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光《文中子补传》是一篇颇具开创意义的传记.在司马光之前,文人别集中的传记多为当代人物;《补传》之后,重写前朝名人传的现象逐渐增多.文中子王通是儒学传承的重要人物,然而,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王通事迹不清,记录其生前所言的《中说》真伪难辨,历来争议颇多.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将“长编修史法”运用到单篇传记书写之中,在史料的选汰与镕裁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弥补史传记载的缺失,解决有关王通事迹的争议,使得原本处于创作背后的史料考辨呈现于文本之中.在结构上,《补传》增强了传记的议论功能,相关史实辨析与人物思想评价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改变了传记以叙为主的固有模式.《补传》是学术发展影响下的文章典范:严谨的史学态度赋予作品“中和笃实”的风格;“一家之言”重新树立起私家传记的史传品格.《补传》在题材与写法上的开拓,为传记书写增添新体,也为纪实类的散文拓展畛域.
其他文献
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医学考古学连接了医学与考古学,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其研究可聚焦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关注的医药学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依据实物资料,客观、真实地揭示古代医药学起源和发展的宏观脉络与诸多细节,具有重要的医药学意义、疾病学意义、健康养生学意义、人文关怀意义、遗产学意义、学科意义和中医药国际化意义.提倡和推动医学考古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必将促进考古学与医学边缘领域的研究,实现研究理念和研究目的的科学化转变,形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而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医药文化,强化
北宋以皇帝为中心的田猎、校阅、观稼、耕耤等王室礼仪活动多发生于东京城郊农业生产区域内,活动地点和区域的选择时有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京郊农业产生了影响,但却不会改变京郊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终北宋之世,东京城郊最主要的功能始终是经济功能,不会因田猎、校阅、观稼、耕耤等礼仪活动的举行与变动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农业生产也并未发生过结构性“转型”.北宋东京城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是汉唐以来的都城和多数一般城市城郊发展模式的继承与延续.
张栻以义利双彰理解孟子之义利观,并以义利双彰为自己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肇始.一方面,义利双彰之“以义为先”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之重点;另一方面,义利双彰之合理之利(而非私利)则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中的难点,因为它涉及主体内躬自省的自我剖析和克己.义利双彰之思想蕴含了张栻在政治上的义政和利政的双重诉求:义政关涉礼义,其重心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合理秩序上;而利政则主要涉及经济,它是社会稳定的物质保障.同时,张栻主张无论是义政还是利政都需要以仁义为衡断之圭臬,而因为义实内涵于仁之中,所以政治伦理中的圭臬
长征精神是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红军长征在遵义地区的转战历程所体现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理应继承好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学界就长征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文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长征精神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要遵循长征精神德育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坚持把长征精神运用于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把长征精神的德育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学科承载了“立德树人”的使命.高中生在自媒体来临、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思维明显呈现情绪化、浅显化、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理性精神的缺失成为了这代学生的显著特征,而理性精神又恰是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公民素养.尤其在疫情期间,学生们更是被真假难辨的信息裹挟.本文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媒介”单元,设计基于互联网媒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从单元设计、学习资源、任务情境、学习活动四个维度创设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发展,培育学
介绍了家居系列智能化红外线遥控窗帘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与整体工作原理,列出了硬件和软件部分的原理及流程图.其原理是:使用发送模块输送信号到接收模块,实现控制步进电机的正转和反转、窗帘的开关.
李发模先生是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丰硕.诗人一直笔耕不辍,作品语言生动典雅,构思精巧,出奇自然,朴实飘逸.特定的语境中,作品以独特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艺术化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文章从李发模诗歌语言入手,分析其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语言的偏离和陌生化,以及诗歌语言的地方特色.
义熙元年(405)是陶渊明的人生分水岭.是年,他辞去彭泽令而归隐庐山,并在“辞官宣言”《归去来兮辞》中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乘化归尽”可谓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写照.但是陶渊明抵达“乘化归尽”的生命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凉”到“热”的复杂的情感历程.陶渊明在义熙二年(406)所写的《归园田居》五首体现了这种情感历程.从看清“樊笼”的“凉”,转向返回“自然”的“热”,陶渊明的人生完成了从“非本然状态”向“本然状态”的升华,最终体悟到“乘化归尽”的生命境界.
摘 要 最近两年,对《拿来主义》中“大宅子”喻指对象究竟是什么,《拿来主义》行文逻辑是否确实前后不一致再起争议。本文立足《拿来主义》文本,整体把握前后文的逻辑联系,借助“大宅子”在文中究竟是比喻还是借代的辨析,确认“大宅子”的比喻仅仅指向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拿来主义》行文不存在逻辑前后不一致。   关键词 “大宅子”之喻;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拿来主义》,言辞
《五更转》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调,中原及边陲,汉语及各族语言文学中都有相关形式的作品.从西夏文《五更转》与中原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追溯《五更转》的源头.欧阳询《艺文类聚》所载陈代伏知道《从军五更转》为现存最早的书面文学文献,其五绝形式成为后来的的中原文人《从军五更转》的定格,但在西夏、敦煌以及中原民间《五更转》却变得较为灵活自由.伏知道《从军五更转》是描写边塞特殊生活场景,表达征人情绪的作品,为中原文人尤其是在明代作家作品中多有传承.但民间作品则主要为表现男女相思和宣扬宗教教义两大类.对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