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创造地运用学生身边的教材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情感资源,“以情动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关键词】挖掘 参与 道德构建 践行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只是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本地丰富独特的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回归生活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用生活事例导入课堂,以“趣”吸引学生,以“动”引领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深挖教材、扩展教材,补充学生触手可及的、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具体实例,并穿插运用在课堂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往往能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挖掘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参与面,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题的教学中,考虑到我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城郊结合部,近几年因城建征地补偿及年终分红,农户家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些农户“一夜暴富”之后没有把钱用到发展生产方面,而是购买轿车,高消费,坐吃山空。在课堂上,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探究这些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增强学生理财的意识,做到合理消费,理性科学地消费,最终提升消费价值。
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反馈课前通过实地访谈收集到的本村村民征地补偿金的使用情况。这些学生所熟知的素材激发了其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兴趣,我趁热打铁,设计两个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情境设置的问题参与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情境一:农户张某分到30万征地补偿金,用20万购买一款名牌小车,剩下的钱用来作日常生活的开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情境二:农户梁某分到30万征地补偿金,用20万扩充了奶牛的养殖规模,5万用来购买运输饲料和牛奶的皮卡,剩下的五万用来作日常生活的开销。
“两个情境中的消费哪一种属于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假如分到30万的征地补偿金,你将怎样用好这笔钱?”
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而且分析、判断了两种消费观的可能结局。比如:
对于情境一:
A同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钱今天花。
B同学:有小车代步,去哪里都很方便,而且很气派。
C同学:养小车的费用高昂,如果没有新的进账,剩下的十万花不了多久的。
D同学:地已经被征完了,钱也花光了,生活没有了着落,两三年后,这辆小汽车再也养不起了。
E:这是盲目攀比,是非理性消费。
……
对于情境二:
甲同学:别人坐的是名牌小车,相比之下太寒酸了,掉价。
乙同学:暂时不能像有些人那样风光,但养奶牛有稳定的收益。
丙同学:20万用于投资养奶牛,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本钱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细水长流,属于理性消费。
丁同学:奶牛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年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来越好。
……
学生的讨论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实现了“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效果。如何合理消费,通过讨论达到了不言自明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身边的情感资源,“以情动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最终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学校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可操作性强、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框题时,我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个感人的事例导入到课堂之中:我校学生李荣华因意外事故摔倒,造成了颅内出血,急需近三万元进行手术救治。因家境不好,其父母一时间无法凑齐高昂的手术费用。我校师生闻讯后,纷纷响应学校的爱心倡议,慷慨解囊,共捐了款项近两万元,解了李荣华一家的燃眉之急。我将捐款现场的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公布本班同学的捐款数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李荣华同学急需救命钱的紧要关头,同学们为什么都愿意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李荣华同学能战胜这场意外灾难,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管是哪位同学遭遇如此横祸,全体师生都不会不闻不问,坐视不管,正是由于广大师生的默默奉献,正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无私的付出,履行了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李荣华一家才战胜了这场意外事故的伤害。全体师生所发扬的“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为我校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氛围。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就地取材,为教所用”,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因此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融入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也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家乡面貌新变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以自愿、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围绕道路交通、通讯设备、饮食服饰家居、文化设施、精神生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等方面,采用问卷、采访、实地参观多种调查方式,开展调查活动。经过调查、收集、整理,学生掌握了大量改革开放后反映家乡巨大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最后由组长整理,形成了报告。这次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及早地接触、认识社会。学生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确凿的资料,具体的数据等增强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了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地方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身边真的是处处皆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如果能从身边生活中选择补充大量的素材组织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生活资源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就一定能有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3]情感教育新理念. 远方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挖掘 参与 道德构建 践行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只是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本地丰富独特的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回归生活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用生活事例导入课堂,以“趣”吸引学生,以“动”引领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深挖教材、扩展教材,补充学生触手可及的、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具体实例,并穿插运用在课堂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往往能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挖掘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参与面,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题的教学中,考虑到我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城郊结合部,近几年因城建征地补偿及年终分红,农户家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些农户“一夜暴富”之后没有把钱用到发展生产方面,而是购买轿车,高消费,坐吃山空。在课堂上,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探究这些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增强学生理财的意识,做到合理消费,理性科学地消费,最终提升消费价值。
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反馈课前通过实地访谈收集到的本村村民征地补偿金的使用情况。这些学生所熟知的素材激发了其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兴趣,我趁热打铁,设计两个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情境设置的问题参与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情境一:农户张某分到30万征地补偿金,用20万购买一款名牌小车,剩下的钱用来作日常生活的开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情境二:农户梁某分到30万征地补偿金,用20万扩充了奶牛的养殖规模,5万用来购买运输饲料和牛奶的皮卡,剩下的五万用来作日常生活的开销。
“两个情境中的消费哪一种属于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假如分到30万的征地补偿金,你将怎样用好这笔钱?”
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而且分析、判断了两种消费观的可能结局。比如:
对于情境一:
A同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钱今天花。
B同学:有小车代步,去哪里都很方便,而且很气派。
C同学:养小车的费用高昂,如果没有新的进账,剩下的十万花不了多久的。
D同学:地已经被征完了,钱也花光了,生活没有了着落,两三年后,这辆小汽车再也养不起了。
E:这是盲目攀比,是非理性消费。
……
对于情境二:
甲同学:别人坐的是名牌小车,相比之下太寒酸了,掉价。
乙同学:暂时不能像有些人那样风光,但养奶牛有稳定的收益。
丙同学:20万用于投资养奶牛,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本钱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细水长流,属于理性消费。
丁同学:奶牛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年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来越好。
……
学生的讨论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实现了“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效果。如何合理消费,通过讨论达到了不言自明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身边的情感资源,“以情动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最终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学校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可操作性强、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框题时,我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个感人的事例导入到课堂之中:我校学生李荣华因意外事故摔倒,造成了颅内出血,急需近三万元进行手术救治。因家境不好,其父母一时间无法凑齐高昂的手术费用。我校师生闻讯后,纷纷响应学校的爱心倡议,慷慨解囊,共捐了款项近两万元,解了李荣华一家的燃眉之急。我将捐款现场的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公布本班同学的捐款数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李荣华同学急需救命钱的紧要关头,同学们为什么都愿意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李荣华同学能战胜这场意外灾难,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管是哪位同学遭遇如此横祸,全体师生都不会不闻不问,坐视不管,正是由于广大师生的默默奉献,正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无私的付出,履行了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李荣华一家才战胜了这场意外事故的伤害。全体师生所发扬的“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为我校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氛围。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就地取材,为教所用”,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因此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融入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也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家乡面貌新变化”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以自愿、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围绕道路交通、通讯设备、饮食服饰家居、文化设施、精神生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等方面,采用问卷、采访、实地参观多种调查方式,开展调查活动。经过调查、收集、整理,学生掌握了大量改革开放后反映家乡巨大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最后由组长整理,形成了报告。这次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及早地接触、认识社会。学生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确凿的资料,具体的数据等增强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了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地方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身边真的是处处皆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如果能从身边生活中选择补充大量的素材组织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生活资源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就一定能有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3]情感教育新理念. 远方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