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综述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9日,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求是》杂志社社长、毛泽东思想论坛主席李捷研究员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研究员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沙健孙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
其他文献
我国毛泽东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研究的向度仍处于提出和显现之中,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去耕耘的重要学术领域.深入研究毛泽东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自觉选择。要做好这一研究,必须认真地思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是不可能没有价值前提的。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和评价,需要这样的自觉,并以这种自觉去消除观念的幻影,使研究在更加深刻地反映对象的本质,更加符合历史真实的同时,努力达成与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倾向的一致性。认知性研究的不足,是当下困扰我们对于毛泽东的研究与理解的重要障碍。
当前,既存在着误用、滥用社会转型概念来说明改革开放的混乱;更存在着借“社会转型”说做文章,鼓吹转向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论,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转型社会学”在论述中国为什么要“转型”,要“转”到什么社会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转型”的路径与策略上,凸显了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倾向。对于“转型”,一定要分清什么意义上的“转型”,警惕和排除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社会转型”论的干扰。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根本方向的改革,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重要精神,2015年10月23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扬州大学在江苏扬州联合主办了“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共同承办,
期刊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鸦片战争以来,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回顾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背景-问题·立场-道路"的四维分析框架对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进行全景透视,试图从历史演进的横断面剖析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研究日益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必须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亦非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然而,当各国社会民主党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以后,不但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引发经济危机的旧矛盾,还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危机。民主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由于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打着走"中间道路"的幌子实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布哈林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问题,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关涉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变质,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哈林意识到文化问题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将成为斗争的焦点性问题。同时,他对当时所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文化观念与理论思潮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具体理路,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应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保障。在布哈林逝世7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其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采访者简称▲,下同):姜老师,您好!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开始到2016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好走过了500年。为纪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我们特别邀请您谈一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新发展和新走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