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钒尾渣短流程工艺制备高纯NH4VO3

来源 :金属矿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fan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TiCl4除钒尾渣含钒2%~5%,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为实现除钒尾渣中钒资源的低成本回收,提出了除钒尾渣直接焙烧—铵盐浸出—沉钒制备偏钒酸铵的新工艺,并开展了相关条件试验,重点考察了焙烧温度、NH4HCO3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提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除钒尾渣在650℃下焙烧150 min,获得的焙烧样中主要物相有金红石型TiO2、锐钛型TiO2、Al2O3、V2O5和SiO2,钒氧化率达78.12%,可采用铵盐浸出实现钒的低成本提取.②条件试验确定焙烧样适宜的浸出条件为:NH4HCO3用量n(NH4+)/n(V)=2,液固比5 mL/g,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30 min.在上述条件下,钒浸出率可达76.65%,浸出液V浓度为5.71 g/L.浸出液经4次循环浸出后,V浓度提高至19.66 g/L.该较高浓度的浸出液直接沉钒,获得了纯度>99%的偏钒酸铵产品,满足标准一级品(YS/T 1022—2015)的要求,XRD分析进一步证实其具有较高的纯度.研究结果可为除钒尾渣中钒资源的短流程回收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普通旋流器完成一次分级只能得到细颗粒的溢流和粗颗粒的底流,无法实现窄粒级精细分级要求.为了使一次分级可以获得多个细粒径、窄粒级产品,提出了一种双溢流管旋流器,为探明旋流器内流场特征及分离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了双溢流管旋流器和普通单溢流管旋流器内速度场、压力场、粒度场及分离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具有双溢流管结构的旋流器经过一次分离可以获取内溢流、外溢流和底流3种粒级产品.相比于单溢流管旋流器,双溢流管旋流器的切向速度和内部静压力更大;径向速度、轴向速度和湍动能更小,说明双溢流管旋流器可以强
针对尾矿库日常安全管控的需求,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和可拓理论,提出了基于集对可拓侧距关联算法的尾矿库安全态势及其敏感因素分析模型.利用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概念和可拓理论中的物元描述方式,建立了描述尾矿库安全态势的分析系统.考虑尾矿库安全评价指标具有“极大型”或“极小型”的特点,以安全等级区间的端点取值最优为原则,建立了基于端点最优的集对可拓侧距关联算法,计算尾矿库安全状态的同异反参数,确定尾矿库安全综合联系度和指标安全影响联系度.基于集对势的定义,构建了尾矿库安全态势及其敏感因素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尾矿库的集对势
卡尔却卡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祁漫塔格地区,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三级成矿带的最西端,区域矿产呈NW—SE向带状分布.前人对区内研究侧重于矿物学、矿床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缺乏找矿预测研究.通过系统总结区内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特征,建立了铜多金属矿找矿预测模型,开展了找矿预测.研究表明:①卡尔却卡地区典型矿床为铜多金属矿,主要成矿时代为印支期,含矿层位为奥陶纪祁漫塔格群,含矿岩性为矽卡岩、大理岩,接触带为最主要的控矿构造、次为断裂,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
底流口直管段是旋流器的重要部件,为了探明底流口直管段长度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底流口直管段不同插入深度对旋流器压力场、速度场、湍动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直管段插入深度绝对值的增加,流场静压力、切向速度、湍动能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可以有效增大离心强度,强化分离效果,而径向速度随着直管段插入深度绝对值的增加有所减小,径向速度的减小有利于分级精度的提高;试验结果表明:进料压力为0.1 MPa、进料浓度为10%、进料中位粒径为16.75μm时,随着底流口直管段长度由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简称“方案”)是矿山实施土地复垦,相关部门监管、验收土地复垦质量的唯一依据.为明确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要点,在研读相关规范及国家最新政策文件、归纳四川省已经评审通过的250个省管矿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评审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方案编制主要存在适用年限计算错误、损毁区土壤污染论证不充分、复垦责任范围不完全、复垦方向不正确、复垦工程措施不到位、附图绘制不规范、
当前,我国东部矿井以村庄压煤为主,由于土地紧张,矿山企业面临村庄下采煤迁村困难、地表稳定后村庄重建周期长、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等问题.为此,跟据采动过程中村庄房屋就地重建思路,以地表剩余变形量选择房屋就地重建的时机和区域,从煤炭开采空间传递及分布的角度,将开采空间分为地表沉陷空间、不可释放空间(即岩石碎胀所占空间)和可释放空间,并结合概率积分法模型和时间函数推导了剩余变形量的计算方法.以峰峰矿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准确计算出采动过程中就地重建的时间和区域,与地表稳定后重建房屋相比,采动过
露天矿边坡生态恢复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方案选取存在影响因素多、方案配置差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开展露天矿边坡生态修复方案优选研究,对于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铜山口矿山露天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重构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了铜山口矿山地表精细化数字模型,结合矿山边坡工程地质情况进行边坡分区研究,得到7个边坡分区图;基于岩体结构数字识别技术获得各分区的边坡角度、高度和岩体节理裂隙密度参数,采用岩体BQ分类法对各个分区进行了岩
开采沉陷损坏特征研究对于矿区沉降机理分析和生态修复利用至关重要.以唐山市马家沟矿区为例,根据该区域煤炭开采和矾土矿资源赋存特征,结合现场勘测与调查资料,分析了矿区开采沉陷变形损坏特征.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层开采在下山方向地表易形成台阶状非连续变形地裂缝,处于裂缝处的建(构)筑物破坏严重,位于裂缝以外的建(构)筑物破坏轻微,说明开采沉陷在裂缝处发生集中变形;根据物探勘测,原采动过程中形成的地裂缝随着开采沉陷的稳定绝大部分闭合密实,但个别裂缝仍存在;在急倾斜煤层露头区域,不仅在开采过程中地表出现抽冒塌陷现象,而
为探究山区矿区内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以大宁矿区为例,基于1998—2017年Landsat影像,通过选取7个时期的数据代入像元二分法模型中,反演出矿区不同时期的地表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同时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大宁矿区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井下工作面开采活动,定量分析了研究区19 a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并根据研究区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研究表明:①1998—
为探究铁尾矿砂掺量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以唐山某铁尾矿砂为骨料,考察了不同铁尾矿掺量下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抗冲击性能、抗渗性能以及水化特性.结果表明:①随着铁尾矿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铁尾矿砂掺量为10%时抗压强度最大,铁尾矿砂掺量为20%时抗折强度最大;混凝土的冲击功及断裂吸收能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铁尾矿砂掺量为20%时冲击功及断裂吸收能量取得最大值.②随着铁尾矿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吸水率逐渐降低,而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及渗透深度先减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