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儿童教育过程公平现状研究r——以湖南省为例

来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班就读儿童是否得到教育过程公平是影响随班就读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湖南省随班就读儿童教育过程公平现状的调查,发现随班就读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存在无法享有公平的主体地位、未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不能享受公平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等问题.融合教育观念未形成、法律政策制度不完善、普通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欠缺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确立融合教育观念、完善法律政策制度、提高普通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是实现随班就读儿童教育过程公平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如何从大学生视角来评价其服务质量,是需要被关注的问题.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构建在线教学服务质量属性研究模型;采用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得到教师在线教学服务质量、在线教学平台服务质量、在线教学资源服务质量、在线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等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在线教学服务提供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应当亲近财经,但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法律、轻财经”“重共性、轻个性”现象,不能满足新时代依法治理的需要.应当根据专业类别和职业目标,从课程和课堂两个层面差异化配置法学教育内容;应当紧扣财经,重视财经法规的教学,培养具有财经素养的法律人和具有法治思维的财经人;应当完善路径,将财经实务引入课堂,构建“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育复合型法治人才.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由于存在价值冲突、行为冲突、利益冲突以及目标冲突,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理念碎片化、主体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实践困境.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思想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应构建信任机制、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参与机制等“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行动路径,从而夯实课程思政价值支撑,推动课程思政协同共建,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塑造课程思政良性互动格局.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探讨近七十年来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历程,发现农学专业培养目标始终结合农业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并由单一专门化向全面多元化发展;课程结构逐渐清晰,呈现农科特色;课程学时“两降一升”,支撑人才全面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拓展,但专业教育课程与产业发展结合略显不足;实践教学逐渐区别于理论教学形成独立体系,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并以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为中心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优化培养目标,推进培养目标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近代以来关于国民性改造的大讨论,基本是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论述.将青年毛泽东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放置在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可以发现,《体育之研究》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另一条进路,既回应了知识界对国民性问题的讨论,也展现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观.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既有其思想史渊源,也有深刻的现实关切.
毛泽东十分重视青年群体的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号召青年人“永久奋斗”.要做到“永久奋斗”,青年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奋斗”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青年更是新时代奋斗者中的先锋.因此,毛泽东关于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当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中前两年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教材,后四年沿用普通高校教材,对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因而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回归乡土的教育情怀.面对公费师范生来自乡土、毕业后回归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其教材开发就应该以乡土文化为中心指导思想,将乡土自然、乡土社会、乡土艺术有机融入其中,通过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促使公费师范生热爱乡土、回归乡土、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受技术性法律职业主义理念的影响,法律职业教育堕入技术主义的误区.具体体现是:轻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偏重法条识记而不屑法学理论分析,注重实务技能教育而忽视法律思维能力的形塑.要克服法律职业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法律职业主义理念,并以法律职业素养为教育内容的指引,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注重法学理论教育以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
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牵动着社会、高校、专业和学生的发展.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单一、研究建议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对此,可通过增加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数量、拓宽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层面、保障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等方式来加以改善,建设一支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致力于学生、专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乡村卓越教师的素质内涵包括熟练胜任多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山”型能力素质,热爱乡村、报效桑梓的师德情怀,研究乡村教育、开发校本课程的智慧策略,专业性与公共性相融通的人格气质,教育反思的专业精神,引领乡村教育文化改革的使命意识等.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是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结果,其职前教育的培养策略包括实施公费定向招生,模块课程选修制度,重视专业情意教育,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此外,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还需要显著提高乡村教师物质待遇,增强职业获得感;满足乡村教师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