痛苦不已。
就批评论批评,难以发现导致当前“批评难”的症结所在。班主任若能透过批评的表层,去分析自身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良好的教育关系,就会感受到,批评其实是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十分自然的行为。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