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合—对应”语言,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应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将直观粗略的几何图像转化为抽象精细的代数关系;以“集合—对应”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无限模式转化为简单的有限模式,从而充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本质。具体可分“分析一次函数f(x)=kx”“分析二次函数f(x)=x2”“分析一般函数”“剖析序关系”四个步骤进行。
  关键词:教育数学 函数单调性 “集合—对应”语言
  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函数是描述事物变化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基本模型,函数的单调性是刻画函数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学生已经有了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单调不变”的生活经验以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上升、下降”“单调变化”的数学经验,但是缺乏运用文字、符号语言,精确、细致地描述现象,定义概念的能力。
  教育数学认为要“从头脑中找概念”,就是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在高中,函数概念是通过“集合—对应”语言来精细定义的。因此,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应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将直观粗略的几何图像转化为抽象精细的代数关系;以“集合—对应”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无限模式转化为简单的有限模式,从而充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本质。
  一、教材分析:从物理操作到心理操作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先给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上升”“下降”的特征;再列出二次函数f(x)=x2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明确“随着x的增大,f(x)增大或减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f(x)=x2的解析式,引导学生得到“当x1f(x2)”的描述,从而引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上述教材设计大体上是可取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通过粗略观察宏观图像和具体计算几个数值,发现函数变化规律,判断函数的性质,属于直观感知和归纳推理,其结论不一定可靠。此时,学生还处于物理操作阶段,没有进入心理操作阶段,只是经验性地认识了函数的单调性,没有思辨性地领会到函数的本质对单调性的形成的基础重要性。因此,需要从对解析式的精细分析中,跨越直观走向抽象,跨越具体走向一般。
  二、教学改进:基于“集合—对应”语言
  (一)分析一次函数f(x)=kx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即可以用有限个点来表示无限个点,故探求一次函数f(x)=kx的变化规律只需取两点。从“集合—对应”语言出发,任取x轴上的两点x1、x2,x1→f(x1)与x2→f(x2)均是一一对应,两点A(x1,f(x1))、B(x2,f(x2))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即这两点的运动轨迹:直线f(x)=kx。对于斜率kAB=f(x2)-f(x1)x2-x1,若kAB>0,则当x1  因此,对于直线模型,欲判断其单调性,只需任取x1、x2∈R:若当x1f(x2),则一次函数为减函数。
  (二)分析二次函数f(x)=x2
  二次函数f(x)=x2不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复杂的曲线。从“集合—对应”语言出发,对于x轴上的任意两点x1、x2,经过一一对应可以得到f(x1)=x21、f(x2)=x22两个相应的函数值,从而得到两点A(x1,f(x1))、B(x2,f(x2)),这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当两点x1、x2取遍x轴上的所有值时,两点A、B可以跑遍整条曲线,直线AB可以取遍曲线的所有割线和切線(当两点重合时,即为切线)。
  无论是割线,还是切线,都可以帮助我们从直线的性状来了解曲线的性状,即可以把对二次函数单调性的探究化归到对直线性状的探究。对于斜率kAB=f(x2)-f(x1)x2-x1,当kAB<0时,若x1f(x2),说明直线的变化趋势在此区间上一直都是向下的,也就表明二次函数f(x)=x2在此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单调递减的;单调递增的情况是类似的。
  这样,就得到了二次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法:对任意x1、x2∈(-∞,0),若x1f(x2),所以f(x)=x2在此区间上单调递减;对任意x1、x2∈(0,+∞),若x1  (三)分析一般函数
  可以发现,不论是比较简单的直线模型,还是较为复杂的曲线模型,都可以从“集合-对应”语言出发,通过分析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变化规律来探究函数的单调性。基于此,不难想到利用同样的方法探究一般函数模型的单调性,即从直线的角度认识曲线。
  以图1所示函数的单调性探究为例,具体步骤如下:(1)找自变量的代表。因为自变量在水平直线上变动,故可用两点来代替,如图2所示。(2)从自变量到因变量作对应。给定x轴上的两个值x1、x2,对应之后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函数值f(x1)与f(x2),如图3所示。(3)作直线。过两点A(x1,f(x1))、B(x2,f(x2))作直线,如图4所示。(4)利用直线的性状研究曲线的性态。
  函数的单调性其实说的是自变量的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是否同步的问题。自变量在水平轴上变化,对一系列x1  经过这样的处理,如果要定义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单调性,进行两次“简化”即可。以定义单调增函数为例,在区间(a,b)上对自变量x取定一系列值x1  从更深层次剖析,单调性乃是序关系的体现,故要从“集合—对应—关联”思想入手理解。排序不等式指出,若x1x2y1+x1y2,变形可得(x1-x2)(y1-y2)>0,即y2-y1x2-x1>0。这就是单调性定义的一种变式表达。因此,函数的单调性同时考虑自变量的序和因变量的序,还考虑两者的关联(对应,内在逻辑)。这些见解的获得,均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重认识”和“再建构”,对头脑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辨。
  参考文献:
  [1] 庞雅丽,徐章韬.单调性:从思想到技巧[J].数学通报,2012(10).
  [2] 涂荣豹.“教与数学对应”原理的实践——对“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1).
其他文献
摘 要:“BYOD”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带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到学校,并把这些设备(技术)用于学习。“BYOD”教学方式具有情境整合性、学习驱动性和生成多样性等特点。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9.4(2)做菱形》一课为例,说明“BYOD”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课前任务驱动性学习,促进学习资源创生;通过课中多维交互性学习,促进知能结构建构;通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促进补偿强化学习。  
期刊
摘 要:结合一份初中数学期中测试卷的考查内容(知识)、对象(学生)、手段(试题)和结果(成绩),指出其中存在的命制问题:难题过多,超出学生现有解题水平;考点重复,逼迫学生重复相同错误;编排混乱,造成学生思维跨度过大;容量偏大,给予学生解答时间不足。由此,给出试卷命制的建议:面向全体学生,紧扣现状命题,力求“考在当下”;梳理全部考点,编排匹配考题,指向“把脉学情”;摆正命题心态,有序呈现试题,确保“
期刊
摘 要:在认真研究盐城市近两年中考卷最后一大题最后一小问的解法特点与破题关键的基础上,选取“形散神聚”的主题来统领,并且设计“浅入深出”的环节来展开,开设中考二轮微专题复习课《无处不在的边角关系》。“微专题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有:深刻理解中考把关题的主要难点,精准提炼教学主题;从简单出发生长拓展又渐次呈现,谋篇布局教学环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递与渗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关键词:中考复习 微
期刊
摘要:备课的外在要求作为备课之“术”固然十分重要,但备课的内向审视更加可贵,它基于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综合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备课的内外兼修。  关键词:备课内向审视内外兼修  备课的内向审视,是相对于备课的外在要求而言的。毋庸置疑,备课首先是“术”,即外在要求。特级教师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她采用的方法是:先“无他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突出阅读策略专题,编写体例中增加了名家点评、读书方法指导与专题研究。使用统编教材,要想“主治”甚至“根治”学生不读书或少读书的顽症,应反对替代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由学生自我完成阅读;同时,构建“1+2+N”或“1+N”的阅读体系,促进初中名著阅读向课程化建设迈进;设计专题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统编教材 名著阅读 体系架构 教学建议  将统编教材与之前使用
期刊
摘 要:以“审辩式”教学为基调,高三复习课《鸦片战争——从挨打皆因落后谈起》紧紧围绕文明的相融与相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战争的痛点与感悟、审辩冲击与反应来展开,通过质疑追问、问题讨论、原因探究、过程分析、观点求证等多途径,让“审辩式”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 审辩式 历史教学  何谓“审辩式”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一切外界观点,通过理解、质疑、解读、辩证地考查史料,合理
期刊
摘要: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即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课堂教学追求,要让自由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让自由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理想教育同情心共同体文化土壤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什么样
期刊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作出教学诊断的重要资源,错误的成因更是进行教学补救的重要依据。结合“两阶段测评”的反馈资料,诊断得到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单元时出现的几类典型错误:将已有知识、经验作了过度的类推;对向量知识的各种表征无法进行必要而正确的转换;受两个直观法则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教学补救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造暴露事件;引入异例;概念调适。  关键词:学习错误教学诊
期刊
摘要:体验性学习是在情境中将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的持续过程。它具有三个要素:强调学习的情境、经验在主动转换、体验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历史体验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是对精心设计的社会生活的体验。课前的适当预习和课后多元化作业的设计都是体验性学习的延展,此外,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体验。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课堂内课堂外学科素养  一、体验性学习话题的由来  但凡有一些教学经验的历史教
期刊
摘要:数学欣赏是把学过的教学素材按照研究的主题(核心概念)集中在一起让学生重新欣赏。为了在这样的复习中提升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层次,避免简单地“炒冷饭”,需要对选择的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组织。以一节校本选修课《欣赏方程》的内容设计为例,谈谈“数学欣赏”教学的内容组织: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挖掘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核心概念的相同本质与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从孤立到系统,按照某条逻辑主线,将与核心概念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